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审查常见问题及建议
2022-06-30陈静
陈静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1370)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标准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标准化工作也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和重视。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指出: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纲领》还指出: “到2025年,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化更加有效推动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1]
标准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行为的规范,它是由编制者进行归纳整理成文的集体智慧的产物[2]。如何编制出高质量的标准值得每一位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员不断地思索。这不仅需要标准起草者不懈地努力,也需要审查部门和审查人员的高度负责。标准审查是确保标准编写规范及制定程序合理的重要途径,它贯穿于标准制修订的全过程,是标准制修订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阶段不同,审查工作的形式和重点也各不相同,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就目前可靠性国家标准审查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以期对提升标准的编写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 可靠性标准制修订流程及审查原则
1.1 标准制修订流程
可靠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是按照国家标准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的,具体的流程如下所述。
a)标准起草人准备好立项申报资料,提交至可靠性标委会,标委会工作人员根据相关的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如果材料存在问题,则退回起草人进行修改;如果材料符合要求,则上报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标委),若两个部门审查不通过,则返回起草人进行修改,审查通过后就可以下达标准制修订计划。
b)标准下达制修订计划后,起草单位组织相关人员成立标准起草组,完善草案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提交至可靠性标委会,标委会工作人员根据相关的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如果材料存在问题,则退回起草组进行修改;如果材料符合要求,则将征求意见稿通过多种渠道发出征求意见,为期2个月,然后起草组对提出的意见进行汇总,并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材料。
c)可靠性标委会通过函审/会审方式对标准送审稿进行审查,如果送审稿质量达到相关要求,则同意送审稿通过审查,标准起草组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送审稿材料进行修改,形成报批稿材料,提交至可靠性标委会,标委会工作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对报批材料进行审查,审查不通过则返回起草人进行修改,审查通过后则上报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标委;如果质量达不到要求,则不能通过审查,起草人需根据专家意见对送审稿材料进行修改,提交给可靠性标委会后重新组织对送审稿进行审查。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可靠性标准制修订流程
1.2 标准审查遵循的原则
1.2.1程序的合理性
程序的合理性是指审查起草单位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是否完成了规定的程序,征求意见是否涵盖到了相关文件所规定的利益相关方的范围,需对外发出的相关资料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保障标准制修订程序的合理性是保证标准质量的最基本的要求。
1.2.2编写的规范性
编写的规范性是指审查标准的编写是否符合GB/T 1、GB/T 20000、GB/T 20001和GB/T 20002等相关规定的要求,标准条款的表述是否清楚、准确、无歧义。
1.2.3材料的齐全性
材料的齐全性是指标准制修订各阶段报送的材料的数量、种类是否齐全和完整。换言之,就是报送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符合相关文件和法规的要求[3]。
2 审查常见问题
2.1 立项申报阶段审查常见问题
在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立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通过了立项,才能够实质性地开始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常见的问题有:
1)对拟申报的标准的采标程度了解不够,等同采用、修改采用和非等效采用容易混淆;
2)采用国际标准的信息填写错误,例如,填写的国际标准版本不对,采用的国际标准号不完整,不能分辨出到底是采用的哪个版本;
3)对确定标准名称一事不够重视,导致标准制修订中经常出现标准名称不规范或不恰当的现象,需要向主管部门提交修改申请,影响标准的研制进度;
4)填报材料时上报单位、技术归口单位(或技术委员会)和主管部门经常混淆;
5)填写的资料中缺少 “ICS”分类号和“CCS”分类号,或者填写的分类号有误;
6)没有按照格式要求准备,提供的草案只有封皮、前言和目录,没有标准的具体内容;
7)提供的草案内容过于简单,除了封皮、前言、目录之外,对标准正文的各个章节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无法从整体上了解该标准。
为了对立项阶段常见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笔者对2014年以来审查的46项国家标准的立项材料的问题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分类号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多,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审查标准总数的43.5%;其次是采标信息问题,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30.4%;再次是标准名称问题,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26.08%。
表1 2014年以来立项申报项目统计表
2.2 征求意见阶段审查常见问题
征求意见稿阶段主要就标准内容广泛征求行业主管部门、协会,以及相关生产、销售、科研、检测和用户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常见的问题有:
1)形成的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不符合相关的格式要求,尤其是编制说明,形式五花八门;
2)征求意见之前,很多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并没有在起草组内进行多轮内部审核就提交了,所以意见稿的质量相对较差;
3)征求意见的范围不够广泛;
4)征求意见的时间一般为2个月,在此期间一些标准收到的意见很少,征求意见的效果欠佳;
5)征求意见汇总表中缺少发送单位数、回函数等相关的数据统计;
6)征求意见汇总表中对未采纳意见的说明理由不够充分、不够合理。
为了充分地反映征求意见阶段的常见问题,笔者对2014年以来审查的26项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材料的问题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征求意见效果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多,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审查标准总数的61.5%;其次是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格式问题,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53.8%;再次是征求意见稿质量问题,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30.8%。
表2 2014年以来征求意见项目统计表
2.3 送审阶段审查常见问题
送审稿审查可采用函审或者会审方式。与函审相比,会审具有时间短、效率高等优势,目前这种方式被普遍采用。标准的审查一般包括形式审查和技术审查两个方面。常见的问题有:
