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探索微写作教学
2022-06-30陈杰
微时代指的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悍作为传播特点的时代,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具有冲击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觉得没有时间创作长文,缺乏写作素材,而微时代信息传播具有迷你化、瞬时性的特点,正好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可以在阅读文本、网络互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随时随地挖掘可供写作的素材,分享作品,学习写作技巧,从而让他们在微写作中逐步提升读写综合水平。
一、融合文本阅读,读写结合
(一)放飞想象,感知抽象意境
读写结合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就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参与到微写作活动中。
在学习《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品的意境。学生发现,作品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意象,如“湘江、橘子洲、红叶、船只、鹰、鱼”等,内容十分丰富,他们在脑海中将这些意象整合在一起。教学者进一步启发:“这些意象在你的脑海中是如何排列组合的呢?”学生感受到作者从山上、江水里、天上等将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来描绘场景,而且还将远望、近看、仰视、俯瞰等不同的视角融合在一起,这样就构筑了一个整体性的场景。“‘红遍、尽染、争流等词语,体现出了怎样的场景,你能感受到其中暗含的韵味吗?”学生试着用微写作表达感受:
秋天并不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你看红叶染红天边,碧绿的江水中船只自由来去,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
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深入感受意境中包含的情感成分,思考意象中蕴含了哪些象征意义,用微写作的形式将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这样就能还原作品情境,继而深入其中,提示对文本的解读效果。
(二)评论人物,发展思维能力
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面对性格复杂、命运多舛的主人公,学生常常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面对同一个人物,分析的角度不一样,获得的感悟也不同。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指导学生用微写作的形式评价人物,然后交流讨论,通过辩论分析的方式,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针对《祝福》里“祥林嫂是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讨论时,有学生在微写作中提到:“祥林嫂其实有一定的反抗心理,如她为了反抗婆家的欺辱,所以逃到了鲁镇,想要靠自力更生来寻求自救。”但是也有人认为:“祥林嫂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如她问‘我是否有鬼魂,说明她受到封建制度迫害很深。”教师引导他们对照彼此的作品,辩论反思:“人的想法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同学们分析一下微写作中提到的例子,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段,然后梳理出祥林嫂一生完整的时间线。”这样学生就认识到要整体化地分析人物形象,避免片面性,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
通过微写作练习,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如果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人物评价也会不同,因此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地分析人物形象,这样才能让评价更客观。通过微写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三)补充留白,强化细节练习
不少作品都留有留白处,能唤醒读者无限的想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部分,引导学生展开补白创作,他们可以结合文章中的人物设定,想象主人公此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到底是怎样的,处于什么状态,并进行细节描写练习。
在《祝福》中,当婆婆抢走了祥林嫂后,四叔觉得可恶,但是转而又说“然而”。教师让学生揣摩四叔他的内心想法是什么,最后通过心理细节描写的方式,展现四叔的内心活动。如有学生试着补白:
这老婆子没有跟我打招呼,就将人给抢走了,实在是太不给我面子了,真的很让人生气。不过,她既然是祥林嫂的婆婆,那么叫自己儿媳妇回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她的生死存留,自然是婆婆决定的。所以,我也不能阻拦,只能任凭她去了。
将微写作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四叔的心理,四叔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夫权意识,所以才会认为那原本荒唐的事情其实是合理的。
二、融合网络媒介,拓展空间
(一)搭建平台,便于展示分享
微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和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发现,只需要百余字,就能产生高黏度和巨大的冲击力,满足快餐阅读时代人们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也常常上网浏览,所以教师要利用网络媒介,拓展学生的读写空间,给他们搭建微写作交流的平台。首先可以利用微信群、微博互动、贴吧交流等方式,搭建在线沟通平台,让学生上传作品,表达感想,更积极地和他人分享交流。
在学习《雷雨》后,正好微博热点新闻中有相关信息“刘恺威内地话剧首秀《雷雨》《雷雨·后》”,教师便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学生观看各种不同版本的《雷雨》片段,并对照课文,思考哪一个版本的《雷雨》改编得最好,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上传到微博上,和其他人分享。如有学生认为:
我观看了《雷雨》《雷雨·后》,发现这个版本十分有新意,它将曹禺父女两人的作品分别安排在上午和晚上,将它们联系起来演绎。尤其是《雷雨·后》,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认为它是对《雷雨》的延展和深入。我觉得这样的演绎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新意,产生了一种时代感,所以我很喜欢这样的作品。
微写作本身就是微时代的产物,所以教师要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给学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上传文本,开辟思想交流的新平台,点燃他们对微写作的兴趣。
(二)深度互动,获取更多灵感
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学生常常会被一些热门话题、新闻所吸引,会生发出一些独特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微写作的形式写下来,发表在网络上,同时,也鼓励其他同学在后面留言。这样就借助网络搭建了深度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吸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
