APP下载

微波强化辅助浸出铜冶炼酸泥中硒的试验研究*

2022-07-02谢容生罗柏青王春香

云南冶金 2022年3期
关键词:液固比浸出液次氯酸钠

谢容生,罗柏青,王春香

(1.云南新世纪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2;2.云南新世纪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32;3.云南绿色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32)

硒是一种典型的稀散金属,被用于化工、冶金、电子和环保等领域,是世界上重要的战略资源[1-2]。硒的赋存形态特殊,难以从矿石中进行直接回收,主要从冶炼富集渣中进行提取[3]。冶炼过程产生的酸泥是重要的二次资源,富含大量稀贵金属[4],对酸泥中硒进行提取不仅实现资源化的综合利用,同时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硒的处理工艺分为两种:传统的焙烧法和湿法浸出工艺[5]。火法工艺对硒的回收率明显,然而存在能耗高、二次污染严重等不足;湿法工艺具有流程简短、能耗低、占地面积小等特征,逐渐被广泛采用,但也存在原料适应性差、耗时久等缺点,开展硒回收新工艺研究与创新十分必要[6-8]。微波作为一种高效的绿色方法[9-10],其对有色金属的辅助浸出已有借鉴案例,工艺具有加热均匀、速率快等优点,但在硒浸出回收方面的研究未有报道。本论文将微波作为硒浸出的辅助手段,结合硒的浸出特性,探讨微波条件下酸泥中硒的浸出效果,并对比常规浸出的浸出率,探究微波浸出的影响因素,从而获得浸出试验的最佳工艺参数。

1 试验部分

1.1 原料及试验装置

试验采用的冶炼酸泥来自于云南省某铜冶炼厂,其主要成分及含量见表1。

表1 酸泥的化学成分Tab.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cid sludge %

微波浸出反应器示意图见图1。浸出试验在三口瓶中进行,在三通管上配置冷凝管和恒压滴液漏斗。

图1 浸出反应器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leaching reactor

1.2 试验原理

冶炼酸泥中硒为伴生形态,其主要物相为硒化汞、氧化硒和单质硒。将铜冶炼酸泥与浸出液按比例置于反应器,浸出液采用硝酸-次氯酸钠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搅拌浸出进行反应,硒逐渐溶出。浸出主要反应方程式为: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常规浸出和微波浸出进行对比。常规浸出试验的反应器为电热恒温水浴锅。将硝酸和次氯酸钠按比例配制浸出液,取一定量浸出液于烧杯置于反应器中,按液固比加入酸泥样品后开始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固液分离,将反应残渣洗涤、干燥,分析浸出渣中硒的含量,计算硒的常压浸出率。

微波浸出试验的反应器为试验在微波装置中进行。将配制好的浸出溶液与酸泥样品按一定液固比加入反应器,开启搅拌,加热升温,保温保压反应一定时间,分离浸出渣、洗涤、干燥,分析浸出渣中硒含量,计算浸出过程硒的浸出率。

2 结果与讨论

采用单因子变量法探究硒浸出效果的影响因素,每次试验取样品50 g,分别考察液固比、浸出时间、浸出温度与搅拌速率等操作条件对硒浸出效果的影响,从而获得微波强化过程与硒常规浸出的工艺参数。

2.1 浸出剂配比对酸泥硒浸出的影响

为了探究浸出剂配比对酸泥硒浸出效果的影响,选择硝酸与次氯酸钠的体积比为2∶1、3∶1、4∶1、5∶1,分别在常规浸出条件与微波条件下考察硒的浸出率,试验条件:搅拌速度500 r/min、液固比5 mL/g、浸出温度20℃、浸出时间20 min,微波功率为650 W,试验结果见图2。

图2 浸出剂配比对硒浸出效果影响Fig.2 Effect of leaching agent ratio on selenium leaching results

如图2所示的结果可知,根据酸泥硒的常规浸出和微波浸出浸出效果,浸出剂配比对硒的选择性浸出率有显著的差异。其中,V硝酸∶V次氯酸钠=4∶1时,硒的微波浸出率高达86.7%,硒的常规浸出率为70.2%。分析认为,微波加热在湿法浸出中的应用研究日趋深入[11]。在微波介质内浸出过程中,极性分子做高频摆动,颗粒之间相互摩擦,并形成加大的热对流[12],同时由于浸出剂电离出大量离子,离子传导效应显现得更为明显,研究发现微波可使溶液电导增大[13],H+活性增强。试验选取硝酸与次氯酸钠体积比为4∶1的混合溶液作为铜酸泥硒浸出的浸出溶剂。

2.2 液固比对酸泥硒浸出的影响

取适量样品至反应器,加入不同比例的浸出液,探究液体比对硒浸出的影响。分别在微波条件和常规浸出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条件:浸出液V硝酸∶V次氯酸钠为4∶1、浸出温度为20℃、搅拌速度为500 r/min、微波功率为650 W、浸出时间20 min,液固比对冶炼酸泥硒浸出率的影响如图3所示。

