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兼美,构思精巧
2022-07-02黄素英
黄素英
摘 要:为切实提升个性阅读,从读者角度推想、解读文本,本文将从语言精美,有景有情,构思精巧三个方面着手赏析、品读朱自清的《春》,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精美,有景有情,构思精巧
引言
阅读要个性化,要和文本对话,多角度解读。我平时的阅读常停留在浅层面、无对话的阅读状态,因此,为了提升个性解读能力,需要尝试解读文本,从而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我们读文章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弦外之音,文外之情所打动。我读朱自清的《春》时,就感动于其文情兼美,构思精巧。
瞬间的触动,一时一地的感想,若能及时用文字编织抒写是一大幸事,我个人就有一点这方面的经验:有一年中秋节,我和同事聊天,直到急上车,两摇手时,发现我们都忽略了赏月。到家看见微笑的月亮慈照着,我突然想到我那已故的父母,当时他们陪我在月光下步行到离村庄三里多远的二级水电站看电影等情形,我捉笔写下了《月亮底下,我想阿爸阿母了》,“……这就是我打捞起的月亮底下的故事。当时明月在,曾照我双亲”。这就是我那篇文章的结尾。感谢当时当地,我捕捉了瞬间的感想编织成文。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带有些许愁思,这或许也是生活的常态。可《春》是捕捉了生活中欣欣然的瞬间布局成文的。
春,曾经陪伴我们走过,可是一个又一个春往往都被我们毫无知觉地打发了,或许曾经失去过,才懂得去珍惜。朱自清笔下的《春》,让我们猛然间感到春的存在,他引领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开篇两个“盼望着”,首先,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韵律美,你不可能用软绵绵的语调来读,你一定会提起精神,甚至是仰起头、掂起脚有所期盼地读,而且这两个短句所抒发的情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后一个比前一个心情更加急切;其次,有所盼的皆是心向往之的美好事物,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春天”这个歌咏的主体。
从科学的角度讲,在我国的季风气候区,冬天刮西北风,春天刮的是东北风或偏北风,但文学上我们不会说“东北风来了”或“偏北风来了”,因为那样写读起来不美,“东风来了”读起来两字一顿,有节奏感,美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句子,如果我用“春姑娘来了”替代,也很形象,但这样写只是简单的比喻,而且口语化了,不如“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样的动作描写,又拟人又灵动,形象而又有诗意,还带着作者欣喜的情感。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中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是的,《春》的第一段就能看出朱自清用字的讲究。
春天来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浮在读者眼前的是形象具体的样貌,连“张开”的动作也具体可感。接着,作者宏观勾勒春天的山、水、太阳,用“朗润”写山,用“涨”写水,用“红”写太阳,用字讲究而且贴切,三个“起来了”,连贯而有气势。
朱自清善于让春的景象转化为情感的寄托。小草是我们常见的,可我们往往熟视无睹,不重视,不关心,因为小草“偷偷地”生长,一切都在无声无息地悄悄进行着。可是朱自清欣喜地见到了,他看到破土而出的小草“嫩嫩的”,“綠绿的”,这两句单独成句,是突出强调,“嫩嫩的”写小草的质地,还写出初春的小草如同“刚落地的娃娃”一般稚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春之孩童从土地钻出来,睁开双眼,很好奇地想看一看这个世界,我们同时也可以想象朱自清对春天的一种新奇感受——这娃娃般可爱的小草近旁,有一个猛然初醒的观察者,他感受着小草的感受,并且他带着惊喜将他的发现,将他的那些感受用文字传达出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读者见作者所见,感作者所感:春天的小草是这样有着娃娃般的“新”,是这样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些都是孩童的行为,成人经历太多,变得没有那么单纯了。那么,朱自清在这里为什么还写这些已成年的自己怕难为情而不敢为的行为呢?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还藏着一个纯真的“我”,仿佛自己再回到童年,就像童年在风里跑着,对春的一切都带着初见的新鲜与欢乐。
喜欢冬天,就想到雪,因为雪象征着纯洁;喜欢春天,就想到花,因为花象征着美好。朱自清看到春天的花朵,他几乎是奔走呼告,用手指点着“你看,你看!”他似乎想让我们这些还未觉醒的人,知道各种花都开了,“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他也把这种欣喜的情感用文字传达出来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些语句调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景抒情细腻生动而有一种诗意。
花儿开了,果实还会远吗?请闭上眼睛想一想,累累硕果不是酝酿在春花中了吗?“花里带着甜味儿”,这里用了通感,作者除了颜色描写还不够,还要调动读者的鼻子去感受。蜂蝶也赶趟儿似的凑热闹来了,一个“闹”字写出声响的繁杂,春意盎然,有色有声,有景有情。
写野花为什么不写“像笑脸,像太阳”,而是写“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像眼睛,像星星”的比喻更贴切,更有诗意,而且突出花朵的动态感,也生动形象地暗示了柔和的春风吹动花儿,轻拂花儿。如果是猛烈的风吹刮着,还能“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吗?这里暗写柔和的春风,这就在结构上很精巧地过渡到下面对春风的描写,这也是作者谋篇布局构思精巧的表现。
