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学家庭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发展
2022-07-01黄连生刘泽峰
黄连生 刘泽峰
摘 要:一个人最先接触到的社会环境是家庭,也是每个人接触时间最久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身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文化修养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终生。
关键词:社会角色意识、人生价值观念、处事方式、性格特征、教育观念、文化修养
一、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可以用来指导子女未来的决策。从而父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评价观尤为重要,它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正确的人才观
首先,家长对人才的理解、方向的把握,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培养方式。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变成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他们所期待的人才。所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显得非常重要。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要明确家庭教育的职能。要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家长还应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爱国守信,协力合作。
其次,要认识到人才在能级上的差别。要让子女成才,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子女全面发展,家长不要一味的把学生的成绩凌驾于一切之上,过于重视结果,忽视品德的教育。只有子女的综合素质有了改观,自身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二)正确的成长观
绝大部分父母对子女都寄予很高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好的工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拥有一份体面的好工作,人生才有价值,这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中职生都希望自己有一技之长,出类拔萃,这样以后才会拥有成功的人生。这种思想来源于父母的期待,与其说孩子在为梦想打拼,不如说孩子是在为家长的期望努力。当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时,家长难免就会失望,孩子就会不快乐。近几年抑郁症的增加明显体现出这一点。因此,家长必须调整好对孩子的期望,不能期望太高或太低,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三)科学的评价观
父母要彻底抛弃“唯分数论”,眼中不要一味的只盯着考试成绩。牢固树立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评价观,把学生思想品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发挥立德树人的评价标杆。把过去的结果评价转化为过程和结果并重的综合评价,对孩子取得的成长进步要高度关注、及时鼓励。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特长,千金在握不如手有一技,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锻造过硬本领。
二、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家风和家教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从小生活在一个拥有良好家风和科学家教的家庭,孩子就会“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如入芝兰之室,会更好地健康成长,反之亦然。新时代,养成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为人父母的要切实担负起应尽的神圣职责。
(一)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思想高尚自身素质高的父母更容易教育出优秀的子女。同样若父母品德欠佳,传达给孩子的也只能是消极能量;若父母心胸不够宽广,他们的孩子也容易心胸狭隘;若父母脾气火爆,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孩子,性格更可能是怯弱、暴躁;若是父母自由散漫,孩子也可能会慢慢变得自由散漫。因此,父母的素质的高低与其理想、情操、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有很大的相关性,从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从时代特征来考虑,家长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教育素质:第一,家长应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第二,家长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家长应具备一定教育观念和理论素养;第四,家长应具备一定教育能力素养。
(二)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科学和艺术,家长必须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适应自己孩子的是最好的。电视剧《小舍得》中南丽为女儿欢欢的成绩下降而焦虑,意识到补习的必要性,从此欢欢踏上了辛苦的补习之路。整个家庭围绕欢欢的小升初,闹得不可开交,在经历了丈夫不理解、孩子失踪、工作丢失后,南丽终于幡然醒悟,决定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陪孩子一块成长。所以培养孩子也是家长的一个不断成长学习的过程。
(三)多正面引导,避免消极否定
父母对待孩子有期待,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孩子渴望探索和汲取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由于孩子个性的差异,对大部分父母要求孩子学的东西如钢琴、书法等,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对待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父母应该积极鼓励并认真地加以引导,这样孩子的好奇和尝试最后可能变成爱好,甚至成为孩子一生的职业或者奋斗目标。反之,如果对于孩子的好奇和尝试,父母态度消极不闻不问甚至否定拒绝,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家长对孩子不够关心,缺乏信心,孩子可能就会厌学或者放弃。
