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应对举措

2022-07-01李巍中信银行总行授信审批部

消费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二氧化碳

李巍 中信银行总行授信审批部

近期“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成为国家政策频发热点,双碳作为国家战略其实现过程必将带来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及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重大变革,商业银行须对此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开展深入研究,抓住产业升级中的发展机遇,规避高碳行业相关风险,在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部署中实现自身发展。

一、“双碳”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降低。其目标为在特定年份实现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其后进入平台期,碳排放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波动,最终形成碳排放量由上涨转向下降的拐点。其机理主要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煤炭发电与终端能源消费、推动能源清洁化与高效化发展。

“碳中和”是指一个组织利用二氧化碳吸收技术抵消一年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简单来说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实现对等。其中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包括化石燃料、工业过程、交通、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类活动吸收的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通过碳汇技术进行碳捕捉、存储及转化等。

工业化带领人类进入化石能源时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化石能源大规模使用,造成了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全球升温、气候变暖引发了严重的气候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气候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经过全世界科学家的研究与论证,“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气温上升”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国际能源署表示,目前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为330亿吨,全球森林每年能够吸收的二氧化碳为15—20亿吨,二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仅仅凭借森林吸收根本无法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的关键是减少排放,利用先进技术将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处理,在此基础上植树造林,抵消因为特殊原因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一)“双碳”战略产生的国际背景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世界各国于1997年签署《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了明确安排。其后,全球签署《巴黎协定》的国家越来越多,美国虽然在前任总统特朗普任职期间退出《巴黎协定》,但现任总统拜登就职后即宣布重返《巴黎协定》。截至2021年8月,全球共有192个缔约方递交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共同为控制碳排放而努力。

(二)“双碳”战略产生的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加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之相伴的是中国碳排放的逐步增加,据统计中国碳排放自2005年以来一直处于世界第一。2020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约99亿吨,连续4年保持增长,从占比来看中国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目前已达31%,减排内外部压力巨大。

在2020年召开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既是中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指明了方向。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立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探索可持续、具有较强包容性与韧性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双碳”战略实施的国家路线图

“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将“双碳”战略列入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向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发展。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多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积极促进围绕碳中和开展投融资协作。2021年5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在各部委引导下,各个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也相继制定了碳减排目标与行动计划。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双碳”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

从碳排放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我国以“十四五”时期为起点,统筹规划引导投资转向零碳和负碳领域,以五年为周期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并提出相应减排政策。整体来看,中国实现碳中和需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1—2030年,实现碳达峰

在我国目前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据主体地位的情况不会在短时期内发生改变,随着生产生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及后工业化信息化持续加快,能源及工业对煤炭消耗及相应的碳排放将保持增长。此外交通、建筑等领域对能源需求将大幅增长,由此也将产生碳排放的大量增加。为了在2030年间实现碳达峰,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行业、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并引导消费者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及蓄积量,提高固碳能力。

第二阶段:2031—2045年,快速降低碳排放

碳达峰目标实现之后,伴随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有望替代化石能源,电动汽车将逐渐取代传统燃油汽车。在此基础上,我国主要通过扩大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等降低能源、工业、交通等部门碳排放,同时加大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BECCS(生物能结合碳捕获和封存)等负碳排放的推广应用,促使第一产业节能减排。

第三阶段:2046—2060年,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

在这个阶段,CCUS、BECCS等技术基本发展成熟并投入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等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在技术助力下,工业行业、能源行业、交通行业完成低碳改造,大幅减少碳排放。对于无法控制的碳排放,借助CCUS、BECCS等技术以及碳汇交易实现碳中和。

三、“双碳”战略对相关行业影响

碳达峰、碳中和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建筑、能源、消费等行业和领域,概括起来是一个“三端发力”体系。一是在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能源供应系统”;二是在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三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已排放的二氧化碳。

(一)能源供应端相关行业

为实现碳中和,我国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变革,清洁低碳的新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新能源领域有望获得新一轮政策支持,享受能源变革带来的红利,光伏、风电、核电等绿色能源及配套设施领域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绿色能源加速推广,传输需求、储能需求将会不断释放,特高压及储能设备等领域具备较好的投资机遇。传统化石能源行业,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需求将不断下降,低效落后产能将逐渐被淘汰,伴随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具有资本、技术等多重优势的行业龙头预计将获得相对稳健的发展。

(二)能源消费端相关行业

在交通运输领域,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是碳减排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对此进行了明确表述,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将对上游的新能源电池、电子元器件及相关设备,以及下游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带来较好的投资前景。

在工业领域,传统的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碳排放较高,为实现双碳目标,该行业须持续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一方面对相关技术及设备将带来较好的需求前景,另一方面落后产能的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可能具备较好的投资潜质。

