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陕西省民营企业创新融合发展现状和展望

2022-06-30池萬隆陕西中创通达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消费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陕西省民营企业经济

池萬隆 陕西中创通达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引言

在2021年九月六日时,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盛大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此郑重发言,要对民营经济发展提高重视,把自我效能最大限度发挥在稳就业、促创新、稳增长和调结构等方面。在我国,民营经济解决了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城镇就业问题,垄断了大于百分之九十的市场主体数量。长久以来,都秉承“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贯彻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北京证券交易所已正式开始运营。该所的成立,将意味着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能力的增强,能够吸纳更多资本向新兴产业涌入,刺激实体企业活力,进一步调整我国就业结构,拉动中长期经济发展。根据专家预判,北京证券交易所下一步可能尝试创新制度,以此鼓励创新企业成立。

从全国范围看数据,2021年经济不乐观,实体经济呼吸困难。GDP上半年12.7%,投资扛住了,消费还是不及预期。全国总共4110万户企业里,规模以上企业只有36.8万家,占比仅0.9%,超过99%的企业是规模以下企业。截止2050年底,中国7.5亿就业人口中,规模以上企业雇佣了7300万,其他90%以上的就业,都由规模以下企业解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内需,主要取决于这批规模以下企业经营得如何,发放了多少工资。小微企业的销注比(吊销注销数量/注册数量)自2018年后大幅飙升,从2018年的3.71%,飙升到2020年的72.49%。这意味着大量的小微企业在过去三年里或关门,或倒闭。规下企业、中小微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经济性质。

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超过410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8.3%,让民营企业走向更广阔的发展舞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引导教育广大民营经济投身本省经济社会追赶超越,继续为陕西壮大腾飞贡献力量。省政府在年初时出台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其中提到陕西省将在未来的36个月内对八个专项行动推进,化解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疑难杂症,有效刺激民营创造力和经济活力,拉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步伐。陕西全省非公经济占到GDP的51.4%,超过半壁江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低于全国2.7个百分点,从影响消费的基础性因素来看,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低于2019年同期增速1.7和3.3个百分点;同时,住宿业仍未恢复到2019年同期规模,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等重点商品零售增长乏力,消费市场恢复至常态增长水平仍需时日。以上数据只是来源于陕西省2021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统计数据,如果挤一下水分,实际情况可能要严峻的多。

二、陕西省民营企业创新融合发展现状

根据“推动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研究课题,2021年7月笔者奔赴陕西省西安市、彬州市两地开展专题调研,分析陕西省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制约因素,以及民企现状和转型升级融合创新的发展潜力。分别赶赴西安航天城、高新区、彬州市的数家企业,走访一批经过筛选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既有环保科技、电子智能化、互联网模式运营的现代网络科技型企业,也有工程装备、大型文旅综合体等传统项目。调研中,企业普遍反应了一些共性的问题,认为企业无论是转型升级也好、科技创新也好,首先必须建立在企业自身有存活和发展的可能性前提下。当前时期,一方面是受经济转型各方面指标降低的影响,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之后,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枯竭、难以获得融资,揭不开锅迈不动步的困境。靠市场机制调节失灵、业务拓展不出去;靠向政府求助,也行不通;向银行贷款,只能在新闻里看见的各种倾斜民营企业的政策,落不了地;市场上没有灵活资金可供拆借;因而企业普遍陷入了恶性循环,缺少资金导致产品服务下降、项目建设停滞---停滞后社会观感评价下降---进一步走入窄胡同―直到裁员、变卖器材设备、企业老板举债,甚至是破产清算。具体问题可以总结如下: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于民营经济的重视高度没有建立起来。

就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必要性及相关作用,个别部门领导认知片面,认为民营经济发展无关紧要。特别是民营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对其视而不见。有企业反映政府项目拖欠款数额不小时间久远,换了几任领导就是解决不了。在推广新型节能材料上,去跑部门的时候遇到懒政不作为的事情层出不穷,基层仍然有较大幅度的“不唯企业好便利发展-只唯上”作风,企业不敢维权不敢发声怕秋后算账。有个别企业开玩笑举实例:“和书记汇报完还能吃个工作餐,本以为大领导支持就好发展了,谁知道下来供电站电管员就能把电掐了,不点头哈腰哄服帖绝通不上电”;企业界普遍反映,学习政策后雄心万丈,回来后去办理跌落冰窟。

2.组织领导不到位,对于民营经济新政策宣讲、政治关怀、能力提升教育缺失。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导体制缺失,并未带头对单位协调。在落实政策时,各部门分工明确,政策叠加效应微乎其微,未做到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完成工作。近年来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激活民间投资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是由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措施和实施细则,影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问题突出。部分民营企业家提出,虽然政策实施却并未真正的享受到,机会总是在眼前流失,民营企业发展毫无希望。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发展很好,上百人的规模年产值2亿多。对党建投入也很大,还成立了较为完备的党支,却连国务院推出的疫情相关政策红利一分钱没有享受到。而许多不缺钱的国企,社保补贴、疫情补贴、减税贴息挨着享受了个遍。实际上,有时候一笔百八十万的资金,就能救活一家非常有潜力的企业,可是在关键点上就是得不到救命良药。

3.主体发展层次仍然较低,产能落后、人才欠缺,内外创新动力较弱。

从市场主体分布情况看,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垄断了将近百分之九十八。这些企业来自各行各业,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农林牧等均有分布。民营企业在融资时,主要依赖内源融资。然而,因为经济稳定性差、创新能力不足、资金稀缺、管理模式落后、人才匮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造成资金盈余不多,资本增值受限,内源融资困难重重。在外源融资中,主要是向银行贷款,这个渠道随着这两年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很难。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外部环境不优等外部因素影响,自2015年以来,陕西省民间投资增速呈现下滑态势,大部分企业信心不足,投资意愿减弱。

