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爱与希望
——记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雷雨声

2022-07-02朱越文

岭南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雷雨创作音乐

文|朱越文

谈到雷雨声,不可避免地要提及这三部代表作——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之民族室内乐的先驱《春天来了》(高胡、古筝三重奏)、中国外交国宴活动的保留曲目《迎宾曲》。在歌剧创作领域,雷雨声更是硕果累累,在辽宁歌剧院近30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琼花》《情人》《佐领的女儿》《强者之歌》《地下怒火》等10余部歌剧,均获得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20世纪80年代末,在赵沨、李凌、瞿维等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雷雨声南下广州,开始了30多年音乐教育的“拓路”,为开辟中国音乐教育的新天地倾注了半生心血。他主编的沿海地区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为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奏响华章。即将步入鲐背之年的雷雨声,仍在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终日忙碌着。

南国之音 花城迎宾

雷雨声与岭南音乐创作的结缘,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辽宁歌剧院根据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的《琼花》于1965年2月在沈阳首演,这是雷雨声创作的第一部岭南音乐风格的作品。回想起这部极具海南地域特色的歌剧的创作过程,雷雨声百感交集。海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丰富多样,包括黎族民歌、苗族山歌、崖州民歌、儋州调声等,为了收集不同风格的音乐,雷雨声曾经九下海南,但面对这片广阔的音乐土地,他说自己采集到的素材也只是皮毛而已。创作《琼花》时,雷雨声独自一人在海南转了四五个月,每天穿梭于四族八语的歌谣中,足迹踏遍五指山与万泉河。当年没有录音,创作条件较艰苦,采风所到之处荒凉偏僻,所幸热情好客的村民们总能为他带来许多灵感,使其海南之行每每能踏歌而归。雷雨声说:“我认为这部歌剧写得还是不错的,群众很喜欢,我们在大连演出了二三百场,反响都挺好,遗憾的是,总谱和音像资料都没能留存下来。”

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广交会为背景拍摄了一部电影《客从何来》,影片还未上映,由李谷一演唱的插曲《迎宾曲》已传遍全国,这首歌从此成为雷雨声的代表名片。《迎宾曲》以广东音乐《步步高》作为基调,与粤剧曲牌“四不正”的旋律音调巧妙融合,并增添了美国、东南亚等地的异域风情元素。作品热情活泼,浓郁欢快的羊城音调传递出对五洲四海宾朋的热情欢迎与真诚问候。1982年,《迎宾曲》获辽宁省人民政府创作奖,此后一直作为广交会的会歌,并成为我国各类外事活动的迎宾之曲。2008年,中国领导人为出席北京奥运会的各国首脑、政要所举办的欢迎国宴,就是在《迎宾曲》喜庆的背景音乐中开始的。2019年12月,《迎宾曲》入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人民日报媒体共同主办的“歌声唱响中国”——最美城市音乐名片优秀歌曲。2020年4月,该曲改编为粤语版《花城百花开》,由广州市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从改革前沿的广东唱到如今早已是今非昔比的整个中国,《迎宾曲》的旋律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蜕变,这份弥足珍贵的音乐档案也彰显着华夏儿女热情好客和勇于进取的开放精神。

2010年3月,雷雨声为广东音乐五架头与管弦乐队创作的《花城节日圆舞曲》获广东交响乐新作品银奖。该作同样采用南国音调,其中有咸水歌、粤曲、山歌,以及迎宾曲的主题素材。“这部作品还是比较成熟的,现在还经常演出。本来是为五架头写的,但能演奏的人太少了。于是我又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节日的花城》,结果这个版本也蛮受欢迎,我女儿雷晓虹2018年在华师大85周年校庆时演出了,反响不错,可我还是觉得广东音乐用五架头来表达最合适。”雷雨声曾在星海音乐学院看过五架头的表演,他非常喜欢,也常邀请余乐夫演奏自己的作品。对于民间音乐如今人才凋零的现状,雷雨声十分担心广东音乐会像江南的六板、八板那般渐渐消失,他强调岭南音乐是民族的根,有必要很好地保存流传下去。