在建筑领域,为实现双碳目标,建筑行业将发生巨大变革。一方面,传统水泥等建材生产领域面临减排压力,亟需技术及设备升级并带来相应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低碳环保建材将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传统建造方式将逐渐被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取代,该领域将存在投资机遇。

(三)人为固碳端相关领域

从现实情况来看,仅通过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很难实现双碳目标,不管是从短期内实现碳达峰目标,还是长期看的实现经济低碳发展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从科技层面着手,鼓励碳减排技术创新,明确技术发展方向,规划新技术布局。一方面,能源、工业行业要推广应用减排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占比,促使能效技术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另一方面,要对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生物能结合碳捕获和封存技术(BECCS)下力气提前布局研究,并推广应用脱碳零碳技术,促使脱碳燃料、原料和工艺大规模代替化石燃料与传统工艺,推动负碳排放技术进入应用领域。

四、国内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相关分析

(一)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2007年7月,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绿色信贷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并正式成为我国经济手段之一。2007年至今,我国陆续出台了十余项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政策,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2012年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明确了绿色信贷相标准和要求、2016年央行等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绿色金融概念、2021年央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升级为绿色金融。2021年11月8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部署,人民银行创设退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

(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

央行在2021年6月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较以往考评体系,主要变化体现在:一是定量指标方面,扩大了考评业务范围,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同时纳入考核指标。同时,纵向指标权重大幅增加,取消绿色贷款不良率,体现出对银行自身业务增速的要求的提高,同时提高了对绿色贷款不良率的容忍程度;二是定性指标方面,取消了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执行情况和绿色信贷业务自评价工作执行情况两个指标,相应变更为机构绿色金融制度制定及实施情况和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情况两个指标,考核更加注重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三是扩大了参评银行范围,在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基础上,将城商行纳入考核范围。

(三)绿色信贷规模及特征分析

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占各项贷款的6.9%。截至2021年一季度,绿色贷款余额13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7.2%,同期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12.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3%,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的整体不良水平。2021年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13.9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7.5%。其中商业银行为绿色信贷主力军,长期以来贡献85%以上份额。

从投放行业来看,绿色信贷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行业,占比超过50%。截至2021年一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绿色贷款余额达3.85万亿元,占比29.5%;其次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73万亿元,占比28.6%,近几年交通和能源行业绿色贷款占比有所下降,其他行业占比持续增长,行业分布逐渐多元化。

2018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两个行业绿色贷款余额占比76.18%,2021年6月该比例下降为56.47%,表现出绿色贷款投放趋于分散,涉及行业趋于多元化。从贷款用途来看,绿色信贷用途集中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48.2%),而投向清洁能源产业的绿色贷款占比不足27%,化石能源使用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能源结构调整是落实“双碳”目标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清洁能源领域的绿色信贷投放比例有待提升。

五、商业银行应对举措

(一)优化传统能源、工业领域授信布局

在双碳背景下,未来煤炭等传统能源供应行业以及钢铁、水泥等传统工业及建材生产行业均面临较大发展压力,落后产能的淘汰退出将导致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同时,2021年11月8日,央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此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创设凸显国家对碳减排的金融政策导向。商业银行对此应有明确的认识,制定稳健的授信策略,适度控制对该领域的授信规模,逐步优化授信结构,将授信资源逐步集中于股东背景良好、具有较强技术及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防范授信风险。同时,对于上述领域节能减排等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可在优选客户评估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

(二)积极支持新能源行业,加大绿色信贷投入

随着技术升级,光伏已实现,风电预计也将实现平价上网,行业由补贴驱动向技术驱动发展,商业银行应全面落实“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推行的严格污染物排放、能效等环保标准。积极支持跟进新能源发电,特别是光伏和风电项目,重点支持大型电力央企、地方国资系能源集团的清洁能源项目。

(三)加强环境政策研究和重点行业研究

受“双碳”目标的影响,国家相关配套政策进入密集出台期。商业银行应在行业研究整体框架下,加强气候政策、环保政策、绿色金融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跟踪和研究,定期召开政策宣讲和研讨会,及时调整审批偏好,抓住机遇,防范风险。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行业首批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其中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已于2021年7月正式开展交易,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分为对八个行业影响深远,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审慎研判风险,以确定下一步整体行业及客户的授信策略。

(四)积极布局碳排放权交易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7月上线交易,未来碳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是银行实现绿色发展,业务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商业银行应在整体规划上积极布局碳金融领域。例如,提供开户、结算、存管等基础碳金融服务;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充当做市商,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强市场交易活力;创新碳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大力发展基于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探索创新碳托管、碳咨询、碳核算等碳金融中介服务。

猜你喜欢

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二氧化碳
碳中和·碳达峰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抓捕”二氧化碳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 “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
造船业如何应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