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框架下的护理措施对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的价值分析
2022-06-30曹春晖王蓉刘欣源范博渊朱钰任海霞高登峰张娟丽
曹春晖 王蓉 刘欣源 范博渊 朱钰 任海霞 高登峰 张娟丽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患者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情况,其不仅发病较为突然,且病情进展速度也极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当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此种治疗所获效果明显,但术后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会出现上升[2]。当前临床中明确指出,为了有效缓解患者手术心理以及生理方面受到的刺激,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理弹性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水平,需要在患者治疗期间,为患者选择适合且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在确保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确保患者各方面的恢复效果,并借此减少患者出现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3]。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需求层次框架下的护理措施对PCI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的临床价值进行调查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确诊并接受PCI治疗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治时间2020年1~11月,引导患者抽签分组研究;对照组90例,男5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3.26±4.25)岁;研究组90例,男5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3.57±4.89)岁。患者提供亲签研究知情书以及参与同意书。2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符合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②患者均接受PCI治疗,无禁忌证;③患者无其他严重并发疾病;④患者不存在视听障碍;⑤患者具备正常理解、以及沟通能力。(2)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PCI治疗禁忌症[5];②患者有慢性非阻塞性疾病等严重疾病;③患者有其他心血管病变;④患者有精神疾病病史或家族史;⑤患者处于妊娠期、分娩期;⑥患者无法全程参与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干预:对患者家属进行病情说明、治疗方式说明等健康宣讲,观测患者治疗前后生命指征的变化,进行药物治疗、饮食指导,对并发症以及康复训练进行讲解说明。
1.3.2 研究组患者接受需求层次框架下护理干预:①生理层次:手术后会出现明显疼痛,需要护士对患者术后反应进行持续性检测,尤其针对情绪过于紧张者,需要定时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严格管控,减少烟酒、熏制物品的使用,增加对低盐、低油等食物的摄入;对于处于应急期的患者,主要以流食为主,尤其是逐渐避免过于饱食造成患者心脏负担加重的情况;患者术后生理需求中,首要解决的就是排便问题,为了保证卧床期间患者排便正常,首先需要护士引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在医嘱之下选择使用缓泻剂;对于部分处于急性期患者,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避免探视对患者心理造成刺激等情况出现,同时护士需要负责帮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动,护理操作也需要集中在一次完成;②心理层次:护士与患者初次接触时,需要尽快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取得患者以及其家属的信任;评估患者心理情绪,制定干预计划,缓解术后各项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详细且耐心的为患者说明治疗必要性,采取分担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对于急性期患者,需要采取触摸护理以及正念情绪干预等方式,不断为患者提供积极心理情绪支持,减少患者内心过于负面的想法。
1.4 研究指标 (1)心理弹性水平:使用中文版心理弹性评估量表,量表中包括3个调查维度,采取4分制,分数增加则心理弹性越强[6];(2)自我效能水平:使用自我效能评分量表,其中包括10个调查条目,采取4分制,分数越高则自我效能水平越高[7];(3)心功能指标:使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仪,进行心功能指标的检测[8];(4)不良心血管事件:在治疗后密切关注并详细记录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9]。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心理弹性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优(P<0.05);干预前2组患者心理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情况 n=90,分,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情况 n=90,分,
2.3 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比较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2.4 2组患者干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2组患者干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患者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干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比较 n=90,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前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急症,主要病因是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同时,出现了供血量减少甚至是中断情况,最终导致心肌出现缺血或是坏死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极为突然,且进展速度较快,目前临床的治疗方式,主要为介入手术治疗,同时长时间的临床研究也表明,术后有效的护理方式,是确保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重要基础[10]。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主要集中在病情监护中,忽视了患者心理层面的需求,因此术后患者的配合度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1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在1943年首次提出。理论之中认为,满足了人的基本需要,则疾病的发生就会得到有效的减少,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人的需求进行满足,也可促进疾病的治疗,该理论对人的基本需求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细分,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12]。本次研究所得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弹性评分,与对照组患者评分比较,明显较优(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明显较优(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多种因素导致的疼痛,这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最为主要的生理需求,研究中加强护士对患者的密切观测,随时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并进行干预,满足患者缓解疼痛的需求[13]。同时术后长时间的卧床,患者的排便需求就需要床上进行,这不仅需要护士对患者进行排便指导,同时还需要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也就是通过专业的心理情绪干预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床上排便的必要性,避免患者心理情绪影响且生理恢复[14,1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对照组患者明显(P<0.05);2组患者干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患者明显较低(P<0.05)。
综合分析研究中所得数据结果可知,对接受PCI治疗的急性梗死患者,采取建立在需求层次框架下的护理方案,可以对患者的心理弹性以及自我效能进行改善,同时促进患者干预后心脏功能的恢复,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临床价值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