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在哪里》教学定位偏差辨析
2022-06-30吴倩云
吴倩云
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时,为了更全面地解读文本,准确把握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笔者在备课时通过网上搜索资料,看到了张丽老师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2019年11期的文章《巧借文本,发展想象,训练语言》,谈的正是《雾在哪里》一课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细读该文可以看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指向对重点句式的训练,把怎样落实这一句式训练作为重点教学目标加以落实。对此,笔者觉得张老师的这一教学定位出现了偏差,特提出来予以辨析。
首先,张老师在单元语文要素与课后练习的对接中出现了偏差。《雾在哪里》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想象的应该是:雾起时,“雾”像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一样,把世界上的一切都藏起来了;雾散时,“雾”反而说是把自己藏起来了。就前一种情形而言,世界上那么多东西,“雾”居然把它们都藏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就后一种情形来说,有本领藏起世界的“雾”,到最后居然不见了,又能藏到哪里去呢。这些就是进入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站在又淘气又调皮的孩子立场看,“雾”当然是一种既神奇又好玩的东西。课后练习2的训练要求是:“读句子,照样子说一说:雾把什么都藏了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对此,张老师把这道练习的“照样子”提炼成了“无论……还是……都……”的句式,实际上出现了偏差。因为这道练习的要求分为“读”和“说”两个部分:“读”的例句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个部分回答被“雾”藏起来的对象,后一个部分回答被“雾”藏的结果。“说”的对象是课文中出现的“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自己”,说的句式是“无论……还是……都……”。通过解析可以看出,在《雾在哪里》一课中,课后练习2对接单元语文要素學习目标,重点不在句式上,而在对象和结果上。
其次,张老师对“无论……还是……都……”句式的提取、理解、运用有偏差。如果真要从“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这个句子中提取有特点的句式,应该是“无论是……还是……都……”。从关联词语配对的角度看,“无论……都……”是一层,“是……还是……”为一层,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多重复句,这是二年级的学生无法理解的。或许正是为了避开学生不理解这个“坑”,张老师在具体解说时指出:“雾把大海藏了起来,可大海里的东西很多,为了把这么多的东西说清楚,文章就用‘雾把……藏了起来‘无论……还是……都……这样的句式。以后遇到有很多事物需要说清楚的情况,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的,一般来说“无论……都……”强调的重点不是“多”,而是“所有一切”或整体。实际上,编者在这一训练中要求学生说句子时,是要说出“雾”想要藏什么东西和藏起来后的景色,学生在说句子时是否能够用上例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没强调,如果能够学着用更好,即使不用关联词语,只要说出了藏的对象和藏的结果,都达到了训练目标。
最后,在拓展说话环节,张老师创设用雾来到公园和森林的情境是可取的,但后续又说“很多场景都能用上这样的句式”,并提供了雪地图片要求学生“自由说话”。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个句式比较复杂,离开文本语境去说特定的句式,难度就更大了。如果回到文本中,让学生说说雾把自己藏起来以后结果有变化的句子,用“无论是……还是……都……”句式说时,可以把此前被雾藏起来的对象分成两部分,放在“是”与“还是”之后,再想想“都”后面该怎么说。这种训练方式,从变化的角度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