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

2022-06-30刘双锦州医科大学

消费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幸福感辅导员职业

刘双 锦州医科大学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力量,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其基本素养和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面对辅导员工作流动性较大、角色任务不明确、事务性工作繁琐、工作负担重、突发性较强、心理压力较大等特点,使得不少辅导员出现了职业成就感偏低、认同水平下降、工作满意度降低、职业归属感欠强、倦怠心理增强等现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产生消极影响,极大地危害了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工作的内生动力,不仅对其工作效能、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贯彻国家有关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的具体体现。因此,只有从辅导员内部体验的角度出发,加强自身建设,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努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才有可能真正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内生动力,在思想上引领好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辅导员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青年是时代的先锋,赢得青年,就赢得了祖国的未来,赢得了民族的希望。目前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的主流观点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格局多变下,部分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前行方向迷惘、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淡漠、艰苦奋斗精神匮乏、心理素质不良等倾向。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同路人、开路人,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自身思想政治品格和能力,培养他们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和继承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逐步建设成一支可信、可靠、可敬,乐为、敢为、有为的辅导员队伍。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事业工作的持续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辅导员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充,多方位地探索了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幸福感的路径,对于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持续性、长远健康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性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归因分析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或职业理想实现后所产生的持续的自我满足和幸福愉悦的情感体验。在琐碎的工作中找到重点与方向,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水平直接决定了辅导员在专业领域中的工作积极性,并将对自身、学生、学校、社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越来越低,具体表现下几方面:

(一)日常事务性工作任务繁重琐碎

高校辅导员兼具高校教师、管理干部的双重职业身份,充分扮演事务和工作的管理者的角色。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综合性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从思想政治教育、党团队伍建设、优良学风创建、奖惩补助、学生骨干培养、专业计划、就业指导、安全稳定、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到各类活动创新、有序高效的开展,点点滴滴都渗透着辅导员的汗水和心血。辅导员工作常态化处于一个漏斗型位置,日常工作不仅要面对二级学院以及二级学院以上的层面,还要面对“以一敌百”的局面,充分发挥着中间枢纽的作用。辅导员处在学生事务的第一线,工作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和压力较大。同时,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为00后,思想和眼界也更加的多元化、多样化,高校辅导员工作日益繁重、内容复杂,渐渐地导致了辅导员在心理上迷失自我、身心俱疲,工作热情、工作效率也明显下滑,产生了职业倦怠,造成了巨大压力。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往往使辅导员老师偏离了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线。从传达、布置、组织、实施各种通知与任务到一日常规的学生管理,无不成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长此以往,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进行本职工作的梳理和研究。

(二)职业认同感不足和专业归属感缺失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辅导员工作围绕学生的日常管理等事务性相关工作,存在外部环境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外部环境。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岗位特点的影响,社会上仍有部分人对于辅导员工作价值不甚了解、工作性质存在偏见、社会期望过高、认可度不高。部分人选择这一职业仅仅是把它作为留在高校积累经验的一个平台,而后借助一些机会和条件进行转岗,促使辅导员队伍频繁流动,学生则频繁适应不同的辅导员老师。二是,自身环境。现如今高校辅导员在自身的工作过程中往往找不到强烈的职业认同感,部分老师有着自身职业“繁重琐碎而又毫无价值感”的工作心理无助感。同时,随着辅导员队伍整体偏年轻化,虽蓬勃富有朝气、善于学习但同时也存在年轻气盛、做事易冲动、抗压能力弱、心理弹性素质较低等不成熟的工作特点,且辅导员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学历水平不一,性别比例不均,其自身政治素养和理论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差别,直接导致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生活上,部分辅导员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促使其他辅导员常常对自己在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感产生懈怠和疑问,对自己的身份也缺少了认同感,导致辅导员在各个岗位上的幸福度明显较低。工作中所面对的当代大学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学历人才群体,如果辅导员老师们在自己工作过程中找不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那么作为国家栋梁的学生们自然也无法接收到向上的教育信号,从而反过来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心世界。长此以往,辅导员得不到职业认同感和专业归属感,学生势必将长期处于受影响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薪资水平与福利待遇相对较低

1.高校辅导员薪资待遇水平普遍偏低。

相关研究表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薪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现如今,高校招聘辅导员的条件越来越精准,要求也随之增多。以前一般是本科生,现在基本上需要专业对口的硕士及以上研究生,有些“985、211”院校甚至还要求博士研究生。据调查,辅导员的薪资水平普遍在3000~5000 元。总体上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呈现高学历化趋势,但是薪资水平没有及时跟上。

2.高校辅导员男女比例失调。

高校辅导员的数量中女性比例明显多于男性。据调查研究表明,这主要是普遍认为女性辅导员在处理日常事务方面会比男性更具有耐心、细心、更富有爱心。总的来说,女辅导员在高校中的数量普遍多于男辅导员员,而且这种趋势也比较明显。

