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乔木秘书思想的形成
2022-07-01泉州华光职业学院谢志贤
文/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谢志贤
一、胡乔木秘书思想的内涵
被誉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胡乔木,从1941年开始担任毛泽东秘书,至1991年主持编辑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后退休,在中共中央高层工作了50年。在此期间,他除了担任毛泽东文化秘书,还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务,编辑撰写了大量具有深远意义的文献、社论及文章。“文革”期间受“四人帮”迫害,复出后协助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工作,改革开放后还兼任了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等众多职务,对党和国家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胡乔木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壮丽辉煌革命历史的映照,胡乔木的思想,是随着中国革命历史洪流而滚滚向前发展的。在从事秘书工作的25年间(1941年至1966年“文革”被迫害),胡乔木通过大量实践工作和理论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秘书工作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秘书思想。胡乔木秘书思想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秘书工作的本质和服务对象:要为党的政治工作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二是秘书工作的理论基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引,坚定唯物主义历史观;三是秘书工作的文字要求:博采众长,通古阅今,常习写作,功底深厚;四是秘书工作的道德要求:有公德心,不为私利;五是秘书工作的职业要求:熟悉本职工作,善于出谋献策、重视团队、重视思考。
二、胡乔木秘书思想的形成阶段
胡乔木早年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求学时,就积极投入学生运动,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办多种革命文艺刊物,后来到上海开展革命工作,他以笔为枪,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向人民群众发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解放的呐喊,为党的文化宣传工作不遗余力。1937年,因工作需要,在党组织安排下,胡乔木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担任《中国青年》杂志主编,其写作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后被毛泽东同志看中,点名去做文化秘书工作,从此开始了其秘书生涯。从1941年2月担任毛泽东秘书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是胡乔木秘书思想的形成时期,通过紧张的革命实践工作,胡乔木形成了一系列秘书思想,其秘书思想经历了奠基、初成和形成三个阶段。
(一)奠基阶段。1941年1月,胡乔木调任毛泽东秘书,其第一件工作是校对《六大以来》。《六大以来》是毛泽东为了清除“左”倾错误路线而组织编写的,我党长期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一是王明的“左”倾路线政治、军事、组织、思想等方面的危害,几乎断送中国革命的前途,特别是军事上的“左”倾错误对中央苏区的危害最大。二是“立三路线”的危害。“立三路线”奉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单凭主观愿望或想象,急于求成,使得自己原本的力量也被消耗殆尽。在革命根据地,一些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在不同程度上对李立三的错误表示怀疑或作了抵制,虽然“立三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但仍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根除上述“左”倾错误思想,胡乔木跟着毛主席开始了《六大以来》紧张的编辑工作,毛泽东对编辑文件审核十分认真,不仅每篇必读,而且对某些文献题目进行修改。编辑时对文献的选择十分精心,尤其是对中共领导人的讲话和文章尤其严格,胡乔木面对繁杂的文件堆,在毛主席的指导下,以自己的独到思想对材料进行了详细整理,编辑成书,让大家看后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得十分清楚: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正确的,应该坚持什么。通过这次编辑工作,胡乔木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能力,从而得到毛主席的认可和大家的看重。《六大以来》成为高级干部学习的主要材料,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来胡乔木又参与编辑了《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这些文献资料对中共高层认识党的历史具有启发性的历史意义。胡乔木通过参与这些文献的校对和编辑,第一次系统了解了党内高层斗争的内幕,并第一次阅读了毛泽东等领导的原著,其理论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这一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使得中国抗战面临历史转折点,对中国内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高度关注,战争爆发后的几天,毛泽东亲自起草和修改发布了多篇社论,号召成立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随着苏德战争态势的发展,毛泽东决定在《解放日报》发表一篇题为《苏必胜,德必败》的社论,由胡乔木撰稿,按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四个要点:德国师出无名,苏联为国而战,士气民气旺盛;德国资源短缺,战略战术大白于天下容易防御,苏联情况则相反;德国四面出击,处于被包围被攻击之中,战线过长,供给与联络困难,苏联不存在这个问题;德国内不稳而外孤立,苏联内坚强而有外助。这篇社论要求第二天见报,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向胡乔木下达写作任务,面对如此重大而又时间紧迫的任务,胡乔木立即在窑洞里动笔写作,一个小时赶出初稿,毛泽东只是稍作修改,就同意发表了。社论最后提出“全人类和全中国的战斗口号是反对法西斯奴役,而全人类和全中国的战斗信念是:中必胜,日必败;苏必胜,德必败”,引起极大的反响,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信念。随后苏德战争的进展,特别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让胡乔木的《苏必胜,德必败》预言成为了现实。之后,胡乔木又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指导下,在《解放日报》发表多篇重要社论,胡乔木后来回忆道:我的许多重要文章发表,是因为毛泽东主席的亲身指导和谆谆教诲,只靠我个人,写不了那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的文章,我的写作能力正是随着写这些文章而逐步有了显著提升。通过《六大以来》等文献的编辑,以及对毛泽东等中共高层领导人原著的理论学习和写作实践的锤炼,为胡乔木秘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初成阶段。1941年下半年开始,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是时代的需要:一是从思想路线上清除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二是从党内肃清王明抗战初期的“右”倾错误;三是要改变与共产国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实现我党的独立自主,这是最重要的。