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研究
2022-07-02冯豪强倪宏竹胡梦强刘梦寒
冯豪强 倪宏竹 胡梦强 刘梦寒
摘要:我国体育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起步时间晚、老师重视程度低、学生参与度低、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已经成为热点问题。针对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个案分析,深层剖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看法以及原因。根据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原则,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科学地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培养具有较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的全能型体育人才。本文通过文献参考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进行探索。
关键词:创新创业;体育教育;教育改革
1.研究背景
世纪之交,中国转眼之间已成为体育强国,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这个体育大国的发展并不均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体育竞技处于世界的顶级水平,已经创、超世界纪录75次,不断刷新世界纪录[1]。但是我国体育新兴产业和创新精神还比较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中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能够为推动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开始于20世纪末,国家出台了以创业促就业、促使更多勞动者成为创业者的就业举措,创新创业教育随之在高校得到了多元性的建设与发展,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与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这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所以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体育的发展需要重新定位、不断创新、不断革新。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体育总局决定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和一流体育学科的建设,推进高等体育院校与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协同创新,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行业急需的体育人才。为了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伟大理想,必须要发展国家栋梁之才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扛起这时代大旗,走在世界的前端,做世界的佼佼者。
2.研究意义
体育专业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精神、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服输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敏捷的动手能力以及超越自我的勇猛,但也呈现出知识不足的缺点,通过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开拓精神、实践毅力、社交与组织才能,从而更大程度上使学生突破自我、激发创造实践才能、丰富体育学生的知识认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体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体育学生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在集体中脱颖而出。
随着中国发展的瞬息万变,社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行业人才逐渐趋于饱和,社会岗位的需求不断减少,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大量的毕业生与有限的工作岗位之间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并且愈演愈烈。体育专业学生将面临未来工作岗位与传统领域逐渐脱离的问题,体育毕业生需要在体育产业、体育服务和大众体育等专业领域中开拓新兴事业、新型岗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毕业生将难以适应这个满是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3.研究对象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440名学生。
4.研究方法
4.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了大量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体育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等相关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4.2访谈法
对河南科技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相关体育教师进行访谈,提供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建议。
4.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星平台对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6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
5.研究现状
5.1学院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大多都重视对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传授学生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基础技能,但并没有真正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同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更不用谈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而且造成体育专业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很难在当前体育产业多元化、健身运动普及化、体育市场专业化的社会中开展自己的事业,有着浓厚传统体育思想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生的发展规划亟待创新创业教育来弥补。随着国家这多年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及重视,创新创业在大学内已不新奇,但是对体育学院来说,创新创业的开展确实是星星之火。体育学院在大型创新创业比赛中不仅递交的报名名单少,而且真正富有价值的项目更少。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从2018年11月开展至今不过四年。凭借着我国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下拨专项资金,体育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此时体育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才正式开始。体院现阶段主要开展“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三大国家赛事以及其他双创比赛。体育学院现有学生440名,其中,2020年“互联网+”大赛参赛156人,参与率35.45%;2020年“创青春”大赛参赛130人,参与率29.54%;2020年“挑战杯”大赛参赛132人,参赛率30%,总体参赛情况保持30%左右的参赛率。2020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科技大学校内选拔赛,全校各学院共有6421个项目团队报名参赛,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仅报名不超过20个,进入校赛复赛仅剩一个项目,体育学院推进省赛零。2021体育学院四个年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率都保持30%左右,到2022年挑战杯参赛情况如下:2019级报名77人,人数107人,占72%;2020级报名40人,总共111人,占36%;2021级报名39人,总共110人,占35.45%。
5.2项目现状
分别搜寻各个学院互联网+的项目与体育学院的参赛项目进行对比,体院学生做出的项目过于简单、过时,而且多数停留于简单策划书层次,只有简单的幻想,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实践过程,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仅仅是为了报名而报名。并且少有真正富有价值、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项目。体育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并没有发挥自己本专业优势,只有极少数是结合体育创新的项目,而这极少数中还是建设的运动APP,真正挖掘体育深处,发挥体育竞争力进行创新的项目更是凤毛麟角。2F2A3059-57A6-4BF8-AB81-9286B84CB502
5.3参与现状
对于体院大一至大四的2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大一至大四的20多名学生进行深入谈话,得出有76%的学生是想进行创业的,但真正报名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仅有不到30%,真正用心投入时间精力的学生更加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学生言行不一,仅仅是纸上谈兵。所在学院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
6.原因分析
