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育图像中的良善伦理
2022-07-02蒋欣霓郭友南
蒋欣霓 郭友南
摘要:中国传统婚育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作为人类生理本能与礼仪文明的完美结合,传统婚育文化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与时代变迁,也是重构与补充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传统婚育图像中的善良伦理,是对包括传统婚育图像在内的传统礼仪的重建,是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的对话,能给当代提供“有德,良善”的思考。在整体社会中潜移默化成“良善”的图景,构建诗意的伦理社会,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人伦焦虑和文化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良善;伦理;女性婚育观念变迁;传统婚俗
一、内涵与意义
(一)婚育
“婚育,从现代汉语来看是指结婚生育。古代的“婚育”是指“婚”与“育”。《康熙字典》中注:婚音昏,婚嫁。育,既生既育,又幼稚也。“婚”是指结婚;“育”指生、育、幼儿三种意思。同时“育”在通假字中通“幼”,指幼儿。在吴语中也有小孩之意。综上来看,“婚”指代结婚,“育”包含生育、抚养、小孩三种意思。”[1]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确立雏形,朝代更迭。古代的婚育表现出“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展开,“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婚育的意义不断发生变化。至现代,婚育的意义有满足人们对一个家庭和正常生活的需要,为家族和社会养育后代,也成为人的一种归宿。
(二)伦理
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
中国的婚姻伦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作用卓著。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婚姻行为的规范,是特定社会制度与规范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规范婚姻行为、引导婚姻习俗、纯化婚姻心理、促进婚姻和谐、稳定社会秩序等作用,在社会和家庭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变迁和中国婚姻文化的演变。
古代的生育伦理顺应了当时“传宗接代”的生育道德要求,带有宗法义务色彩。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人口生育的价值指向转向了以个人本位主义为基础的享乐主义。至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和完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使社会主义的生育伦理超越了以宗族家族为本位的生育义务论和以个人自然为本位的生育自由主义,确立了“与物质生产的发展要求、与生态环境优化的要求、与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与人种的优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以及不伤害原则、平等和公正原则、尊重自决权原则、尊重生命和人的尊严的原则为多维价值坐标的现代生育伦理理念体系和规范体系”[2],使人口生育行为朝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在新型生育伦理的指导下,新型生育观的内容能更加充分考虑个人与整体的关系,考虑新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着眼于“善”的伦理维度,成为“良善”的传播。
二、女性婚育观念的变迁与善良伦理
女性婚育观念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表达,是总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一部分,包含“婚”与“育”两部分内容。任何时代妇女的观念与时代的文化——包含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3]女性婚育观念的变化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化密切相关,西学东渐的外因、女子教育的内因等都是影响女性婚育观念的变迁因素。变迁过程中体现的对女性的尊重,无疑代表着社会良善伦理的发展。
(一)“婚”观的变迁
