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情画意杨柳青

2022-06-30张刃

工会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杨柳青年画天津

□张刃

春暖花开,想起“杨柳青青河水黄”的诗句。说到杨柳青,许多人又会想到胖娃娃抱着大鲤鱼的传统年画。其实,年画只是杨柳青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一角,有关杨柳青的故事比年画丰富得多。

千年古镇 早年盛景

杨柳青镇隶属天津,距离市中心20 公里。天津是明永乐二年(1404 年)由皇帝朱棣下旨定名,作为军事重地正式设置卫所的,而杨柳青则早在千年前的宋代就有军队在此屯兵,因植柳而名“柳口”。金贞佑二年(1214 年)设柳口镇,为建制之始,早于天津设卫近二百年。

杨柳青镇南面是大运河,北面是子牙河,最初只在运河畔有少数渔家,随着南北漕运在此停船泊舟,人烟渐多,逐渐形成村落。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沿河垂柳拂岸,桃杏吐芳,风景佳丽。元至正三年,有文人游历至此,赋《杨柳青谣》,诗云:“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明代文学家于慎行夜泊杨柳青,题诗有“鸣榔凌海月,捩舵破江烟,杨柳青垂驿,靡蕉绿到船……”之句。可见,在元、明两代,杨柳青之名已见于文字。

杨柳青镇是一个由水而生、因河繁荣的地方。京杭大运河和子牙河使杨柳青成为漕运的重要码头和南北物资交流集散地之一,对杨柳青的兴盛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后,经营漕运业者、行商坐贾者日渐增多,杨柳青的商业、手工业随之发展起来。

明朝前期,南运河疏通后,南北货运船只日多,运河岸边的杨柳青镇多有商贩在河两岸摆摊设点,以供来往客商日常所需。也有部分商家自备小船,在大船通过时,驾小船去傍大船叫卖。在这些商业行当中,最早发展起来的是饮食业和旅店业。明代中叶,杨柳青镇市面已相当繁华,许多南方商人也到此地开行设栈。这些商户起初都集中在沿河两岸,随着商户的增多,又由运河沿岸延伸到镇里主要街道,并且开设了早市、集市和节市。至明嘉靖初年,杨柳青已成为津西“商贾云集、货来八方”的重镇。

明末至清初,南北物资交流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工商户由初始时的综合经营逐步走向了行业分工。清嘉庆年间,经营行业已有68 种以上,商家约960 余户。清末民初,有字号的商户多达500 余户,行商小贩则不计其数。

民间艺术 话说年画

在北方,尤其是在乡村,辞旧岁迎新春时,少不了年画装饰。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就是中国传统年画的四大著名产地之一,连同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和广东佛山的年画,各具特色。杨柳青年画以其印绘结合的传统工艺、丰富多彩的绘画题材和刻画精细、色调明快,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明末清初,杨柳青镇已有年画作坊出现。其制作程序是,先由画师创作画稿,内容或寓意吉祥,或古装戏剧,或山水风景。刻工根据画稿雕刻出木版,印刷之后再由人工敷色。木版刻印用单线敷彩的方法绘制年画,尽管技术上比较原始,但杨柳青年画除了以写实手法绘制形象逼真的人物图景,还能以浪漫手法绘制寓意象征的构图,特别是表现节日风俗的娃娃、门神、龙飞、凤翔、鱼跃等题材,更能浓化吉祥如意的气氛,因此惹人喜爱,声名鹊起,出品不胫而走,畅销各地。作坊忙不过来,就把刻印的半成品分发到农户加工添色。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是杨柳青年画的鼎盛时期,全镇年画作坊一百余家,从业者3000 余人,杨柳青成了“家家能点染,户户擅丹青”的年画之乡。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社会动荡,杨柳青年画业走向了萧条。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天津,南北交通中断,杨柳青年画作坊大批倒闭,到1949年,几乎断了赓续。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杨柳青年画业才重新焕发生机,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杨柳青的民间艺术,除了年画,还有风筝、剪纸、砖雕、石刻、泥塑、民间花会等多种。杨柳青的民间花会历史悠久,自明朝起受运河文化的影响产生、发展,呈现异彩缤纷的景象。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出游,船泊杨柳青时留下七言诗《泊杨柳青》,其中“落梅愁觉醉中听”一句的“落梅”,即指杨柳青花会“小莲花落”词曲的尾词。至清康、乾年间,杨柳青民间花会已非常火爆,有数十道,且演技高超,有些流传至今。

杨柳青人“赶大营”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一百多年前,渤海之滨的杨柳青人就与远在西北的新疆有了贸易往来,这就是杨柳青人曾经津津乐道的“赶大营”往事。

杨柳青人“赶大营”做买卖,起于清同治年间左宗棠率军入新疆戡平阿古柏叛乱的年代。当时,清廷号召内地人殖边,西征大军又需要商贩随军供应生活用品,因而就有天津商人三三两两,肩挑负贩,追随“西大营”的士兵做生意,所以称这些商贩为“赶大营”。

清军攻进迪化(乌鲁木齐)时,左宗棠曾下令:首入城者可任其划地开设店铺。当即有杨柳青人杨润堂兄弟、“螃蟹郑”、石匠周乾义等人在市区中心地带开起京货铺,随后又有不少杨柳青人陆续前来,逐渐形成了“杨柳青帮”。

当时内地去新疆的交通十分不便。从天津去有三条路线:一是经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出玉门关入新疆;一是经蒙古草原绕甘肃入新疆;一是出满洲里,经西伯利亚铁路至阿尔泰,换乘马车折入国境。长途跋涉十分艰苦,杨柳青有民谚:“十事九不成,只有赶大营”,就是指在家里谋生无路,只得不辞辛苦,远去西北求生。

最初“赶大营”的是一些小商贩、小手工业者和失业平民,办些针线、毛巾、鞋袜之类的小商品,挑着担子万里跋涉到新疆去贩卖,一去经年。有的站住了脚,数年不归,家属还前往探望。因此,后来有的杨柳青人实际上是在新疆出生的。

后来的“赶大营”,已经从人挑肩背发展为驼队运输,从长途贩运到定点设店,从推销京津商品到采运新疆土产回天津设庄,进而经商发展为开设作坊、牧场、银号,办理存放款、汇兑、押当,成为“赶大营”的全盛时期。

杨柳青人在新疆开设的店铺,除在迪化有一百六七十家外,在伊犁、奇台、塔城、焉耆、于阗等地,也都有他们的商店,每年贸易额达一千多万银元。清廷发给新疆驻军的饷银,也指定“杨柳青帮”的同盛和周家、永裕德郑家等八家商号代理解交。生意越做越大,形成了致富的杨柳青“西大营八大家”。他们中间的代表人物,有的还被新疆地方当局委任为官钞总办、官钱局长等职。

“赶大营”贸易存续了六七十年,由于战乱频仍,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衰落。五十年代后,兰新铁路通车,西北和内地的交通畅达,就更不需要杨柳青的商帮跑西北做生意了。

张刃

猜你喜欢

杨柳青年画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牛年画牛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年画
天津卷
缸鱼年画之旅
《天津之眼》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杨柳青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