图3 液固比对硒浸出效果影响Fig.3 Effect of liquid-solid ratio on selenium leaching results

如图3所示的结果可知,根据酸泥中硒的常规浸出和微波浸出效果,微波介质能显著提升硒的浸出率。当液固比从3 mL/g上升到5 mL/g时,微波条件下硒的浸出率逐渐从60%升高至83.8%,常规浸出率从38.8%增大到55.5%。继续增大液固比,硒的浸出率反而出现下降。分析认为,固液比增加到一定比例时时,浸出液浓度反而降低,其活性离子浓度也明显降低,从而影响其与酸泥矿物结构的作用效果,浸出反应难以高效进行。当液固比增大到7 mL/g时,硒的微波浸出率降低至78.5%,常规浸出率降低至52.7%。因此,液固比5 mL/g是作为酸泥中硒浸出试验的最佳配比条件。

2.3 浸出时间对酸泥硒浸出的影响

取适量样品至反应器,加入一定比例的浸出液,探究反应时间对硒浸出的影响。分别在微波条件和常规浸出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条件:搅拌速度500 r/min、浸出温度20℃、液固比5 mL/g、浸出液V硝酸∶V次氯酸钠=4∶1,微波功率为650 W,浸出时间对酸泥中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浸出时间对硒浸出效果影响Fig.4 Effect of leaching time on selenium leaching results

如图4所示的结果可知,微波条件下硒的浸出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浸出,浸出时间越长,酸泥中硒的浸出效果越好。当浸出时间从10 min提高到30 min,微波条件下硒的浸出率由34.5%提高到82.5%,当浸出时间增加至60 min,浸出率提高到83.3%,进一步延长浸出时间,酸泥中硒浸出效果并无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常规浸出条件下,浸出时间30 min时硒的浸出率为59.9%,浸出时间延迟至60 min时硒的浸出率为60.3%。因此,30 min为冶炼酸泥中硒浸出的最优条件。

2.4 浸出温度对酸泥硒浸出的影响

取适量样品至反应器,加入不同比例的浸出液,探究反应温度对硒浸出的影响。分别在微波条件和常规浸出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条件:搅拌速度500 r/min、浸出时间30 min、液固比5 mL/g、浸出液V硝酸∶V次氯酸钠=4∶1,微波功率为650 W,浸出温度对冶炼酸泥硒浸出率的影响如图5所示。

图5 浸出温度对硒浸出效果影响Fig.5 Effect of leaching temperature on selenium leaching resultsrate of selenium

如图5所示的结果可知,微波反应条件下硒的浸出显著高于常规浸出过程。温度变化条件下,硒浸出效果的变化不明显。微波浸出条件下,浸出温度为15℃时的硒浸出率为77.5%,温度升至20℃,硒浸出率从77.5%提高至83.6%。继续增大温度,硒浸出效果的变化不再明显。因此,本试验的最佳浸出温度为20℃。

2.5 搅拌速率对酸泥硒浸出的影响

为考察搅拌速率对酸泥硒浸出的影响,取一定量酸泥与浸出剂至反应器,分别在微波条件和常规浸出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条件:浸出时间30 min、浸出温度20℃、液固比5 mL/g、浸出液V硝酸∶V次氯酸钠=4∶1,微波功率为650 W,搅拌速率对冶炼酸泥硒浸出率的影响如图6所示。

图6 搅拌速率对硒浸出效果影响Fig.6 Effect of stirring rate on selenium leaching results

如图6所示的结果可知,随着搅拌速率增大,酸泥中硒的浸出率相应提高。微波条件下,当搅拌速率300 r/min时的硒浸出率为66.3%。搅拌速率增大到500 r/min,硒的浸出率提升至82.8%。继续增大搅拌速率,硒浸出效果不再显著增大。因此,试验采用搅拌速率为500 r/min,以适当增强浸出过程的传质,实现酸泥中硒的有效浸出。

5 结语

1)采用微波辅助方法对冶炼酸泥硒的浸出进行强化,硒浸出效果较常规浸出过程有显著的提升;

2)试验研究了液固比、浸出时间、浸出温度和搅拌速率对硒浸出率的影响,微波浸出的最佳条件:微波功率为650 W、液固比为5 mL/g、浸出时间为20 min、搅拌速度为500 r/min、浸出温度为20℃、浸出液V硝酸∶V次氯酸钠=4∶1,微波条件下硒的浸出率高达83.8%;相同条件下,硒的常规浸出率仅60.3%;

3)微波强化浸出冶炼酸泥中硒的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简便,硒回收效果显著,能够为冶炼废渣高附加金属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液固比浸出液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及其自控改造与应用
乙炔清净系统改造运行小结
赤泥提铝尾渣酸浸提钛的试验研究
不合格次氯酸钠循环利用工艺
次氯酸钠自动精密加药系统在乡镇水厂中的应用
垃圾浸出液对填埋场周围水环境的研究
两段酸浸法浸出铜烟尘中的铜锌铟①
关于土工试验中易溶盐试验问题的分析
不同比例蚯蚓粪浸出液替代化肥施用对甜椒生长的影响
pH传感器在测定石蕊和紫甘蓝浸出液酸碱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