关于岭南音乐,雷雨声表示,广东地区的思潮一向发达,开放、兼容、多元的文化性也在音乐中体现。岭南音乐主要涵盖广东、广西、海南三省、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包括广府音乐、客家音乐、潮州音乐、粤剧、潮剧、咸水歌、广西民歌及海南各少数民族民歌等,风格极具特色,集世界之大成,如此丰富的音乐宝藏可谓全世界独一无二。因此,作为扎根岭南的作曲家,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岭南音乐进行大力推广与创作。同时,雷雨声也呼吁同行以及岭南地区的音乐学子们,应当重点关注本土文化,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扎根民族 薪火相传

中国作曲家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必须根植于中华文化。这是雷雨声给年轻一代作曲学生们的建议。“我非常喜欢马可、李劫夫、刘炽、赵季平这几位作曲家,他们的音乐里有民族的魂,有民族的根,有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雷雨声坦言,现在的审美导向似乎有些跑偏,受欧洲文化中心论影响,我们被西方文化入侵得很厉害。特别是学院派的创作,学生们好像都把现代音乐作为最高的境界,都在追求这种写法。他认为,十七世纪的圣咏,十八世纪的和声、复调,后来的印象派、现代派,这些创作技法都可以学,这没有坏处,但应当只是作为一种技能训练来学习,不能陷入极端。“不要忘记我们是一个歌唱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还是以歌舞为主的。现代音乐大多连旋律都没有,离大家太远了。我们中国的音乐家、作曲家,创作要靠近人民、贴近生活。”他强调,中国专业音乐的创作还是要扎到民族的根上。

雷雨声回忆,他在鲁艺上学时,受影响最深、收获最大的就是李劫夫老师开设的民间音乐课。李老极其重视传统音乐的教学,开设了山东琴书、京韵大鼓、东北民歌、潮州音乐等课程,民间音乐设置的分量非常重,在考试中也占比最大。雷雨声说,如果没有这样大量的民族音乐素材的积累,《春天来了》这部作品也诞生不了。以至于后来他在作曲教学方面也继承师传,要求学生高度重视民间音乐。雷雨声认为,培养中国的作曲家,如果不深入学习民间音乐,那是说不好中国话的。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离骚》,有《酒狂》,有戏曲,有民歌等众多优秀的传统音乐,这些都是自己的文化,我们能不研究吗?但他又指出,如今时代在发展,完全是旧的也不行,民族音乐创作需要和西方结合,冼星海的经典巨作《黄河大合唱》就是个成功的例子。

雷雨声关注到,现在中国的通俗音乐似乎也逐渐西化。摇滚音乐开始风靡之时,他曾表示,摇滚是好音乐,但根不在中国,不是我们的文化,骨子里没有自己的血液,能搞得好吗?鲁迅说拿来主义应当有个学习的过程,摇滚音乐也是如此,需要和我们中国的民间音乐,和我们的民族性相融合,随便拿来是行不通的。“以前流行歌手我们也有邓丽君这样优秀的,她把当时黎锦晖创作的流行歌曲很好地继承发展了,而且是把中国的戏曲、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结合起来,这种融合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雷雨声说道,好的文化我们向来欢迎,但也要明白,流行音乐的起源终究不是中国的,我们有更重要的文化需要传承。

南下广州 投身教育

1985年5月,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673名代表在共商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问题的同时,对我国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落后状况表示极大的关注。此次会议过后,音协成立了音乐教育委员会。1986年12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音协广东分会发起筹办的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先后在广州市和中山市举办。雷雨声回忆,这两次会议是他在担任辽宁歌剧院副院长兼辽宁乐团团长期间参加的。会议过后,他了解到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开始意识到对教育肩负着使命担当,认为自己也应该有责任感,有艺术良心。从辽宁歌剧院调到广州工作,他面临着任职的多重选择,在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珠江电影制片厂、华南师范大学这三项中,这位作曲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为音乐教育南下探路。

