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07-02胡万源王韦翔马海曲干
胡万源 王韦翔 马海曲干
摘要:以成都工业学院“三州一市”定向班为例,展开深度贫困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了解深度贫困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培养、顶岗实习,就业期间出现的系列短板问题,薄弱环节,总结分析出一套更加完善和精细的深度贫困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为学校培养贫困地区定向人才提供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深度贫困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模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非凡之年,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专业扎实,技术过硬,爱党爱国的定向人才,实现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各个领域作出一定的贡献,更好的巩固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一份光、出一份力,故展开深度贫困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为深度贫苦地区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具有家国情怀、愿意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做贡献、能够适应地区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队伍。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掌握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及运营、科研开发和管理能力,具备扎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具有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能结合地方实际从事环境监测、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与评价等工作,能适应环境工程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需要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适宜到政府部门、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从事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定向培养的现状
2.1成都工业学院环境专业定向班介绍
成都工业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工程学院18环境工程定1班由来自凉山、甘孜、阿坝三州的25位同学组成,其中包括藏族11人,彝族8人,汉族4人,羌族2人。在学校和学院相关领导及辅导员老师的关怀以及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在过去三年里班级取得了“优秀班集体”“红旗团支部”“民族特色型团支部”等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同学们積极参与系列文体活动,如文化共享校园行系列活动、彝学课堂、寒暑假民族文化调研活动,材环心语的写作等,这些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上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此外班级同学还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相关活动和比赛,比如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生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文体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的成绩。
截止目前,班级拥有正式党员2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且定期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团组织生活与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向党组织和团组织靠拢,树立崇高理想,厚植家情国怀,形成了良好的爱国思想和感恩意识。
目前全班25名同学都在三州的环保部门顶岗实习,岁月静好,光阴荏苒,青春如歌。相信我们同学们一定能在实习期间里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家乡与祖国的环保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深度贫困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由于深度贫困定向培养的大学生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就业单位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保障,所以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消极和懈怠思想,文体活动和竞赛参与度普遍较低,并且没有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大学规划。
3.2竞赛参与度较低
来自深度贫困地区的定向生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故而在学习上一定程度的弱于其他学生,因此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参与取得的成就较少。
3.3外语水平普遍较差
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理位置限制等因素,来自深度贫困地区的定向生外语水平较之于其他学生相对较差,四六级过级率普遍较低。
3.4普通话水平普遍较差
由于来自深度贫困地区的定向生很多都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从小生活在民族地区,语言环境有所限制,故而来自深度贫困地区的定向生普通话水平相对薄弱,不标准,带有民族腔调。
四、深度贫困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
4.1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
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可以发展和完善理论,所以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定向的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实际,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在相关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更好的展开与往后就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前预热,储备技能,保证定向就业阶段平稳有序的进行,也能为深度贫困地区培养出紧缺专业所需的人才,为本地区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内生动力。
4.2校与单位的合作,设置双导师制度
为了更好的培养出能够为深度贫困地区做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可更近一步加强学校与单位的合作,设置双导师制度。学校方面选择一位导师,负责定向生在学校里面的学业,生活,思想状态等,单位里面选择一位经验丰富的、跟定向生以后就业对口的工作人员或者分管领导负责定向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安排和指导。除此之外,导师之间每学期至少要展开一次或多次交流,共同拟定更加适合定向生培养和发展的相关举措,争取在双导师制度联合培养下,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4.3位发展战略,指定学生职业规划
由于定向生是根据深度贫困地区紧缺专业所培养的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所以相关培养学校可在制定定向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规划时,可以提前了解定向生毕业后就业单位的发展战略和服务方向,最好展开调研和交流,以确保培养方向的绝对正确,为深度贫困地区输送专业对口,技术过硬,理论扎实的优秀人才。
4.4生实习工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验证,充实和完善,更是提前为以后的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定向生,做好他们习和实习的有效衔接,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他们的综合技能,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
4.5用寒暑假时间,形成假期实习制度
实践出真知,磨砺出人才。可以联系深度贫困地区定向培养的单位在寒暑期给定向生们提供不少于一个月的实习机会,联合双导师制度,给以定向生们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成长的平台,让他们更加迅速、厚实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彭皓玥、向阳阳.我国本科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模式一基于国外一流大学研究性教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S1).
作者简介:
胡万源(2001.07-),男,汉,四川珙县人,成都工业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20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
王韦翔(1989.06-),男,彝,四川金阳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工业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彝学、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马海曲干(1997.05-),男,彝,四川美姑人,成都工业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18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工业学院校级科研课题项目“四川少数民族长征资源文化融入深度贫困定向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Z014)的研究成果。328914AB-F61E-4124-8E19-47EC583A36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