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本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之备课策略

2022-06-30杨东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目标

现行的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自2018年起在全国统一使用,至今已经四个年头。统编本教材重新构建了语文的知识体例,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原有教材相比,课文入选的标准及数量、单元结构的编排体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统编本教材强调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在大单元教学方式下对统编本教材进行备课,成为了广大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备理念,引领方向

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之前一定要先厘清教材编写理念和教学方法理念,只有吃透这两个方面的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方向明确,有的放矢。

(一)统编本教材编写者的编写理念

统编本教材的编写者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体现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编者编写时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既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所以统编本教材编写时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织单元的方式,并且把这个意图落实在每一个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仔细阅读单元提示,从中提炼出编者编写本单元的意图,从“人文主题”和“知识要素”两个方面确立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统编本教材的编排体现的是“大单元教材”的理念。初中语文教科书共设计了七个版块:“阅读”“写作”“活动探究”“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编者根据选定的标准,把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有一定联系的不同板块,组成一個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各板块在主题或者内容上相互关联,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内在联系,单元整体感更强。统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说:“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教师在备课时,要确立以“人文主题”为引领的原则,整合单元的阅读模块,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补充,同时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然后把其他板块整体地迁移到语文的学习中。

(二)大单元教学的理念

语文的大单元教学的依据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养眼于整体来明确学习主题,设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统筹安排好语文的知识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备课时,要提炼每个单元的单元主题,挖掘本单元中“人文主题”和“知识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且整合其他要素,在大任务的统领下开展单元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索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备课时,有大单元教学的理念的引领,教学任务才会有针对性,教学目标才会明确,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二、备主题,深耕内容

语文大单元教学备课时首先要提炼单元的主题。统编本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既是明确的,又是多元的,包含了多重教学目标,各目标之间的联系或紧或松。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要定好位,要着眼于教材的整体性,着眼于课程的全局性,着眼于学期培养目标、学年培养目标甚至是学段培养目标。教师要对本单元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协调各学习板块之间的联系,把握本单元多重目标之间的关联,尤其是那些最能体现“人文主题”和“知识素养”的目标,是教师备课时必须要首先明确的。只有提炼出单元主题和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才会更集中,才能统领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更好地体现统编本教材所蕴含的多重教育价值。

下面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做简单说明。

七至九年级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属于第四学段,对学生的阅读、写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为学生刚刚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单元,教学时要把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初中语文第一课,给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决心,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易过高过难。编者在第一单元的提示写道:“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据此,教师提炼出“感受文章之美,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把这作为本单元“人文主题”教学目标的核心词。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还写道:“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知识要素”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以阅读方法来编写本单元。如果把这一提示放到学期目标中来看,七年级上册主要是学习朗读和默读。前两个单元侧重于朗读的学习,后四个单元侧重于默读的训练。朗读和默读是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的阅读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七上第一单元对朗读的具体指导是:要求学生通过重音、停连的训练,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第二单元则要求训练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节奏变化,前后两个单元既前后呼应,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据此,对第一单元的朗读,其教学目标的设立,要让学生初步接触并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以具体的朗读指导为主,为第二单元和以后的朗读学习打下基础。在对课文的鉴赏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这一任务主要在七年级下册中体现,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是七年级上册的训练点,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独特的情感体验,能通过对重点语句或精彩语句的赏析,领略到语言描写的精妙之处,着眼点在学生容易感知、容易想象的内容方面,备课时切勿讲解过于繁琐或深奥。

三、备活动,任务引领

这里的“活动”指的是课堂的教学过程,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统编本教材的特点,既要考虑到教师如何教,也要照顾到学生如何学。笔者认为语文大单元课堂教学应该以“情境创设、任务统领、活动带动”为形式组织开展。

(一)教师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统编本教材總主编温儒敏在《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一文中提到,统编本教材的一个特点是“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统编本教材的每个单元和学生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教师在备课时力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真实的生活融为一体,从而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融为一体,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使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教师要设计单元教学的统领性任务

