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传媒专业产学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2022-06-30黄帆白树亮王雅
黄帆 白树亮 王雅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文科类专业发展的重要导向目标。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激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而打通专业和产业的界限,整合社会资源,完善产学融合的育人机制,对提升实践育人成效,促进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剖析高校传媒专业产学融合育人机制的必要性,探索可行的创新路径,旨在促进传媒专业的产学深度融合,提升新文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传媒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传媒专业;产学融合;人才培养
一、产学融合教育模式的内涵与现状
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指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互补、互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这种模式有效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提升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高校开展产学融合教育模式可以着重从三个维度出发,即重组课堂生态、提升人才赋能、构建培育闭环。重组课堂(或教育)生态是以资源最大化整合为核心,将行业、就业、教师等相关要素纳入课堂设计。提升人才赋能是以FAST(基础、应用、科学与技术)应用为核心,将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赋能于专业教育体系。构建培育闭环是以实现“双创”为核心,将项目式育人思维融入学科建设。
近年来,国内高校基于产学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增强,比如高校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占比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第二,更为侧重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精准对接;第三,产学融合教学实践平台持续完善,平台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等。高校对产学融合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说明,产学融合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可。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传媒专业产学融合的必要性
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强调,高等教育文科专业应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强专业融合,促进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宣言》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界和业界的优势互补,全面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积极发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1]。可见,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专业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实践育人成效,是实现新文科建设的有效路径,也为高校传媒专业产学融合育人机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媒产业发生深度变革,其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高校传媒专业充分认识传统培养模式的问题,从多方面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依据国家顶层设计,以新文科建设为准绳,积极培养专业水准高、实践能力强、行业格局大的创新型传媒人才,积极探索高校传媒专业产学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径,改进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
问题[2]。
(一)传媒教育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强化
当前,高校的传媒专业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的课程讲授为中心,使课堂专业理论知识讲授的比例过大,实践环节相对不足或者效果不佳。一些专业类课程虽然设置了实践课程或者课后的实践内容,但是部分实践内容只作为专业理论课程的验证,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仍亟待拓展与挖掘。比如,一些时评类课程,教师过于注重理论和技巧的传授,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教学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如果教师过度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弱化满足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就必然会影响传媒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包括专业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業务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等。同时,高校相关专业较为封闭的培养体系缺乏专业和行业的交叉融合,学生缺少在实践中积累知识、获取经验的机会[3]。这就违背了新文科建设的全面综合的发展理念,影响传媒专业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因此,实践教学是亟待强化的环节。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高校传媒专业教学体系要搭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以关注时代热点、解决专业难题为主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创新产学融合育人机制,有效完善传媒教育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
(二)产学融合育人机制的发展具有必然性
专业水准高、实践能力强、行业格局大是业界对传媒人才的普遍要求。高校与相关行业积极投入优势资源,完善产学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界和业界信息、技术、理念、资源的深度整合有利于创新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创新产学融合育人机制,对高校传媒专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校企搭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融合的产学融合教学实践平台,可以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丰富其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就业适应力。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产学融合育人机制的建设,可以及时了解和把握业界的最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积极促进授课与实践融合、学界与行业接轨,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因此,高校传媒专业产学融合育人机制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其符合新文科建设对融合育人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传媒人才。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传媒专业产学融合育人机制的创新
创新高校传媒专业产学融合育人机制的关键在于,高校和传媒业界的深度融合和有效对接。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基于内容生产融合的人才实训机制,基于云技术融合的技能提升机制,基于人才融合的分阶式培养机制进行传媒专业产学融合育人机制的创新改革。
(一)基于内容生产融合的人才实训机制创新
传媒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每一次科技的革新都会给传媒行业的生态、逻辑与理念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变化。当前,新媒介的发展使传媒内容生产从形式到机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传媒专业教学需要将行业的内容需求有效地融入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将人才培养和行业现状进行有效对接。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学界和业界的教学内容融合共享,才能有效创新基于内容生产融合的人才实训机制。50E703A5-8C62-4EB0-80B0-C78157144DF5
