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2022-06-30傅大平
傅大平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安排了62首古诗词,这些古诗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处在起步阶段,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立场出发,关注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的起点和实际,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天地间自由出入,尽情吟唱。
一、有层次地指导诵读
诵读作为古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与古诗词自身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有关。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有层次地指导小学生诵读古诗词。
一要点拨学生读出节奏感。诵读首先要体现节奏感。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节奏意识,在学习的古诗词中训练节奏感。如教学《江南》,这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古诗,需要教师以诵读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初步感知节奏感在诵读中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诗句,随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听,看看自己诵读与教师诵读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其次,教师再次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停顿处字音的读法,在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第三,学生练习读诗句,读好停顿;最后,学生诵读整首诗,读出节奏感。
二要引导学生读出韵律感。古诗词诵读应该读出韵律感。学生一般只知道读起来很顺口,对韵脚中隐含的知识却察觉不到。那就是韵脚不同,所体现的情绪和态度也很不一样。如教学《暮江吟》,诗中押韵的字是“中”“红”“弓”,既能体现初秋时节傍晚时段江畔景色的清新迷人,又表达了诗人对此情此景的迷恋。这样的韵律感需要教师结合诗情画意的感悟适当解说,让学生在诵读中读出韵律感。
二、搭设支架帮助领会
古诗词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意境深邃,给学生学习古诗词带来了诸多挑战。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搭设多种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意境。
一是搭设描绘式支架。写景是小学古诗词的重要类型,这一类古诗词的突出特点是诗人描绘的风景美如画。这一类古诗词的学习要求一般都是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将古诗词的画面转化为可以描述的对象,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搭设描绘式支架。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前两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在描述的时候往往就是简单地把诗句中出现的事物说一下,比如,竹林外开着两三枝桃花,鸭子在江水中游着。这样的描述显得很平淡无趣,诗味无存,缺失画面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并想象:竹林与桃花怎样搭配,才能体现春意盎然的感觉,还有强烈的画面感;鸭子在怎样的江水中游,游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动作来体现“水暖”的意味。学生经过思考,围绕画面展开想象,形成了符合要求的描述文字——江岸的一侧风吹竹林,桃花低斜,江水中有一群鸭子在嬉戏,看到小鱼儿争食江面的桃花瓣,它们嘎嘎地叫着,冲了过来。这样的描绘使诗句的画面感变得具体生动了。
二是搭设表演式支架。写人记事也是古诗词中的重要类别,如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问路,送朋友去远方,在菜花丛中追黄蝶等,都是古诗词展现的人间烟火气息。古诗词中的这种生活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怎么重视,体会起来就不够真切。对此,教师可以搭设表演支架,让学生来一次穿越,做一回古人,演一演古诗词中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情,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别诗,教师可以让同桌学生在王维和元二两个角色中选择一个进行送别表演。这样的表演支架,促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如何喝下送别的酒,如何将送别的情绪表演出来。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教师空洞的说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促进感悟
创设情境是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经常采用的策略。
一是借助资料创设情境。诗人在创作时,诗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打上了人生遭遇的印记,因此,学生便需要借助相关背景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内涵。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識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富有哲理意味的名句,诗人为何有这样的体会呢?原来,苏轼在生活中喜欢写诗讽刺朝政,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此次由黄州改迁到汝州任职,路过江西省九江市,在友人的陪同下游玩了一番庐山。初进山时,他觉得自己曾因诗获罪,本不打算继续写诗。后来,他被庐山瑰丽的风光所吸引,便改变了想法,一路上吟出了多首诗。最后,在西林寺写出了这首《题西林壁》。教师梳理这些背景资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便能走近诗人,理解诗人的所思所想了。
二是借助拓展创设情境。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意象的深刻意蕴。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有“灯”这个文化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与“灯”有关的诗句,进行拓展阅读活动。如李白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这些带“灯”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意象在不同情境中的意蕴,就能体会古诗词的深刻内涵了。
综上所述,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立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节奏、韵律、诗味,使古诗词的魅力吸引学生乐于与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