怎样描写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呢?作者充分调动感官,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来写春风,让人感到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生动可感,构思精巧。选词用字也很精美,例如,“安”字,若换用“搭”或“筑”都不好,这个“安”字,让我们想到“安家落户”“安居乐业”,鸟儿也有“家”有“业”,多么幸福啊,这也是人的幸福——大自然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再如“卖弄”一词,春光是这么美好,春风是这么和煦,鸟儿们怎能不显显本领“卖弄”一番呢?可以说,写春风,有情有趣,还富有音乐美,好像是充满青春活力的交响曲。
对春雨的解讀,可以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样的烦闷忧愁,也可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的直抒喜感。朱自清则是用他清明澄澈的心灵去描写春雨的。春天多雨,固然使人烦恼,可是,亲爱的读者,你要看到春雨可爱的一面,他不像夏天的暴雨扯天扯地地下,春雨是细密地下着。“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单是看到这些句子,你也就沐浴在诗意的春雨中了。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绿”“青”着色不凡了,再加上程度“发亮”“逼你的眼”,观察细致,字字斟酌,特别是“逼”字,本义是“强迫”,“威胁“的意思,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小”草的主角意识,不容忽视,凸显了春雨后草树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雨中走路的人,雨中劳作的农夫,雨中的草屋,都被朱自清镶嵌在画卷中了:“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语言精美,有修辞,有叠词,有长短句,读起来错落有致,如在歌唱一般,而且布局精巧,又好似绘画一样。这样的田园生活,谁不向往呢?
熬过一个严冬的人们,闻到春天的气息,听到春天的呼唤,也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趁春光正好,微风不燥,去追逐,去努力,生活从不亏待每一个努力的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文字里贮满信心和力量。
读着朱自清的《春》,我们陷入他用文字营造的优美意境,他为什么能创设这么优美的意境呢?这一切源于他内心的情感美:对春天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他将这种温情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了。
朱自清的《春》仅有600多字,却写出了一个响亮的季节。他的散文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我时常看到一些篇幅短小的文章,内容还没展开,就匆匆结束了;有的文章结尾似乎撇开前面的内容,标新立异,就好像一身西装革履头上却戴了个瓜皮帽,总让人感觉不是那么恰当。可是朱自清的《春》,结尾的三个比喻绝对不是随便抓几个喻体凑手,这三个喻体写出春天的成长过程,是前文的照应和归结,构思精巧。
我国古典诗词也有在“时间进展”的构思上不着痕迹的例子,如温庭筠的《望江楼》,从早晨“梳洗罢”到傍晚“斜晖脉脉”,时间从早到晚,可见凝望之久,聚恨之深。如果我们没有仔细阅读,就会忽略这种精心构思。
朱自清的《春》也是如此。“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与第3段“小草……嫩嫩的”照应,写出春天的“新”;“春天像小姑娘”与第4段“桃树……都开满了花……白的像雪”照应,写出春天“花枝招展”的“美”;“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固然是小草经受春雨洗礼后的颜色,但是小草经历风,经历雨,从“嫩嫩的”到“青得逼你的眼”,还是能让读者体会春天由微小变得茁壮的规律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不是在鼓舞人们,给人们增加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吗?“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在潜滋暗长了。
还有,文章的开头“春天的脚步近了”和结尾“春天……领着我们上前去”,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可感地写出春天来去的过程,构思布局,颇具匠心。
构思精巧还体现在这些地方:这几幅春景图并不单一,有“风”贯串着——“风轻悄悄的”、“野花……还眨呀眨的”“(雨)密密地斜织着”(雨被风吹斜)、“天上风筝渐渐多了”。还有,着色上有的浓丽,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有的淡雅,如“……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些描写浓淡有致,不会让人感觉色调单一。
我也是猛然初醒般睁开眼,欣欣然看见朱自清的《春》文情兼美,构思精巧。正是因为读了朱自清的《春》,我对春天的美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再是熟视无睹的了。
一篇优秀的作品,一定有它吸引人之处。我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到其文字的精美,欢欣的情感和精巧的构思。
参考文献
[1]拟人隐喻的语篇视角——从朱自清的《春》看拟人隐喻[J]. 张雪珠,郭金花.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2)
[2]敢遣春温上笔端——朱自清散文《春》赏析[J]. 刘世林.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05)
[3]朱自清先生《春》的修辞艺术赏析[J]. 侯向阳. 语文教学通讯.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