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06-30朱凤
朱凤
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数量较以前版本的教材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样的增加不是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是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那么,教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呢?
一、在诗画互动中放飞想象
诗画同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独特现象。很多古诗中都自然存在着或浓或淡的画意。学习这样的古诗,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诗画互动中放飞想象,帮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
课文中出现的古诗,每一首都配有图画或插图,用来突出主要人物的事迹,或用背景图来衬托诗情画意。在教学中,有画面感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有直接的吸引力,教师就可以顺势安排学生先看看画面。在引领学生看画面、赏画面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画面上的景物、人物,说出看画面的直接感受,把學生引入与画面关系密切的诗歌境界之中。这样的古诗学习,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对画面的观看,让学生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和期待。如教学《敕勒歌》,如果一开始学生就学习诗歌题目,“敕勒”两个字就颇让人费解。如果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从画面上看到的东西,学生就有了学习兴趣。他们会说出画面上是无边无际的草原,草原上有无数的牛、羊、马,还有牧民在骑马奔驰。他们这样说肯定是无序的,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无序到有序地说画面的内容:从上到下,由天空到草原;由近到远,草原和天空又合到一起了。
二、在多重诵读中感悟体验
教学古诗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的用字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
如教学《夜宿山寺》,一位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一是读诗题。这首诗的题目与《敕勒歌》很不一样,题目中字词的意思都不像“敕勒”那么生僻,只要读清楚、读准确了,学生就能够基本明白题目的大致意思;而读准确就需要注意题目中后三个字的声母,平舌音中夹着翘舌音,方言区的学生读起来有一定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在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练读,直到读准确为止。二是自由读诗句,目的是让学生反复练读诗句,达到读熟练的目的;学生在试读时需要圈画一下难读的字词,练习读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学读的阶段。三是读节奏韵律,教师可以采取范读的策略,让学生模仿教师朗读的节奏和语调,读出相应的节奏和语气,向着读好古诗迈出第一步。四是反复练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时,需要一边读一边理解。教师采用一叹三咏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学生借助诗句内容作出必要的回应,这种应答之间学生就需要一次次地朗读诗句。五是表演读,教师根据本诗的内容和表达特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在夜色之中登上高楼之巅,仰望星空时的那种与星星之间的亲近感,情不自禁地伸出手与星星进行互动。六是配乐吟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李白当时是怎么吟出这首诗的,让学生明白古人作诗是随性吟唱出来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着音乐,用比较自由的方式进行吟唱,感受古诗的情感和意境。
三、在群诗阅读中拓展学习
虽然统编教材增加了古诗的篇目,但是,这些篇目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浩如烟海的古诗名篇相比还只是个零头。因此,在古诗的学习中,教师还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形成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
在数量众多的古诗中,一方面是一些著名诗人有大量优秀诗作传世,这些诗中存在着各种联系,可以放在一起读;另一方面人们习惯上根据古诗的题材、主题、表达方法等特点进行归类,形成不同的集合体,如送别诗、乡愁诗、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等。在课文中学习某一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或选择不同诗人的类似作品,组织学生进行群诗阅读活动。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清明》,本课关注的是中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另外两首诗《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现的是春节和重阳节的风俗,学生自己读读诗句就能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风俗习惯。但是,《清明》中的四句诗,学生读来读去都难以读出其中包含的祭祀、扫墓等方面的习俗。对此,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描写清明风俗习惯的古诗,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句中出现的“清明”“哭”“纸钱飞”“古墓”“死生别离”等词语,表现的正是扫墓的情景;再如程颢的《郊行即事》,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关键性词语,如兴逐、莫辞、莫忘归等,表达的是人们在春光里手舞足蹈、纵酒放歌的情景。由此可见,古人在清明节的活动也是十分丰富的。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和古诗所在单元,采取借助想象画面、诵读体验、拓展阅读等策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