一直以来,民营企业经营理念都十分落后,不愿意在创新上倾注过多心血,既没有经营的勇气也没有做好壮大的决心,创新创新精神薄弱。加上陕西省企业创新平台起步晚、数量少、层次低、人才缺;不少在前几年打造的创业孵化园陆续倒闭或者转型为租户业主。实打实的高新技术企业少,部分获得了高新企业资格证书的也只是为了获取补贴。就像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寥寥无几,且不具备创新、高科技、引领型的产品和技术。单靠科技创新,难以拉动经济发展。

4.要素保障不够,企业经营成本偏高;营商环境不优,企业获得感不强。

民营经济发展之所以一直原地踏步,人才、资金、政治通道、新时期的社会认知、土地等因素是根本原因。通过座谈和实地调查可知,民营企业不仅融资难度大且需要付出高昂的融资成本。特别是银行贷款,几乎是天方夜谭。目前银行基准利率为4.35%,但是民企在苛刻条件下贷款成功后利息也上浮到很高水平。在民营企业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抽贷、催贷和断贷的情况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中小微企业中,更加严重。有时候,一笔数十万的现金可以直接压垮一家经营十余家的小微企业。可以说,民营经济发展深受融资贵、融资难的限制。要素供给难,民营企业资金少、征地租地难,人才紧缺,在新时代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家接触政府仍然较难,面见领导汇报门槛高脸难看,荣誉表彰和社会地位提升机会少,让民营经济的从业者内心里社会认同感和自豪感都欠缺。人才匮乏,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对知识产权、人才培育重视不够,在发展空间、经济待遇、生活保障上对人才吸引力不强。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招引高层次人才。

营商环境不优。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市县政府部门对民营经济存在歧视偏见,服务意识差,办事拖拉,执行政策随意性大,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调研座谈中发现,过半数民营企业对于各级简政放权、减免税费、降低成本和鼓励民间投资等优惠政策的获得感不强。诚信政府形象有待加强,个别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形象进度,滥用权力或不规范运作,致使一些承诺事项无法兑现,影响了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的积极性。我们了解到有企业在投资前,当地政府承诺给与配套在企业开工建设后,政府承诺却没有到位,有些是主要领导调动后马上就无人问津。

三、加快陕西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理应主动谋划,综合施策,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严格积极落实陕西省政府发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开展民营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行动;开展产业水平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产业园区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供应链提升专项行动;开展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开展融资促进专项行动;开展人才培育专项行动;开展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倡议扶持。鉴于此,针对习近平所谈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学习。对新时代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深刻认知,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来为经济社会发展焕发光彩,达到富民强省的目的。在政治层面,摆明所占立场,生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勇往直前化解难题,让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春天。

2.落实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在上级下达“放管服”改革精神后,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渗透,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规范化发展,废除相关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全面向民间投资开放,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配套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切实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站”问题。落实、兑现对企业在金融、用地、税费等方面的承诺,对民营企业的奖励、扶持,既要依法依规,还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塑造诚信政府形象。支持民营企业反映诉求,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经济从业者的杰出代表的宣传,扭转社会对民营企业“看不起瞧不上”的偏见。

3.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就科技创新,各级部门应适当加大经济投入,每年选中一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重帮扶。坚持协作化、共享化、智能化的经济整合发展模式,鼓励、帮助民营企业进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现代农业等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显著的领域,借力增量优化实现存量调整,让民营企业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转型为中高端产业。

4.促进投资,壮大市场主体。为了把民间投资下滑这一问题妥善化解,省内各级各部门要对民间投资相关政策缕清捋顺,对各项政策的推进程度了解,深层剖析原因,商讨应对措施。在对中小微企业帮扶时,通过下达优惠政策的形式,倡议社会资本协调统筹旧厂房、旧学校、旧园区、旧车间等闲置资源以便后期对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打造。鼓励民营企业大胆“走出去”,加入到国家战略方针中。

5.加大供给,强化要素保障,激活民企闲置资产。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做实做强各类发展基金,探索民企多户联保、提高信用贷款授信额度等具体措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融资保障。大规模创新金融产品,让民营企业充分渗透金融“活水”。当企业预备上市时,把他们引向创业板和中小板,让新三板市场成为中小企业挂牌的首选。为生产经营正常、市场前景较好、资金循环暂时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还贷循环资金。不少企业在经营困难中停滞停顿,但企业拥有不少已开发土地、建筑、厂房、设备器材,闲置浪费、开工没钱,建议政府摸排此类情况,加以综合利用引导,“变闲置为财富”,救活企业,带动上下游发展。

6.加强引导,提升企业素质。省委省政府出面带动推进《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中办发[2017]25号)文件精神,掀起一轮运动高潮,把培育素质高、规模大的企业家队伍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对民营企业家定期组织培训工作。培训应包括管理培训、政策培训、理论培训、法规培训和科技培训等相关内容,鼓励企业家积极把握契机,对资源创造价值归纳,给予社会有力回报。创设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尊重企业家,报道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卓越贡献和先进事迹。在创业创新的指引下,让陕西地域的企业家挺直腰杆,提高他们社会地位和自我荣誉。

四、总结

民营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甚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积极影响,提升其创新融合能力不仅可以内在助力企业创新升级,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够为陕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现阶段陕西省民营企业在创新活动上仍有不足,亟需要多措并举逐步提升创新能力,同政府和社会各界一起发挥智慧,共同推动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陕西省民营企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