1)会议审查需对标准内容逐条审查,包括标准的封面、前言、目次、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等内容,一般标准的会议审查时间比较紧,任务比较重,所以审查很难做到逐字逐句审查,势必影响审查的效果;
2)很多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对参与审查的专家的英语要求相对较高,但审查人员很难保证技术能力和英语水平都能达到审查要求,这个也会影响审查的进度和质量。
3)有些标准的送审材料存在的格式问题比较多,会前没有引起重视,会审时不可避免地会浪费很多时间来讨论此类问题;
4)在标准制修订中,GB/T 1、GB/T 20000、GB/T 20001和GB/T 20002共同构成支撑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性系列标准,这些基础性相关标准对标准的编写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在实际中,标准起草人大多比较重视GB 1.1中规定的总体规则,很少关注与该标准相关的其他的编写规则,所以导致审查出的问题比较多;
5)会审时意见汇总处理表内容容易受到忽视。
为了更加清晰地阐明送审阶段的常见问题,笔者对2014年以来审查的28项国家标准的送审稿材料的问题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送审材料格式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多,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审查标准总数的42.9%;其次是标准编写规则问题,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32.1%;再次是送审稿审查效果问题,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25%。
表3 2014年以来送审项目统计表
2.4 报批阶段审查常见问题
起草单位根据审查会的结论和专家意见形成标准报批稿。这个阶段需要提交的资料相对比较多,常见的问题有:
1)报批材料与报送文件所要求的事项不一致,如报批材料种类不齐全、份数不够,文本残缺和缺失等;
2)标准的格式不符合要求;
3)报批稿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审查时,由于中途纸质版材料会多次退回进行修改,上报平台中的电子版又无法同步更新,造成电子版与纸质版材料的内容不一致;
4)过程性文件版本比较多,不易管理,容易造成混乱;
5)报批材料上报后审查时间过长,导致标准迟迟不能发布。
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报批稿阶段所审查出的问题,笔者对2014年以来审查的28项国家标准的报批稿材料的问题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报批稿格式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多,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审查标准总数的67.9%;其次是报批材料审查时长问题,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42.9%;再次是报批材料完整性问题,出现该问题的标准数量占39.2%。
表4 2014年以来报批项目统计表
3 改进建议
针对可靠性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 提高思想意识,增强责任感
标准在提高质量、保障安全、促进产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贸易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标准承载了重大的责任,责任越大,对标准的要求也就越严格。一项标准如果存在技术要求不当、参数设置不合理、语句有歧义等问题,这样的标准颁布实施后,势必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相关人员不仅在制定标准时要非常谨慎,审查标准时更是马虎不得,脑海中要时刻谨记——“标准无小事”。
3.2 加强技术交流和专业知识培训
在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标准起草人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标准研制经验和工作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标准的质量和标准研制的效率。
一般情况下,申报标准项目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但大部分人员尤其是刚接触标准起草工作的人员,对标准研制过程中相关的业务知识不够了解,导致标准阶段性资料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标准研制之前需要加强对起草人标准化业务知识的培训,让起草人熟知标准化基本工作原理与方法,清晰标准编制的程序以及编制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各项能力,避免在标准起草过程中困难重重。
同时,标准审查人员的素质也决定着标准的质量、水平和审批速度,良好的业务基础、文字鉴别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外语能力都会在标准审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标准审查人员也要不断地进行标准化专业知识的培训,了解所在领域的国内外动态,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资料,做好审查记录,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
除此之外,在技术上可加强国际交流,不断地提升技术人员在该领域的专业水平,鼓励更多的企业及其技术人员参加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化会议,同时积极参与该领域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这样可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国际标准情况,获悉最新的标准信息、发展状态和趋势,并通过与各国专家的交流,更深层次地理解该领域正在制订的相关标准,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标准的内涵和修订背景,为我国在该领域标准的制修订提供重要的信息,同时对我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3 工作方式多样化
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为了达到广泛征求意见的目的,除了各种标准的官方渠道之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标准组织所在单位的网站、企业对外宣传的APP等途径进行征求意见,同时可以将征求意见的相关材料定向地发给与标准领域相关的标委会、协会和专家征求意见,以扩大资料发放范围,增强标准征求意见的效果。
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标准的质量,还可以多次采用视频会议或者现场会议的方式在标准起草组内进行多次探讨,或定向联系该研究方向的标委会委员就意见稿征求意见。
3.4 建立标准技术委员会文件管理系统
建议标准主管部门建立统一的文件管理系统,用于标委会内部文件管理,解决标委会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所遇到的由于过程性文件多、版本多而不易管理的问题。
文件管理系统可以链接到主管部门的标准管理系统中,或安装到标委会本地的服务器上。该系统可具备以下功能。
a)交互界面
系统可以统一设置比较常规的事项,例如:收文、发文、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资料、年度会议和工作年报等;也可以由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对界面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将文件分门别类地进行上传。
b)统计分析功能
该功能可以对年度立项标准、征求意见标准、送审标准、报批标准和已颁布标准等录入系统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数据汇总给工作人员,方便工作人员统计数据汇报工作或者撰写年度报告。同时,对年度需完成的标准项目进行统计,以便提醒工作人员按时完成标准项目。
c)提醒功能
对于标委会具有时间期限的事项,比如:征求意见、投票和提交资料等均可以设置时间提醒,还可以对标准项目整个制修订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进行设置,避免工作人员因事务繁多而遗忘。
d)信息查询
系统需要具备随时随地可以登录查询信息的功能,这样可以方便标委会工作人员外出时查询相关信息。
4 结束语
标准制修订过程纷繁复杂, 影响因素颇多,标准的研制和审查水平直接影响未来标准颁布实施的效果,所以,提高标准质量将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源上提高标准质量,为后期标准的颁布和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