结合阅读《一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很多学生都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正值中国空间站发射成功,學生在网络浏览中获得了大量的相关新闻,并产生了写作灵感。教师鼓励他们参与到微写作中,写下自己对此事的评价。如有学生认为:
得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我感到十分激动,同时也惊讶地发现,他们原来要在太空中呆那么长的时间,不知道他们是否能上网,不然的话,空闲的时间该是多么无聊啊。
有同学在其微作文下评价,认为:“只有你这样的俗人才想着整天上网,人家有很多事情要做的。”该学生看到留言有点生气,而教师则提出问题,激发他再次创作的灵感:
你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反击”呢?比如可以了解一下宇航员在空间站会做什么,写一篇能让人增长见识的文章。又或者写一下上网的优缺点,进行深度剖析。还可以写一下自己为何喜欢上网,能不能离开网,写一篇有温度的文章。
在深度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得到启迪,拓展了微写作的方向。
(三)多元评价,调动心理内驱
學生创作完微作文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成果,除了老师、同学可以评价以外,其他的网友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中。这样学生就能从写作视角、构思、遣词造句、思想内涵等各种角度入手,对微作文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在网络上和读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效果,学生调动了心理内驱,参与积极性有所提升。
读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后,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搜索各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新闻时事,并利用微写作提出自己的评价,表达自己对“工匠精神”的思考。如有学生提出了评价:
我认为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敬业、专注和创新这几个不同的角度,不仅是制造业方面需要有这种工匠精神,在其他的行业中,也是需要这种精神的。
他将自己的微作文发表在网络上,其他同学和网友都对此进行了评价,他们评价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在网络互动中,学生接受了他人的合理建议,这样就能从多种角度入手,打磨自己的作品,同时也能解开写作中的困惑,丰富写作知识,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
三、融合生活事件,学以致用
(一)遵循结构格式,符合体例
微写作的目的是为了随时随地展现日常生活的内容,表达内心的想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合生活实践进行创作,学会学以致用。微作文的类型有很多,如微散文展现了生活中灵光乍现的哲思,微评论表达了作者对新闻事件或文艺作品的见解,微说明用言简意赅的方式介绍了某个事物,它们都有鲜明的结构特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文体的结构格式,写出符合体例的微作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则新闻,教师引导学生浏览其他的新闻,并总结归纳新闻的特点,然后提出更深入的探究主题:
在网络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百余字的微新闻。这些微新闻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呢,它们和一般的新闻稿有什么不同吗?能否回忆一下今天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并以微新闻的格式创作一篇文章,发表在网络上。
学生整合了各种新闻,并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新闻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而微新闻则是标题可有可无,其他内容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段落,采用多种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图像、文字等结合在一起。学生总结归纳后创作了微新闻,如:“我校于某月某日,在某某体育馆召开了校运动会,共决出三十多个项目的冠军。同学们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彰显了青年人的朝气。”
(二)树立读者意识,思量主题
学者伊瑟尔提出了读者意识,认为在作者创作过程中,存在隐性读者,这是读者的需求和审美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在学生创作微作文的时候,也要让他们生成读者意识,要思考所写文字展现了什么生活事件,读者对什么感兴趣,然后选择主题。
学习《归园田居》后,正好学生参与到了学农活动中,教师提出:“在陶渊明的心中,乡村是一片净土,那么在参加了学农活动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呢?试着用微散文的形式写一下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讨论中,学生以读者的身份,分析了同伴的文章。如:“你的文章只展现了农村的美景,并没有写学农的过程啊。我作为读者,想看到的是你是否学会了运用各种农具,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所感悟,将主题调整为:“掌握农业技能,提升劳动意识”,满足了读者需要。
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互评中,同伴可以从读者的角度评价微作文,这样能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创作思路,分析逻辑性是否严密,表述是否准确,从而强化写作的目的性,提升读者意识。
(三)关注语言表达,调整风格
微作文的要求是语言剪断、凝练、直切要害,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注意这一点,文章中存在语句不通顺、意义模糊、内容重复等问题,影响了信息的传递。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件,调整语言表达风格。
在学习《读书:目的和前提》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事件创作微作文:“学校号召同学们参与到‘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活动中,你能否用微写作的形式,创作一份宣传稿,给同学们说说阅读的好处,号召更多人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在学生创作后,教学者又引导他们关注语言表达,进行修改,如:“整本书阅读就是从头到尾完整地阅读一整部书”等文字给人拖沓、累赘的感觉,需要精简,又如:“整本书阅读能让人获得美好的感受”,语义比较模糊,没有说清楚到底“好”在哪里。又如:“一起合作阅读,能提高整本书阅读效率”,具有歧义,没说清楚“合作阅读”是各读各的,还是每人阅读一部分,多人共读一本书。学生结合这些问题调整语言,让表述更准确。
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认识到先把握住生活事件的具体内容,去除掉细枝末节的部分,在表述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更贴切而简练的词语,从而让表达更准确。
微写作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其广泛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强化读者意识,强化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基于微时代的特点,将微写作渗透到学生日常阅读、网络交流和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进而提升他们的创作意识,指导他们掌握写作方法,最终提升创作素养。
陈杰,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