传统婚姻的目的包含祭祀、继嗣与内助;传统婚姻观念包含天人契合、社会渊源与宿命论。[4]在儒家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主流思想的框架下,传统女性婚姻观念表现出“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从”、“从一而终”等特点。女性处于被动的层面,对婚姻选择表现出妥协的态度。这是女性对社会礼制的践行与变相维护,带有宿命论色彩,常常需要以自我牺牲的方式达到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认同,却是符合当时的道德伦理的。至近代,随着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展开,“追求女性经济独立、婚姻自由、破除旧的婚姻制度,探寻‘本我’与人权等问题。对传统意识观念的打破与重建,使得‘贤妻’、‘良母’、‘女国民’、‘新女性’、‘国民女战士’等女性新角色不断更新”[5],给当时社会提供了“有德,良善”的社会思考。传统女性婚姻观念发生变迁,由妥协,更强调“人”的价值与精神需求的满足,“由‘宗祧’婚姻向两性婚姻转变”[6]。就贞节观念而言,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提出建立以承认和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的新道德”[7],对传统的贞节观念进行了空前的颠覆,带有了良善的伦理色彩。随着女性社会权力的提升与社会角色的变化,社会将女性“人”的价值摆入社会两性秩序的蓝图中,不再抑制女性的生理价值,使得女性婚育意识的自主性逐渐提高,在善良伦理的层面为社会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海圣玛丽亚书院首任女校长黄素娥是新观念践行者的典型代表之一。黄素娥是清末时期的知识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美国圣公会有严格规定:任何一个在华传教士不能与当地女子结婚”[8]的社会环境下,黄素娥于1888年嫁给美国圣公会宣教士卜舫济,“不仅用自身行动不断体现出对婚姻自主性、婚恋自由的实践,还跨越种族、冲破世俗的固有观念,开展了一段异国婚恋,婚育意识的创新性不断提高”[9],走在了社会的前端。
(二)“育”观的變迁
“由于社会生产力、自然因素的制约以及人口消长与朝代更替所产生的人口运动的周期性规律,使得儒家增殖人口观广泛沿用与传播,社会各个阶层都十分热衷于创‘生’、育‘生’、护‘生’的活动。普遍表现出早婚早育、多生密生的婚育现象。”[10]传统意识观念被打破后,生育观念由“宗祧”继承的生育观念向更具科学性的生育观念变迁。“女性婚育更倾向适龄婚育与科学优生”[11],即女性婚龄在社会法规方面不断延长和女性对待生育与育儿形式逐渐科学化、卫生化。“女性从生理形式与精神层面逐渐接受科学化、体系化的生育形式”[12],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具有伦理美学高度的良善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婚育图像中的良善
(一)六礼
古人以“合卺礼”作为婚姻的代称。卺是一种匏瓜,俗称苦葫芦。合卺是将一只卺破为两半,各盛酒于其间,新娘新郎各饮一卺。匏瓜剖分为二,象征夫妻原为二体,而又以线连柄,则象征由婚礼把俩人连成一体,故先分而为二,后合二为一,反映了男女双方“同尊卑、共甘苦”的良善的心理追求。
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俗称“六礼”。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是汉族传统婚礼仪式,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古籍《礼记·昏礼》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艺文类聚》卷四十礼部下“婚”条郑氏婚礼谒文曰:“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问名,谓问女名,将归上[《初学记》十四作卜。]之也;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纳征,用束帛,征成也;请期,谓吉日将亲迎,谓成礼也。”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婚姻六礼的习俗看似很繁琐,很复杂,但其中也透露出古代对婚姻的谨慎和重视,使整个仪式更加庄重和神圣。
婚姻遵循六礼,即为“讲求遵循‘明婚正配’,其中‘明’为光明正大,‘正’为合乎礼教”[13]。通过“明婚正配”的六礼,使男女双方在礼尚往来中缔约成婚。“六礼”虽然仅仅是一种程序,但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却是人们对美满婚姻的向往,[14]表达了人们对于新婚夫妇白头偕老的美好祝福,蕴含着“合卺”的良善情怀,对于化解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引领全民族共同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母题价值