左图:2003年,雷雨声(左二)从广东返回沈阳,为省音协、沈阳音乐学院出版《劫夫纪念文集》准备文章,他们在刘文玉(右二)家中开了个小型座谈会。左一为李劫夫夫人张洛

右图:2013年校庆80周年时雷雨声教授重新订正的华南师范大学校歌手稿(华南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1988年,雷雨声肩负着振兴音乐教育事业的职责来到华南师范大学,开始担任艺术系第一任系主任。“以前华师大没有艺术系,我们属于白手起家。当时赵沨、李凌这些宣传部主要的领导都希望我们能来广州,把华师的艺术系办成师范的学校,办成和音乐学院有区别的学校。”雷雨声表示,当时来到华师后,办学宗旨定的就是——站稳讲台,兼顾舞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艺术系刚建立的时候,可谓筚路蓝缕。刚开始条件很艰苦,老师住的是危房,也没有经费,连一件乐器都没有。30多年来,雷雨声排除万难,在华师这片土地撒下了爱与希望。如今的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已是广东地区最重要的音乐教师摇篮基地,音乐教育事业受到广泛认可。他创立的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早已声名远扬,在国内外合唱领域都颇具影响力,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雷雨声所培养的学生,如蔡乔中、苏严惠、麦琼等,亦为广东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都说中国的革命是从南方开始的,我想音乐也是,就像合唱,尤其是童声合唱。”雷雨声说道,广州被誉为世界合唱之都,无论是合唱团的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是遥遥领先的,而这一切与当初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建设密不可分,这份硕果也让他倍感欣慰。

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诞辰、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新时代的春天席卷中华大地,雷雨声在听完十九大报告后有感而发,创作了交响合唱《新时代的春天来了》。这是他看到中华民族灿烂辉煌、光明远大的前程而专门创作的颂歌,并作为贺礼献给华师音乐学院30周年院庆。作品慷慨激昂的旋律劝导中华儿女珍惜绚丽的春光,提醒吾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心系儿童 编创未来

退休后的雷雨声,一直为普及青少年音乐教育而忙碌。身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的他强调,音乐的构成需要三个条件。第一就是创作。没有作品,谈何传承?作曲家们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其次是二度创作,需要由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们根据个人的理解来发展音乐。但这两个条件,最终都是为受众服务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第三个条件,忘了观众也是需要培养的。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雷雨声说,我们的受众群体,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前面两个条件都是浪费了,提高不了全民的素质。

对于我国目前的基础音乐教育水平,雷雨声表示,正在进步中,但仍存在一些主要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艺术传承,不管是戏曲,民歌还是杂耍等,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尤其在音乐方面,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口传心授这种办法,能把每个人身上所产生的美传递出来,这个美是一个情感的喷发。但是,当音乐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学习三大音乐教学法后,他发现这种模式开始变了,老师们似乎觉得口传心授太落后了。雷雨声建议,我们应当把这些教学法和中国传统的优秀的音乐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而不是完全摒弃。其次,课堂上设置的教学时间也有问题。老师要在40分钟内把所有内容教完,然后第二堂课就不管了,又开始学新的,到第三堂课也是这样,周而复始,学生每节课就仅有一点印象而已,并没有形成记忆。他强调,音乐教学的过程必须要有重复、巩固和循环,这样学生才能在音乐中感悟音乐,与音乐共鸣。我们要把音乐这种善于联想的优势展开,从而逐渐培养创新的意识。这是转变一个民族的性格,转变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教学体系。现在必须要打破中小学这种固有的学习模式,要让学生参与所有创造美的过程。