(四)關注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家庭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同一家庭的孩子也是不同的,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是变化的。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年龄、性别、脾气、个性等许多方面。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简单粗暴、人云亦云,对每个孩子都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同一家庭中的男孩女孩教育为例:对男孩的教育可以直截了当,陈述事实讲道理;但是女孩性格一般比较敏感,所以在对女孩的教育过程中,尽量用温和、委婉的语气,这样教育效果可能更好。另外,对同一个孩子的教育也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变化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小学初中阶段时,孩子的思维独立性较差、学习和生活中考虑问题不全面、行为自控力较差,这时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思维进行引导,行为进行纠正,思考能力进行开发。
(五)语言教育为主,慎用惩罚
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所以很多家长有这样一种意识,觉得如果对孩子不严厉,不惩罚的话将会惯坏孩子,用暴力或惩罚让孩子听话。但是有时候孩子的放纵和不听话可能是一种反抗。在教育孩子时,“惩罚和严厉”可能起一定作用但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性格都有冲动和叛逆的一面,做事可能会导致家长不愿看到的后果。这时,只有民主的适度的合理的惩罚可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注意这种惩罚只是相对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惩罚孩子。所以惩罚不是目的,教育孩子还是以语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慎用惩罚。
三、和谐的亲子关系
(一)在家庭中多沟通交流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作为家长,可能更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但是想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就需要家长更用心,这样才能关注到他们真正的精神需求和内心世界。所以,父母子女尽可能多的进行社会活动:购物、旅游、社交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的重视和关心,体会家庭的温暖。家长能够更好的观察了解孩子,这样在对孩子教育时能够更有针对性。这样父母成了朋友、伙伴、导师,孩子更愿意表达谈论自己的观点,倾诉成长的烦恼,而父母的教育也才能与孩子内心产生共鸣。
(二)在家庭中营造和谐的亲子氛围
亲子氛围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子女的生活学习氛围,能够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促进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即便孩子暂时不能够达到父母的期望,也要保持正面的情绪、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心态。尤其是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父母应该多传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告诉孩子遇到困难,可以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和后天经验来不断进步。这种和谐、正面、积极的家庭氛围,能够增加孩子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的信心,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而长期紧张的家庭气氛,则使孩子很难获得安全感,生活在这种不安的环境中,易形成忧郁和多疑等消极的性格,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
(三)父母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第一”,父母亲乃至祖父母一辈都可以为孩子的需求让步。但是这种把孩子放在靶心的家庭生态环境不利于孩子学习和成长,育儿也是育己。很多时候孩子的认知是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因此父母亲等家庭成员之间要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要相互协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积极地沟通与协商来解决问题。让孩子看到家人之间意见不合是正常的,重点是怎样表达和沟通来处理问题,今后他也能理解不同,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另外,在家庭成员出现冲突矛盾时,切忌把孩子当“替罪羊”。孩子的情绪化很多时候都是折射父母的情绪化。父母双方在生活中应该承认自己的认知局限,保持开放的、终身学习的心态,为子女做出榜样,父母和子女共同面向未来。因此父母想要赢得孩子的尊敬和信赖,除了采用一定的沟通技巧外,还要用自身的言行给孩子作出榜样示范。
(四)对子女关心关注要适度
关爱孩子这是父母的天性,处于中职生阶段的孩子们不像幼儿时无能无助,需要家长及时全面的帮助。子女成长过程中家长也需要学会适时放手。“放手”并不是家长不管了,而是给孩子保留独立的个人空间,给孩子体验成长的机会。这样孩子的生活空间和社交圈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格局才能变得越来越大。父母常常犯的问题,如偷偷翻看孩子日记过多追问孩子交往问题等就侵犯了孩子的空间,容易导致孩子的戒备和叛逆。中职生阶段是孩子人生的关键时期,父母既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对他们关心关注,还要做一名严格的长辈,爱护但也不能过度干预,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呵护。
现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和社会都采取了一定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包括学校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设立心里健康咨询室,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等;社会上也有很多的心理健康团体组织走进学校、走进社区。但是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避免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疏导孩子出现的消极情绪状态成为我们家庭和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秀芳.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8,16(2).
[2]吴惠娟,沈鉴清,骆宏.家庭环境对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08).
[3]胡立平.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对策[J].教育革新,2016,59(1).
[4]全慧.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研究[J].速读(中旬),2015,(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