“母题是构成主题叙事的意象、题材等基本元素以及具有修辞性的意义。”[15]在中国传统婚育图像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表达吉祥主题的图案母题。例如中国图案艺术中重要的莲花母题。莲花母题除了有吉祥的寓意外,还因其与廉同音,成为自古以来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忠贞廉洁高尚情操的代表,寓意圣洁、高洁。与莲花同为花卉类母题的牡丹、菊花等,有着吉祥、富贵、高雅之意。牡丹被誉为富贵之花,寓意吉祥富贵、雍容端庄、繁荣昌盛、美好期盼等。菊花是“隐君子”,有着正直不屈、高雅纯洁和清净隐逸的寓意。石榴与葡萄同属硕果累累的果木,也就都有着多子多福的寓意。再看一些动物类。鱼,与“余”同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鱼儿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又迎合了中国传统多子多福的、人丁旺盛的幸福生活期盼。鱼儿离不开水的自然现象又是鱼水之欢的情感表达,寄托了男女情深、夫妻恩爱、伉俪美满的情意。是吉庆、富裕、夫妻恩爱、爱情幸福、前途美好和幸运的象征。鸳鸯雌雄形影不离,因此象征着男女忠贞的爱情。喜鹊寓意着圣贤、喜事到家以及象征吉祥如意。蛇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很吉利的象征,寓意着神明、龙、富贵吉祥。
这些图案母题在中国传统婚育图像中,承载着祈福、求子、驱邪等善良、美好的愿望。
(三)主题阐释
将母题结合在一起,便又具有了主题的含义。这里只举几个中国传统婚育图像中的例子。婚礼婚后新娘穿的鞋子上,绣有多种母题组合而成的图案,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寓意,而主题是相似的。由蝙蝠、寿桃、荸荠、梅花等纹样组成的“福寿齐眉鞋”,有祝愿新婚夫妻“福寿双全”“举案齐眉”的美好含义;由玉兰、海棠、芙蓉、桂花等图案组成的“玉棠富贵”鞋,寓含着为新婚夫妇祝福的吉祥之意;由“凤穿牡丹”和“梅兰竹菊”等图案组成的花鞋,则是富贵、纯洁和守贞的意思。这些图案都体现了“夫妇和合”的主题。中国传统婚育图像中还常见“福寿三多”纹样(如图7三多纹发禄袋)。“佛手柑、石榴、莲蓬三种主纹的寓意,最初来自于《庄子》中所说:‘使圣人富,’于是民间便取佛手柑与福字谐音而寓意‘福’,以石榴多子而谐意‘多男子’,而莲蓬里面包含了若干莲子,谐音同‘连子’‘怜子’,取连生贵子、子孙满堂之意,体现了民俗意蕴。”[16]福寿三多纹的三多也便是“多福、多寿、多子”,体现“福寿”主题的同时,又表达了“祈子”的主题。动物纹样中也有“祈子”主题的体现。麒麟在流传中添加了翅膀,成为有翼神兽母题,有翼神兽母题是作为瑞兽来表现的主题。晋王嘉《拾遗记》中描述,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后来成为“麒麟送子”的源头。“麒麟送子”便成为了“祈子”主题的体现。
四、结语
婚育是“人们的活动方式,是一种历史轨迹,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印记,人们制定各种规则保护它、纪念它、怀念它,所以又起着教育的作用”[17]。传统婚育文化是人类生理本能与礼仪文明的完美结合,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与时代变迁。包括传统婚育图像在内的传统礼仪的重建,是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的对话,能给当代提供“有德,良善”的思考,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人伦焦虑和文化困境有着重要意义,也对重构与补充国人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中杰.近代吴地女性婚育观影响下婚育服饰变迁研究[D].2019年第12期
[2]肖君华.现代生育伦理问题研究[D].2004年第04期
[3]李志生.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入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112
[4]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88
[5]同[1]
[6]同[1]
[7]同[1]
[8]王唯铭,苏州河.黎明来敲门:1843年以来的上海叙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86-187
[9]同[1]
[10]同[1]
[11]同[1]
[12]同[1]
[13]同[1]
[14]徐惠婷,粟丹.浅析西周婚姻制度对中国传统婚俗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12(10)
[15]赫云.中国传统艺术母题、主题与叙事理论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04)
[16]張宽.清代宋锦中的吉祥图案[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2,20(01)
[17]齐康.建筑形态与传承[J].建筑与文化.2015(1)
作者简介:蒋欣霓,2003.8.7,嘉兴学院2021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郭友南,嘉兴学院设计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
基金项目:项目级别:校级A,项目编号:CD8517211498,本论文为嘉兴学院2021年度校级SRT计划项目(项目名称:传统婚育图像中的善良表征与道德意义)阶段性成果之一。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嘉兴学院2021年度校级SRT计划项目(传统婚育图像中的善良表征与道德意义)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