左图:共青团团歌词曲作者胡宏伟和雷雨声

右图:共青团成立95周年当天雷雨声在重庆市育才中学指导排练团歌

雷雨声现在的教学体系,综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四套音乐教学法,即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以及美国综合音乐感。他从音乐的感知开始,把学生引进来,走进音乐,感受音乐,让他们知道音乐的魅力,但这只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审美认知,还远远不够。下一个阶段老师要让学生表现音乐,让学生进入到二度创作的角色。当他进入二度创作时,便会开始研究一度创作,这个过程就是训练学生的创作思路和想象力。雷雨声建议,学生有一点点的成绩,老师要及时鼓励,有了自信心和自尊,才能更主动地学习。同时还要发现学生的缺陷,进行总结,再进一步前行,要因材施教,音乐教学起码要完成这样的过程。

雷雨声主编的义务教育教材中,为落实课程标准中“学科综合”的目的,实施“大爱大美”的素质教育,也逐渐增加了小歌舞剧的内容。近几年他创作或改编的《蜗牛和黄鹂鸟》《小毛驴》《野鸭的故事》等儿童歌舞剧,通过从大学到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已初步获得积极响应。“这套教学法和最近中央发表的标准完全吻合。我们中国现在有五个理念,头一个就是创新,第二个是协调,然后是绿色。音乐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方式,如果我们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那就赶不上时代了。”这也是雷雨声坚持创作和推广儿童歌舞剧的原因,他希望孩子们能更好地全面发展。

雷雨声坦言,目前我国美育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到底要给孩子什么美感?应该怎样追求美?如何正确认识美的教育?这还需要音乐高校和中小学联合起来共同开展研究,才能找到适合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方法和体系。但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如今应该重点抓四个方面。一是教材,这是重中之重。雷雨声表示,所有的问题主要源于一直以来没有教材,没有成体系的教学法。二是培养我们的老师走出去、引进来,为孩子们填补启蒙教育体系的空白。三是要把儿童歌舞剧和合唱搞好。广州各少年宫的合唱团现在已经发展得不错,但合唱也缺少教材。第四要抓器乐的集体课。他建议以提琴、笛子等这些易普及和携带的器乐为主,有利于为乐团的建设打下更好的基础。

雷雨声在编写教材时发现,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没有作品。“没有歌,尤其是孩子们的歌,千方百计地到处找。”他一筹莫展的,“中国作品太少了。我们书架上全堆满了各种歌集,还是很难找,很少看到有新的、好的儿歌。我原来有个想法,假如有时间的话,发动一些作曲家,呼吁一些中小学音乐老师写一批儿童歌曲,可每次编写教材时间都很紧,来不及找人写就要交稿了,现在这个是最大的问题。”他坦言,市场经济实行后,中国的音乐教育似乎没有重视儿童这部分。雷雨声希望音乐学院的老师们,希望各位作曲家、作曲学生们能多关注一下儿童,我们也需要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如今音乐创作的条件可谓优渥无比,每年产生的歌曲作品何止万千。可是令人悲伤的事实是,儿童的声音在哪里?谁有耐心、爱心专注于儿童歌曲的创作与推广?我们做了些什么?效果如何?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谁人不为之汗颜。

70多年来,新中国音乐事业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前行,正是因为有雷雨声这样的音乐工作者,一曲又一曲的经典旋律才能传遍大江南北。纵观雷雨声先生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历程,盛誉殊然,这位90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一生都在镌刻传世之音。他创作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也为铸造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新辉煌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叹岁月无情,先生如今虽精神矍铄,但见其扶杖而行,心中却也不免泛起一丝感慨。正值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谨以拙文向老一辈艺术家表示崇高的敬意!

[1]麦琼:《至情至美至趣是最稀缺的音乐》,《音乐周报》2021年7月11日。

猜你喜欢

雷雨创作音乐
僧院雷雨(一)
Jazz
《雷雨》中的“雨声”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