探究其根源,这不仅与长期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失有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及理解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普遍肤浅,行为急功近利、进难而退的情况十分多见,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必要的心理、技能等准备[4]。
根据调研数据反馈:大多数体院学生对参加创新创业项目仅仅是因为毕业需要2学分的创新创业课外素质学分。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说,其他专业学生拿出对待考研的态度来对待“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大赛。访谈得出:体院学生相对于其他院系学生来说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弱,大多数体院学生认为没有时间来准备这些项目,大一时期对校园、比赛、证书等了解还不够、技能还不成熟;等到了大二、大三,具备了一些应有的技能,也知道从何入手了,但面临着可能要参加某项比赛需要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已经是疲惫不堪,还面临着英语四六级、裁判证、教资、考研等的压力,在面临着时间冲突的时候,他们认为参加创新创业项目价值不高,还没有好好准备考取一些证书有价值。
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眼界不够开阔、文章语言组织能力差以及对必要的实用技能掌握不充分、即使是别具一格的题材写出的报告也是暗淡无味,且大多数时间还要投身于训练之中,很难写出深入且专业的项目,做出的项目相对于浅显、通俗,并不能发挥体育专业的优势。相对于其他学院的项目来说,部分项目是老师正在进行的专业科研项目,拿出来让学生发展,以至于其他专业的项目更加深入、专业、新颖、富有实践发展性。而对于体育学院来说,体院师资力量单薄,且深入进行科研的教师也相对较少,学生项目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7.建议
7.1清晰可见的激励
整合国家、地方、学校的各种创业政策,建立高效便捷易用的相关信息平台,使学生清晰地明白创新创业的政策帮扶以及服务体系。学院出台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不仅面向学生、也面向教师,充分调动老师对学生的鞭策作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奖励推免资格、评优评先加分,同时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对于教师明确职称评定、成就奖励、职位评定的条款,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联动效应与杠杆作用。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关注,深入了解学生在创新与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需求,及时提供指导服务与相关支持。
7.2资金、资源等的保障
资金的是否充足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核心因素。学院要充分调动校外资源、校友资源以及专业相关产业,促进企业与学校达成双赢,建立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拉动校外赞助、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保障创新创业团队前期资金来源。高校可以建议政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尤其扩大对小额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适当的降低创业资金申请标准和门槛。建议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门为大学生或者毕业2年以内的学生设置“创业贷”等金融产品,开发针对不同群体毕业生的小额创业贷款扶持项目等,并对还款信用状况良好的创业者逐步提高创业贷款额度[5]。鼓励学生成立基金会,拉取赞助,自主拉动资金。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支撑体系不够完善,需要打造創新创业环境,完善相应设施,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实用工具,完善相关的硬性设施,积极建设开放性实践环境。同时结合社会资源,走院企双赢之路,共建实践研究场所,共同科研、创新,一方面企业得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学校得到企业的投资引进高端人才、增添更先进的设施、建设更完善的场所、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保持学院与企业处于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中[6]。
7.3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学术性同等重要的地位。体育学院应当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将学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基础创新创业知识(创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业政策的运用、成功案例的分析等内容)融入学生的培养体系。积极举办创新创业比赛、讲座、论坛等活动,通过认知提高、能力培养、实践模拟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认知和实践能力。通过和谐的融通,两者彼此影响与补充,促进彼此的升华。选拔具有强烈兴趣、表现突出的学生参与SIYB、KAB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创业知识结构、了解创业过程与模式、掌握创业方法与步骤,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7]。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其不断优化。学生方面,不以是否创办公司和是否盈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注重评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察学生在认知、组织、营销等方面是否有实质性的进步,督促学生不断进步;教师方面,重新定义评价教师的规则,摆脱对传统教师的评价方式,驱使双创教师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中[8]。
引进其他专业优秀课程,培养具有多元化思维的“T”型人才,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进行学习,文理渗透,鼓励双创团队聚集财务、管理、心理、法律等多专业人才进行双创研究,构建多足鼎立的团队结构,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利用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优势进行聚合思维,开展创新创业项目[9]。
7.4专业师资团队的建设
建设一支具有超前意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教师是保障和提高创新创业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其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学院要科学的对师资队伍进行规划,引进高尖端专家对教师们进行培训,鼓励教师积极的了解行业、企业以及市场的需求与要求,同时参与科学研究,成为学术兼实践的全能教师。其次,引入创业大牛以及资历丰富的成功人士为学生进行讲解,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
7.5学生影响作用的贯彻2F2A3059-57A6-4BF8-AB81-9286B84CB502
对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2019级学生三组创新创业团队的队长进行积极的培养,经过一年的试验得出,学生的带头影响作用会对创新创业大赛的报名率产生积极的影响。2021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四个年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率都保持30%左右,经过一年的努力,2022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率如下:2018级没有学生报名,人数99人;2019级报名77人,人数107人,占72%;2020级报名40人,总共111人,占36%;2021级报名39人,总共110人,占35.45%。在2019级创新创业队长的影响下,2019级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率高度提升。
参考文献:
[1]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Z].2021.
[2]周静,刘振忠,姜凤艳.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03):68-71+81.
[3]赵亚芸.《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发布[EB/OL].[2020-07-10]. http://finance.cnr.cn/jjgd/20200710/t20200710_525162604.shtml.
[4]肖林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5(03):149-155.
[5]李莉,郭立群,汪力斌.农业院校大学生創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9):52-57.
[6]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91-94+90.
[7]刘艳,闫国栋,孟威,权宇彤,逯家辉,滕利荣,孟庆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8]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6):99-103.
[9]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34(12):59-67.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SRTP 2021288)。
作者简介:冯豪强(2000—),本科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2F2A3059-57A6-4BF8-AB81-9286B84CB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