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看似“矛盾”的三组词语
2022-06-30叶学梅
叶学梅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同学们如果仔细阅读,便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前后矛盾的词语。从表面上看,鲁迅先生似乎误用了这些词;但是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他其实是有意而为之的。下面,笔者就以三组词语为例进行剖析。
一、“似乎”与“确凿”
在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注意“似乎”与“确凿”两个词语。
众所周知,“似乎”是“好像”的意思,用来表示不确定;“确凿”则意为“确实,不容怀疑”,表示十分肯定。很明显,一个词语表示不确定,另一个则表示十分确定。一般来说,将两个语意相互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是极不妥当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仔细品味这个句子,我们会发现这两个词语看似矛盾,其实大有深意。当时,作者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未曾去过百草园,对百草园的记忆已经比较模糊了。所以,他不太确定百草园里是否还有其他的东西,故而用了“似乎”一词。同时,在长大后的“我”看来,那时的百草园虽然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确确实实是自己儿时的乐园。儿时的种种趣事令作者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所以,他又用了“确凿”一词,以表达自己对百草园的怀念之情。
二、“欢喜”与“凄凉”
在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故乡》一文中,作者描写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聲。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仔细阅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欢喜”与“凄凉”是语意完全相反的一组词。在此处,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有何用意?为什么闰土的脸上会出现“喜”与“悲”两种不同的神情呢?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情其实恰好反映了人物当时的心境。能够与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再次相见,闰土此刻无疑是激动的。所以,他的脸上出现了欢喜的神情。但是,多子、兵乱、苛税、饥荒等导致中年闰土常年过着窘迫、困苦的生活,成为了一个愚钝麻木、寡言少语的人。二十余年未见,昔日的伙伴“迅哥儿”已不再是记忆中和自己一起玩耍的少年,而是成为了一位尊贵老爷。联想到如今艰难的生活处境以及二人之间的身份差距,闰土不禁悲从中来。因此,他的脸上出现了“凄凉”的神情。两种不同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之艰难、困苦。
三、“大约”与“的确”
在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中,作者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句子中的“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却使得孔乙己的生死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大约”即“大概、大致”,表示估计和猜测。“的确”即“确实,果真”,表示肯定。既然前面说了“大约”,为什么又要加上一个“的确”呢?“我”已经多年未曾见过孔乙己,也没有听到人们提及有关孔乙己的事。所以,“我”猜测孔乙己可能死了,用了“大约”一词。从这可以看出,孔乙己在人们的心中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人会在乎他的生死。这一细节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麻木不仁和冷酷无情。又因为孔乙己虽功名不成,却自命清高,死要面子,整日端着读书人的架子,不愿与劳苦大众为伍;加之,他四体不勤,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因偷窃遭遇横祸,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境遇每况愈下。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下,孔乙己已经没有了任何出路了。死是其必然的结局。所以,作者又用了“的确”一词,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底层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了封建制度“吃人”的罪恶本质。
总之,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这类看似矛盾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清楚”与“模糊”(出自《故乡》)、“大约”与“一定”(出自《论雷锋塔的倒掉》)等。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在平时的阅读中,同学们要用心研读文本,字斟句酌,深入揣摩,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