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育模式下高中化学的开展方式
2022-07-02高晓娜
高晓娜
摘 要: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以信息技术为首的科技在高速普及,再加上移动终端设备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推广,人们的生活逐渐信息化,在网络中,人们能够非常便捷的接收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微课教育是信息时代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主题突出、使用便捷、针对性强、直观体现,这些特点都将有效推动教学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对此,如何更好的开展微课教学,推动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提出相应的开展方式。
关键词:高中化学;微课教育;开展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一定的技术革新,作为信息时代下的教育创新,微课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将碎片化的学习内容、相关实验过程等展示出来。对于化学学科来讲,化学所学知识是具有抽象性的,很多高中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无法直观感受与体验化学实验所带来的震撼效果,也不清楚化学现象中的本质原理,更不能在化学观察中了解化学内涵,而将微课运用其中,在简短的时间内,利用数字化场景,把原本较难的化学实验、化学过程,都简单、显而易见的呈现给学生眼前,学生能够有效对化学内容做出判断,有效减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兴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也愿意参与化学学习,强化化学知识,促进化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一、结合微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即使没有教师的督促也能够自觉进行知识学习、复习、记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好的成为一个具有综合品质的人才。翻转课堂是当今众多教育方式的一种,利用微课等信息化手段,通过设计预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同学之间的合作后,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从而推动化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例如,《硫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教师提前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到微课教学中,并上传到本班级的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在课下时间下载、观察、阅读并对相应问题进行思考。当然,学生在提前预习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对相应知识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学生开展共同合作,一同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结合微课教学,创设有趣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课堂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采用生动、极具趣味性的微课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其心灵获得成长,从而内心中接受知识,要比被教师强迫学习的效果好。另外,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与愿望较为浓厚,会认真听课,从而助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硫及其化合物》的學习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一个生动、直观的化学学习体验,紧抓学生的学习心态,让学生能够自觉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对知识点进行深度记忆,确保自身学习效果的提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趣味情境,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明显提升,课堂氛围更好,将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合互联网资源,丰富知识面
在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学习范围不仅仅包括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要将学习视角放到课外,通过不断了解课外的其他化学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的视野不断扩大,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造基础。互联网资源是多种多样的,相对于传统的教材来讲,从互联网资源中找化学知识点,不仅可以避免因教材纸张少而引起的知识内容少的问题,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的感受相应内容,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利用丰富的内容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来有效推动学生的化学能力,以便更好的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推荐一些化学相关的书籍,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将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或者,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观看一些化学实验,并让学生猜想实验的内容、原理,以及去进行相应的实验过程。
总而言之,微课融合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并以多媒体设备将原本存在于书本上的内容,转变成一帧一帧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一目了然,从直观上就能够感受到相应的化学知识以及所表达的含义和内容,将减轻学生因为理解困难而出现的学习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学习与微课相关的理论,以及实践于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与之对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氛围更加和谐,让学生学习环境更加轻松,从而帮助学生能力与化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中尧. 高中化学”微课+导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1, 6(4):2.
[2]赵元霞, 杜婷婷. 高中化学微课教学构建与实施[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