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2-06-30马燕黄现青宋莲军乔明武李宁李家寅程永霞

中国食品 2022年14期
关键词:食品类专业课程育人

马燕 黄现青 宋莲军 乔明武 李宁 李家寅 程永霞

课程思政是指坚持“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高效结合,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包括品德修养、理想信念、职业素质、科学思维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围绕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构建相适应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深入挖掘食品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三全”育人是当下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热点,也是一项长期又重大的政治任务。本文首先对课程思政提出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然后对食品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探索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工科类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课程思政提出背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同年底,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2018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落实。同年6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食品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对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改革和探索,其核心在于育人。课程思政基于现有课程体系基础,除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的传统要求外,还要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实现价值引领,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食品类专业是为培养食品类人才和食品从业者而专门设立的一类专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物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障。食品类专业大学生是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特殊的社会使命,其思想高度和道德品质与食品行业的稳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食品类人才除要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除传授知识外,更有责任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在食品类专业,教师结合各门食品课程的特点,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融入途径,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基于食品专业教学的思政教育,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将课程思政育人融入食品类专业中,对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食品行业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也是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

三、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目前,多数高校食品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各自为政”的情况,对于学生品格培养、价值观塑造方面,主要依赖于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注重一些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陈述,而对于食品从业者的责任和使命有所忽视;注重传授食品成分的分析测试方法,而轻视实际的口感和观感;重视现代化工艺和流水线标准的讲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手工工艺的传承,不利于大学生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实际上,各门专业课均蕴涵独特的育人资源,课程思政应该融入食品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教师应在深入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原有的课程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门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同时,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每门专业课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双重育人的目的。下面介绍三种适合思政教学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现实中的案例来活化专业课中涉及的知识点,提高学生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思政教育案例的挖掘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课程的知识点为主体,辅以现下社会的相关热点;又可以直接将筛选过的思政信息与要讲授的专业课知识结合起来,借讨论时政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加深思政教育,促使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化教育结构更合理、内容更有趣、形式更活泼。

从形式上来看,思政案例教学主要由案例主体和思政讲解两部分构成。其中,案例主体是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思政讲解则是以学科核心知识点为导向,通过对案例材料的深度挖掘和高效凝练,将课程的知识点和思政热点有机地融为一体。在食品类核心课程的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并利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嵌入点,将思政案例作为课程核心知识点的嵌入和延伸内容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思政热点与专业知识点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做有效总结和引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触动和真实感受,注重引导教育,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2.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最开始的定义是指,上课之前学生先通过网络学习专业课程知识,课堂上则主要进行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教师答疑和归纳总结等环节,进而消化吸收知识点。在翻转课堂中,师生角色实现了互换,教师主要扮演协助学生获取知识、利用知识、扩展知识和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維的角色,学生则变为课堂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全程参与”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说,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现如今,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翻转课堂的定义又进行了延伸,成为一种将传统课堂的现场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时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形式和知识传播模式,学生不再只依赖教师和课堂获取知识,他们与教师面对同等的信息库,拥有同等获取知识的机会,但网上资源虽然丰富多样,却也真假难辨,为此,教师需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谨慎选择使用并推荐线上资源,深度剖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实践教学。食品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诸多实践教学课程是高校工科专业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除在理论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实践课程同样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与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的理论类课程不同,实践课程有其独特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教学环境条件,因此,实践课程能够利用的思政元素和进行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实践课程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对实践课程思政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有实践课程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师要根据专业、学科和课程特色,充分、系统地挖掘实践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再通过教学设计将这些思政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

总之,在食品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品德修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当下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热点。教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根据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基金项目:河南农业大学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一般项目:课程思政在食品类专业中的建设研究(2021XJGLX064);2020年度河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强化学科引领 深化产教融合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2020JGLX016);河南农业大学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培育项目:食品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2021XJGLX108);河南省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食品分析与检验(2021)-340;河南省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食品营养学(2021)-581;河南省2021年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

作者简介:马燕(1989-),女,汉族,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

*通信作者:黃现青(1977-),男,汉族,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

猜你喜欢

食品类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食品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素养培养策略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628亿元同比增长10.2%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