第一,高校要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加入开放式的项目制教学内容,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校企双导师的项目制培养模式。高校传媒专业完善传统理论教学的同时,可以将项目制实训内容加入教学体系。项目制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意性思维、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训项目由专业教师和媒体兼职导师共同制订、共同指导,通过学界和业界两种思维的融入,提升学生的融合思辨能力,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高校要积极促进校企融合的实训内容建设,实现高校课堂和媒体课堂的融合互补。高校和传媒业界的合作共享有助于高校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积极关注业界流行的传媒内容,结合专业实际,高校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实训教育[4],避免“关起门来办学”。同时,高校可以将课程思政育人融入实训内容,从内容维度找到高校和传媒业界的最佳结合点。比如,高校可以制作顺应时代发展,展现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弘扬爱国情怀的短视频及栏目等,并将此类项目的制作任务以横向合作方式与传媒业界对接。另外,高校也可以在依据教学大纲分解项目后,嵌入对应课程的作业与考核,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
(二)基于云技术融合的技能提升机制创新
传统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容易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尤其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实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而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尤其是“互联网+”语境下的云技术,其借助强大的运算与存储能力,能够远距离完成高效的数据交换和处理。“互联网+”
的云端实践平台成为热门的新型教学载体,为校企间的教学联动创造新的可能。因此,打造基于云技术融合的技能提升机制,成为高校和传媒业界促进产学融合的新选择。
第一,高校可以构建以云技术为基础的融通式实验教学平台,以互联网与云技术为纽带,搭建高校与媒体融通的桥梁。比如,高校可以搭建传媒实验室,利用优质的网络带宽与硬件设备,为学生提供体系化、基于云技术的线上作业平台,通过多种类型的“云端”教学内容,让学生远程参与影视短片、电视栏目等传媒项目的筹划和制作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中高效完成校外的实训任务。这种融通式实验教学平台可以丰富教学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应用先进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第二,高校可以与媒体搭建基于云技术的资源交互平台。通过搭建云技术资源交互平台,专业教学可以提升课程吸引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将媒体共享到云技术资源交互平台的资源引入教学,利用媒体一手素材来丰富教学案例,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厚度。学生也可以将该平台作为第二课堂,获得优质、丰富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资源,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比如,学校的评论课程可以将媒体的时评节目或相关素材作为授课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和分析,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与媒体在云技术背景下,从“相加”到“相融”,两者深度融合,有效地促进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高校通过云技术的资源交互平台,可以丰富实训任务,利用资源共享和媒体深度合作,从而打造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课堂与数据库等维度的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
(三)基于人才融合的分阶式培养机制创新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教育改革旨在通过新科技、新理念以及不同专业与文科的融合,提升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就传媒专业而言,随着全球化格局的变化和智媒时代的发展,传媒业界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5]。这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传媒专业教学改革可以考虑打破分散的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构建立体化分阶、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高校传媒专业产学融合可从教师团队多元化和教学模式阶梯化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第一,高校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多元化建设。强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高校可以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专业领域,邀请知名媒体人、优秀行业专家,以“大咖讲堂”或者工作坊短期培训等方式为师生进行专题讲授,向学生传授实践知识、分享从业经验、展望行业发展趋势。这既有利于促进校内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积极与业界同频,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更深层次地理解传媒业界现状。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能够促进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丰富专业知识,贴近行业需求,全面提升专业竞争力。
第二,高校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的分阶式改革。高校应打破原有较为分散的课程体系,将教学体系和教学周期进行系统化、阶段化重构,利用职业化的思维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融合高校和媒体资源,打造“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人才培养方案以学年为单位,有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学年作为第一阶段,在第一阶段,高校将专业基础课程、“大咖课堂”与情境教学有效结合,助力学生形成专业认知,初步掌握基本实操技能。第二阶段以第三学年为起点,此阶段教学以项目制教学为重要抓手,依照项目制作流程,搭建具有高度关联的课程群,并采用多课堂、分段式的形式设计教学大纲,结合课程考核结果和媒体综合考评进行整体评价,优秀小组或个人将成为合作媒体或企业的短期实习生。学生在第四学年进入第三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可以依照个人专业兴趣及擅长领域,利用假期或实习学期深入传媒业界开展“入驻式”实践计划。三段式人才培养模作为一种分阶式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打造理论教学、业务实践、就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闭环,培养了解传媒行业流程、具备项目统筹能力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四、结语
要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传媒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传媒专业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促进学科之间、高校和行业之间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探索和创新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多方资源整合,培育有理想、能实践、敢创新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为高校新文科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EB/OL].(2020-11-03)[2022-01-11].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2]胡智锋,徐梁.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03):1-8.
[3]周星,任晟姝,周安华,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影视学科的融合化、中国化与国际化发展”笔谈[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74-184.
[4]王珏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學的“模块”与“层级”设计:以成都大学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4(17):30-31.
[5]纪军.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专业课程教改探究:山西省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影视配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传媒论坛,2018(15):21-22.50E703A5-8C62-4EB0-80B0-C78157144D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