3.与专任教师存在区别。

辅导员普遍存在赡养、供房、教育等生活压力,与授课的专任教师相比,他们在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上付出的工作精力、花费的时间更多,工作内容更加琐碎,晋升空间相对拥挤,往往同等甚至更多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4.工作年限情况。

辅导员年龄层次偏低,辅导员流动性大。职业生涯处于刚起步状态。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质,促使大部分求职者一毕业就进入高校辅导员担任这个职务,从而,辅导员工作年限相对较短,工作经历相对偏少。

(四)其他因素

一是,职业晋升通道有限;二是,辅导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学生是否理解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四是,奖惩制度是否公平、公正、合理;五是,网络舆情等问题;六是,家庭等内部因素是否稳定。七是,辅导员之间的“内卷”问题等。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对策

(一)统筹有机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过多的学生人数可能会对辅导员的工作日常和幸福感造成消怠影响。因此,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例,合理地配置一名专职辅导员。同时,应适当地配备一些兼职的辅导员或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合理安排二级学院辅导员和教师的年龄和性别比例,形成工作梯队,提高辅导员的团队协调合作能力。

1.加强业务管理。规范了辅导员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公寓、开展谈心谈话、与学生家长联系、实地家访等密切联系学生工作制度,引导辅导员深入学生当中,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2.完善过程培养。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体系,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研究能力。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开展辅导员岗位培训,实现理论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3.迈好入职第一步。深度了解学校、学院,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按要求参加各类培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迈好岗位第一步,做到职业生涯规划和日常工作有机的结合。

(二)关注辅导员群体的幸福感状况

辅导员福利待遇的提升将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与幸福感。高校应建立专门的辅导员晋升机制,通过物质、精神双向奖励制度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拓宽晋升渠道与实践路径,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让辅导员切身感受职业的使命责任和现实意义。高校各部门更应厘清辅导员工作任务,明确辅导员工作使命,科学合理的安排部署,确保辅导员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同时,提高对辅导员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辅导员的社会福利待遇,联合高校心理咨询服务部门,搭建心理咨询绿色通道,及时关注辅导员群体的幸福感状况,助力辅导员心理健康发展,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更好的服务学生。理应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融入青年群体,从而更好的完成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引领工作。强化故事思维、对比思维、数据思维、斗争思维,做好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1.搭建激励平台,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2.搭建学习平台,进一步提高辅导员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

3.搭建成长平台,全面拓宽辅导员能力提升渠道。

4.搭建心理平台,学会接纳、倾听、共情。

(三)主动调节辅导员自身良好心态

辅导员工作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繁琐性,在此工作中辅导员每天都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无形之中产生压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只能起到“助人自助”的作用,都只能通过自己吸收、内化,从而发挥强大作用。学会自我调节、认知调节、人际关系调节、情绪调节等,保持乐观向上、充满阳光的积极心态。与周围的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到互相交流提高彼此工作效能。及时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与检讨,精准明晰自己的自身需要与差距,不断的通过外部学习积累经验,锤炼品格,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从而有效克服职业倦怠。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对工作最初的热忱和激情,牢记使命,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强化技能素养,激励角色生成。因此,辅导员个人自我心理调节是内心健康的关键,要学会调整自我心态,做到: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敬业奉献、宽容理解、理性共情等等。

(四)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加强保障机制

第一,辅导员选聘与录用工作应当把思想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入口上严把政治关。通过公开、公平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招聘计划,选聘辅导员时,除在政治面貌、理想信念等直观方面提出基本要求外,还应严格考察应聘者实际的思想政治素养,对政治素养缺乏的应聘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将真正拥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政治素养过硬、业务精炼、纪律严明、积极向上的高素质人才吸收到辅导员大家庭中。只有积极接纳这样的专门且有素质的人才,学校才能建设一支专业性、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第二,完善对辅导员的培训方式,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制定了详细系统的培训体系,组建沙龙培训等,坚持入职考试、在职考试和辅导员技能考试相结合等,进一步促进辅导员思政教育能力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能力的提高。第三,学校还应建立合理设定薪酬分配和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辅导员评价体系,树立平时机制评价理念。高度重视日常的评价反馈,特别是来自学生的评价反馈。要把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文明建设的考核列为职务素质考核和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框架。完善选聘机制、优化激励机制、改革管理机制、加强保障机制,四位一体,构建完备的辅导员职业素质体系。

四、小结

辅导员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切实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激发工作潜能和育人热情,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共同努力。明确工作的属性与定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多学科融合助力,就成为角色实施与效能发挥的关键。采用积极高效且科学化的提升措施,最大限度激发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而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幸福感辅导员职业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职业写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爱的职业
幸福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