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思辨读写推动经典作品的深度阅读

2022-06-30卢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母题红星斯诺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中提出:“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拓展学生阅读空间,提升阅读的深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语言的基础和积累、语言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言语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言语能力。同时,统编版教材“精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形成了融合,有效构建了读写一体的教学模式。

其中,《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红色经典著作,该部作品以优美的文笔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整部作品纪实性很强,以人物传记为主,叙述了中国领袖人物与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但是,作者斯诺作为一名外国记者,在语言表达上有别于中国人的思维,加上学生对革命历史背景缺少一定的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在阅读上浮于表面,思维固定,语言表达艰涩。

基于此,下面笔者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从思辨式读写的角度,从“母题——阅读——写作”形成“输入——输出”的写作过程,提升读写综合能力。

一、确定母题,设置思辨读写的议题

母题是对整部作品核心事件的最简单的归纳和概括。在整部作品阅读中,教师需要依据作品的整体内容、风格,从不同的角度确定符合学生认知的母题,进而展开读写推进。

依据整部作品,确定母题。不同的学生读《红星照耀中国》会构建不同的阅读空间,会站在不同的视角上去看作品。有的学生关注的是整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还有同学关注的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还有的同学思考的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基于此,教师需要立足整部作品,确定好母题,并且以学生的视角去思考母题的意义。《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1936年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的采访的见闻,全面展现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坚韧不拔的卓越的战斗精神。笔者结合这一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历程等等都是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的,在不断地超越中实现的。由此,“红色精神”作为探讨的母题,深入分析中国红色革命产生、发展的原因,进而让红色精神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围绕母题,巧设思辨式议题。在母题的引领下,教师需要围绕整本作品,确定思辨式的议题,进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思考。比如,围绕“红色景色”这一母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确定相关议题,进而激发学生思辨式思维。具体为:

(1)“紅色路线”:浏览全书的目录,整理《红星照耀中国》中相关的路线,并且标注出设计地点或者指向地点转移的章节;

(2)“红色故事”:以红军革命途中感人的故事为主线,以提纲的方式形成汇总,进而引导学生感悟长征道路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与艰苦作战的故事场景;

(3)“红色人物”:根据革命路线图,梳理出原著的主要人物事迹,并且进行分类;

(4)“红色内涵”: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三个词语,阐释“红色精神”,写一写中国长征的重大意义。

由此,围绕母题,学生进行具体的议题的讨论,形成清晰的阅读脉络,感悟到革命的“红色”精神的不仅引领着中国革命,而且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二、思辨读写,设置深度阅读的任务

深度阅读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其中,教师需要有效设置阅读任务,启发学生运用联动思维,有现象到本质、有表面到内里、由此及彼进行联想与推理,从而深度解读整部作品的内涵。

以读促写,进行原生态阅读。对经典的阅读不是随意性地阅读,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有秩序地进行原生态阅读,尽可能地养成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比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师需要结合整部作品的红色革命人物,从人物的出生、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参加革命的经历、性格以及事迹等方面进行具体梳理,形成全面而清晰的人物立体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其中一个人物,写一篇600字的人物传记。同时,原生态阅读需要教师结合作品,聚焦重点,寻找出有意义的核心点,进行细致探究。比如,围绕“红色人物”这一议题,笔者还抓住整部作品描写“毛泽东”的文字,设计具有梯度性的读写任务。具体为:

(1)请为“毛主席”制作名片;

(2)精读毛泽东的相关生平事迹,学会以事知人,联系具体的事件撰写脚本;

(3)选择相关章节,根据其内容,请为斯诺拟写采访毛泽东的相关问题,撰写采访的提纲。

读写共融,进行批判性阅读。阅读时以自己的立场去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在阅读中,学生往往固守于参考资料的理解,缺少批判的态度,难以形成深刻的见解。在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作品中的关键词、隐含句等,进行合理化的思考和评判。比如,围绕上面“红色精神”的母题,教师需要设计逐层推进的读写任务,进而完成整部书的阅读。具体为:

(1)重走红军长征路,制作“微书”:围绕长征之路,探寻西行之路上的红色足迹,绘制出红军长征路线图和斯诺随军路线图;

(2)搭建阅读跳板,品读长征无限“风景”:梳理并且分类红军长征之路上的“风景”(“自然风光”“历史遗迹”“风土人情”“人物活动”),写一写“美好风景”与“恶劣环境”的辩证关系;

(3)批判思考,深度阅读:选择相关场景,为之配图、配诗歌,说明具体的地点、环境、事件,思考“红色精神”有无时代价值。

三、读出自我,形成思辨读写的成果

经典的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还具有一定思想启蒙作用。阅读重在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阅读的现实意义。在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运用阅读所得进行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入乎其中 出乎其外”。

进行跨界阅读,提升读写兴趣。为了提升阅读的深度,拓展阅读广度,教师需要开展阅读活动,设计创意性的读写任务,从而训练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比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师引导学生跨越学科界限,进行对照阅读,做到知识互补。笔者执教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八年级上册历史书中的《中国工农红军》,探寻长征的主客观原因。同时,笔者和学生一起观看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利用读书笔记的方式罗列出电影、历史教科书、原著三者之间的差别。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更清晰地感知到:原著以斯诺的行踪为线索,着重展示斯诺在苏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电影作品是将斯诺作为主角,展示的是其个人探寻中国魅力的形象。可见,原著的“红色”景色更具有典型性、深远性。

联系现实,进行读写运用。文学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发读者反思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和忍受生活。《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红色经典作品,对学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红色”精神,进而不断地前行、努力、奋斗。笔者设计了以下读写任务: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横行,有畏手畏脚的人,有拼命后退的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请用《红星照耀中国》中人物和精神为这些人物写一封信。

由此,学生从名著中汲取力量,进行独立思考,做到学以致用,读活名著。

为了将经典阅读教学落到实处,教师需要巧用经典作品的素材资源,不断地挖掘读写的结合点,引发学生思辨式思维,进而综合提升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其深度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海亮.用思辨读写推动名著深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1(6B).

卢丽,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母题红星斯诺
郭红星:扶危济困终不悔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闪闪的《红星》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论明代《梅山图》中的“生殖崇拜”文化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