所谓“统领性任务”,也就是单元的主任务,它是在对单元学习任务的多角度整合后形成的,作为完整单元的活动主线贯穿在学生的单元学习中。统领性任务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的学习、创新的学习。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选取合适的切入点,串联教学内容,使学习过程完整连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文章都是议论性的,写作是“观点要明确”,综合性学习是“君子自强不息”。备课时可以从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切入,用“打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为统领性任务,先引导学生研读《精神的三间小屋》,领悟文章主旨,然后设计自己的精神小屋,而《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慰的信》《论教养》三篇文章与毕淑敏说的三间小屋有着内在的联系,于是自然转入这几篇文章的学习与写作,最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写“陋室铭”,这样就把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连接起来,整个单元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三)教师要设计能高效学习的具体活动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目标是由统领性任务引领的一系列具体的活动来实现的,设计这些活动,一定要与整个单元任务联系起来,活动要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促进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研究单元教学的内容和特点,研究单元教学主题、研究单元的教育价值,设计出最为适合的学习活动。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篇目是《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写作要求是“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据此,我们可以开展“我为偶像写颁奖辞”活动,要求学生阅读三篇文章,了解人物的事迹,确定自己的偶像,熟悉课文内容,小组交流讨论,概括出能体现偶像高尚品质的主要事件、课外延伸阅读有关偶像的其他文章,在此基础上写出偶像的颁奖辞。

这一活动,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为了给自己的偶像写好颁奖辞,不仅会认真阅读课文,还会主动去拓展阅读,搜寻人物的相关资料。学生为了推荐理由的具体真实,研读课文时自然会仔细深入,从细节中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习的体现。为了写好颁奖辞,学生会字斟句酌,对语言细细推敲,这样就又把阅读和写作联系在了一起。

教师在备课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为方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效率学习为标准,以完成单元学习任务为目标。

四、备文本,有机整合

教师在备课时还要注意妥善处理单篇文本和单元整体设计之间的关系,力争做到单篇文本和单元整体设计之间的有机整合。

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常规是教师按照题目解释、作者介绍、划分层次、概括段意、赏析语言、明确主题、艺术特色等步骤展开,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肢解的七零八落,学生既感受不到文本的美学价值,也读不懂文本的思想内涵,长期下来,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只见细枝末节,整体的语文素养无法得到培养。

语文大单元教学改变了这种单篇文本逐篇逐段按照知识点讲解的套路。通过单元整体设计,以主任务为统领,以具体的活动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开展思考与探究、阅读与表达等学生活动。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需要仔细研读每一篇文本,也需要深入理解、妥善处理每篇文本与单元整体设计之间的关系。

统编本教材的单元提示,是一个单元学习的纲要,主要内容既包括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选文的共同特点,也包括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建议,教师备课时,研读完每一篇文本之后,既应该考虑单篇文本本身的学习价值,也应该注意到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整个单元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备课时也要思考它在整个单元设计中的地位和价值,注意到每篇文本所体现的教学重点要有所侧重。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部分由四篇文本组成:《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 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写作是“修改润色”,口语交际是“辩论”。我们可以设计两个学习主任务:一是谈读书,二是论文艺。第一个主任务设计两个具体活动:名人谈读书,重点学习《谈读书》《不求甚解》两篇文本;我谈读书,把口语交际放在这一活动中,以辩论赛的形式呈现学生们对读书的认识。第二个主任务也设计两个活动:想象与美,从《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三篇文本中学习鉴赏艺术的方法;旧文新作,自选任意一篇学过的诗词,运用想象,合理改写。这一活动整合了单元中的写作内容“修改润色”。整个备课设计,既注重了单篇文本的教学重点,又与整个单元内容有机联系,文本的价值和单元的目标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在语文大单元教学方式下,如何在备课时更好地实现统编本教材的编写意图,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任重道远,唯有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创新研磨教材,以教材为根,咬准这点不放松,备课方能抓住根本。

杨东升,甘肃省小陇山子弟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目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