党在建党初期经常犯“左”倾或“右”倾错误,主要原因是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处理中国问题没有中国化,过于教条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而造成了严重后果。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是我党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但通过什么途径实现,需要智慧和艺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实行延安整风,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延安整风运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毛泽东个人意识与全党意识的完美统一;实现了毛泽东全党领袖地位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通过延安整风,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觉悟上大大提高,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在整风运动中,胡乔木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忠实传达者,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他先后撰写了《自我批评如何着手》《宣传唯物论》《教条和裤子》《整顿三风必须正确进行》《整顿三风中的两条路线斗争》等一系列文章,为整风运动助力。
整风运动持续开展,针对文艺界出现的各种问题,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座谈会开了22天(1942年5月2日~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解决了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胡乔木全程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大会做记录,并发表了讲话。会议期间,他与著名作家萧军发生了激烈思想交锋,萧军在发言中提出作家要有“自由”,作家是“独立”的,并说“鲁迅在广州就不受哪一个党哪一个组织的指挥”。对于萧军的观点,胡乔木在发言中反驳说,文艺界必须要有组织,鲁迅没有受到党组织的领导不是他的光荣而是他的不足。胡乔木认为,现在讨论的根本性问题是党必须要领导文艺工作,而且有能力领导文艺工作。胡乔木的发言言简意赅,振聋发聩,给参会人员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也对胡乔木的发言非常满意,并对他的斗争精神表示了祝贺。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通过理论斗争交锋和毛泽东主席的指导,胡乔木解决了个人存在的“政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的问题,树立了艺术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思想,明确了马列主义立场,胡乔木秘书思想初步形成。
(三)形成阶段。1943年3月,毛泽东正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在组织上成为了中共最高领袖。在毛泽东身边的胡乔木也日渐忙碌起来,为响应中央“精兵简政”政策,胡乔木身兼多职,除担任了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中央总学委秘书、中央宣传委员会秘书外,还代行中宣部部长职务,并列席一些有关的政治局会议,个人从纯粹的秘书向理论家、意识形态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为配合整风运动,毛泽东重新开始编辑《两条路线》,胡乔木依然担任毛泽东的助手,承担具体编排工作,在编排中他坚持实事求是,提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怀疑和勇于批评的精神。《两条路线》出版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路线学习教育的主要材料,延安高级干部和各根据地主要领导几乎人手一套。1943年9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九月会议”)将整风检查与党史学习穿插进行,胡乔木列席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党的路线问题,尤其是抗战时期党中央的路线是非问题。会议批评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和阶级立场的缺乏。会议间隙,胡乔木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人员大会上作了《关于人生观问题》的报告,报告主要谈了阶级观点问题,作为对“九月会议”路线的支持。在这个时期,胡乔木的身份和作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整风运动期间,胡乔木和毛泽东主席成了书友,除了相互帮忙找书看,两人还一起帮助别人改文章,胡乔木逐步成为毛泽东最看重的秘书。
1944年5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召开,会议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起草历史决议是这次大会最重要的工作。胡乔木被毛泽东指定修改任弼时起草的《历史决议》,在最后进行了局部性的修改,后经多次改稿最终定型,并在中共七大上以《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件正式通过。本来不是历史决议准备委员会成员的胡乔木,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文字修养、透彻的政治敏锐,以及对中共历史的高度熟悉,不仅在起草《历史决议》中完全赢得了毛泽东的信任,而且确立了其“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谈到《历史决议》的修改历程,说:“别人几个月没有搞清头绪,是胡乔木理清的。”在此期间,胡乔木还参与了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初稿提纲和部分初稿的起草工作。
延安整风运动于1945年春结束,通过整风运动,解决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这一重大命题,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召开期间,胡乔木担任大会记录和主席团会议的记录。而国民党六大也于5月5日同期召开,在毛泽东的指导下,胡乔木给《解放日报》写了一篇《评国民党大会各文件》的社论,将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进行对比。文章说:现在在中国人民面前,同时开了两个大会,同时发表了两套文件,这对于中国人民是一种幸运,因为便于比较选择。每一个客观比较过的人,都会很快发现:共产党大会的文件,其内容是一贯的,它从事实与逻辑的分析出发,它所提出的任务坦白、确定,而且有切实可靠的行动基础。相反地,国民党大会的文件,其内容是矛盾的,反动的和表面“漂亮”实质反动的东西支配着并取消着“漂亮”的东西。人民是善于判断的,历史是善于判决的,法西斯必须在全世界消灭,而民主必须在全世界胜利。国民党当局如果始终坚持它的反动政策,他们就只能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找到自己的失败。
随着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胡乔木的秘书思想也正式形成了。在随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胡乔木以成熟的思想,驾驭着手中的如椽巨笔,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撰写鸿篇伟文,在政治宣传这个思想舆论大战场,立下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