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2-07-02柯进芳张晋婷段彩芳
柯进芳,张晋婷,段彩芳,张 玲,秦 毅,张 亮
毒蕈又名毒蘑菇,进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每年以夏秋两季多发。患者中毒后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毒物通过胃肠道黏膜吸收,造成心、肝、脑、肾等脏器不同程度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早期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近年来,血液灌流广泛应用于急性毒蕈中毒的早期临床治疗,但目前对其早期临床疗效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探讨血液灌流在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应用疗效,并观察血液灌流对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血液炎症因子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21 年6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60例关于急性毒蕈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口服中毒。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4 例、观察组36 例。对照组患者男10例,女14例;年龄16~84 岁,平均(41.17±17.58)岁;中毒至就诊时间0.5~8 h,平均时间(3.26±2.01)h。观察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18 ~82岁,平均(41.78±16.03)岁;中毒至就诊时间40 min~7 h,平均时间(3.25±1.70)h。2 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催吐、洗胃、导泻、利尿、补液以及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其他传统的对症支持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洗胃结束后即开始床边行血液灌流治疗,血流速度为120~180 mL/min。灌流治疗每次2 h,每天1次,直至临床症状好转。
1.3 检测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72 h时的炎症介质,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
2 结果
2.1 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为(9.31±3.43)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2.46±2.36)d,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3.92,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TNF-α水平比较:2组患者hs-CRP、TNF-α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至表2。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hs-CRP比较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TNF-α比较
3 讨论
我国已知的毒蕈有190余种,共含有150余种毒素,因含毒蕈毒素种类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不同。目前,主要通过形态来区分食用菇和毒蘑菇,但由于长相相似,食用菇和毒蘑菇混淆,这也是造成菌毒中毒的原因。除了由于蘑菇采集过程中的错误而导致中毒外,蘑菇中毒还可能由于以下原因导致,如长期储存采集的蘑菇而不进行烹饪处理、烹调不当、长期储存已经烹饪过的蘑菇、某些类型的蘑菇(如鸡腿菇等)与酒精一起食用、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在蘑菇生长期间的堆积等。
毒蕈中毒常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细胞过度激活,产生大量炎症介质[1],成人病死率为20%~30%,儿童超过50%[2]。因此,抑制或清除中毒后机体产生的炎症介质是极其重要的。然而,传统的治疗措施非常有限,近年来血液净化在治疗毒蕈中毒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血液灌流是一种血液净化方法,治疗时将患者的血液引入含有固体吸附材料的血液灌流装置,通过吸附装置将内源性或外源性毒物和炎症介质去除血液,将治疗后的血液输回患者体内,达到净化血液的治疗方法[3]。毒蕈毒素主要为脂溶性、蛋白结合率高、分子量较大的毒肽和毒伞肽[4],此类物质容易被固态吸附材料吸附,因此,在中毒的早期阶段,及时采用血液灌流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中毒。炎症因子主要包括hs-CRP、TNF-a、IL-1、IL-2、IL-6、IL-8等,其中TNF-α是导致炎性介质级联反应的启动因子,具有核心作用。当有感染、外伤、手术、中毒和其他炎症事件发生时,CRP浓度可升高,它是一种炎症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因此,动态监测hs-CRP、TNF-α水平对急性毒蕈中毒后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有积极意义[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少(P<0.05),考虑可能是因为血液灌流器能够吸附机体内大分子脂溶性高毒物,避免毒物进一步侵害脏器,对人体脏器起到较强的保护作用,促进急性毒蕈中毒转归,使住院时间缩短。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 hs-CRP、TNF-α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血液灌流在清除毒物的同时,还能清除炎症因子,对改善SIRS反应有积极的作用[6]。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治疗可通过清除患者体内炎症因子及毒蘑菇毒素等,阻止炎症因子的过度激活及毒素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有利于患者早日出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