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读书让我发现日常生活的秘密
2022-06-30许淑瑶
哪些年輕人“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的呼吸,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
在黄灯眼里,是数量庞大却不被看见的二本学生。
正因如此,她在《我的二本学生》一书中观察和记录的学生故事,触发了人们心灵上的震颤。“他们一律经过了紧张的课堂教学、题海战术、千百次考试的淬炼,从高考中艰难突围……并在不知不觉养成了温良、沉默的性子。”“尽管年轻人的奋斗夹杂了无数心酸,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依然呈现出了生命本身蕴含的创造本质。”
人们把目光投向二本学生的同时,也看到了站在他们身后的黄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
怀着读书的信念,黄灯从湖南汨罗的村庄,来到了瞬息万变的一线城市;抱着“教育的性价比特别高”的理念,她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点亮他们的一盏灯。
2018年,她辞去广东金融学院的工作,来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执教。她的学生从二本学生变成了职校学生。
不变的是,她依然和那些不被看见的年轻人,紧紧地站在一起。
在汨罗,青春的养料是乡野、
阅读和写作
尽管在广东待了20年,黄灯言语间的乡音依旧,这是家乡汨罗的烙印。
童年的黄灯是和伙伴们在自然里长大的,跳房子、跳绳、到山上去……由于和外婆一起生活,黄灯也喜欢听老人们讲故事。7岁以前的黄灯没有读过一本书,但丰沛的乡野气息和朴素的民间故事滋养着她小小的心灵,让她后来的细腻、柔软都有迹可循。
黄灯上学晚,和两个表妹一起上了小学。舅舅让三个人同时写日记,只有黄灯坚持了下来。直到现在,大大小小的日记本和初二时写的一本诗集还藏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黄灯已经记不清当时写了什么诗,笑着说“就是那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写的很空洞的抒情诗”。
隐秘的情感不仅写在本子里,也写给远方陌生的同龄人。黄灯在初中时交了很多笔友,彼此模糊的面孔,却拥有着相通的成长的烦恼。这种奇妙的联系,也让出生农村的黄灯向往外面的世界。
1992年,黄灯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而是考上了岳阳大学文秘专业(大专)。想要复读的她被父亲和老师打消了念头。“当时分数出来,我很不开心。我爸是学数学的,他跟我说,厦门大学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陈景润在那里。也就是说,你进入一个不好的大学,不见得是坏事。如果你足够有出息,你也可以给学校带来荣誉。”
大学毕业后,黄灯被分配到岳阳市一家国有工厂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由于当时规定专科生要毕业两年后才有资格考研,对未来懵懵懂懂的黄灯就这样成了一名工厂职工。工作之外,她看书,写散文,在工厂的文化室阅读图书、报刊。她还记得那时读《简·爱》《飘》时心灵受到的震撼,“有那种女性觉醒的力量”。
如果没有下岗这件事,黄灯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有跳出舒适圈的勇气,但人生没有假如。1998年,下岗的命运不由分说地降临在她身上。“当时厂里大学生的数量也不多,但不是每个大学生都下岗了,我就觉得自己的价值被彻底否认了。”
发现下岗这件事无法改变以后,黄灯没想过别的出路,马上决定考研。在同伴寥寥无几的考研路上,黄灯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她又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来到了“务实、自在”的广东,直到今天。
读书究竟改变了什么?黄灯给出的答案是:“不读书的话,人不可能有理论素养和视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你是发现不了它的秘密的。所以我觉得读书对提升人的认知能力,特别重要。”
无论是2016年走红网络的文章《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还是2020年引起强烈反响的《我的二本学生》,都是黄灯观察到的生活的秘密。“为什么同样的生活素材,大家写出来会不一样,正是取决于每个人的眼光和视角。很多人说,我也是二本学校的老师,我也跟学生交流,但我没有写出这样的书。诸如此类,都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只是取决于你对生活的理解。”
在广东,教育的养料是我的学生
博士毕业后,黄灯成了广东金融学院的一名教师。2006年5月,一节寻常的写作课,被一场不寻常的大台风搅乱了秩序。黄灯临时把作文题改为《风》。一个名叫邓桦真的女孩所写的内容,让她无法平静。“从她简短的叙述中,我还原了一个家庭的基本脉络:多子女、半年没拿到生活费、家庭月收入不足一千,因为父母年龄不到四十五岁,桦真申请的助学贷款被拒。她所描述的状况和无奈,让入职不久的我极为震撼,以致在一种不安和难以放下的焦虑中,当天就通过校内邮箱,向全校的老师为她发起了募捐。”因为顾及学生的自尊,黄灯并没有打听这个女孩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但她的作业却让我对流水线般的课堂,从此多了一份驻留的聚焦。”
学生从80后、90后变成00后,工作地点从广东金融学院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黄灯始终坚持让学生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描述成长的过程中,大部分孩子都会写到自己的心理挣扎。”《十三邀》节目里呈现了非虚构工作坊的一次点评课,一名职校学生写道:“该分的水都分完了,‘源头活水们老师们一直很放心,到时我们这群‘工业废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工业废水”四个字刺痛了黄灯。但那么多年来,也有许多明亮的句子,温暖着黄灯。“有一个东北的孩子到深职院读书,就讲深圳这座城市对他的冲撞。他的梦想是把广州肠粉之类的美食带到北方去。这种积极乐观的内容学生也会写。”
黄灯不觉得接收学生的挣扎、困惑是承受一种负能量。“而且学生通过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排解。他们写完了以后觉得有一个机会梳理自己,还是蛮开心的。”
教书育人的经验让黄灯发现,教育是性价比特别高的一件事。“我爸爸是老师,他对教育特别有热情。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镇上有很多人发了财。逢年过节,我爸就跑到别人家里,跟他们说不要因为赚了钱就忽视孩子的教育。有些人听了,有些人没听。没听的人,孩子不学好,最后活生生地把一个家拖垮了。我当时不理解我爸,那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才200多元,别人一年可以赚几十万元,他还跑到别人家说这些,有点多管闲事。但后来我自己教学生,就发现我爸很有远见。一个暴富的家庭,如果没有打理好一些基本的东西,很容易走向衰败。但如果教育好孩子,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发展慢一点,事实上有更强劲的支撑。所以我当老师以后就觉得,你跟学生多聊几次天,多改几次作文,他就可能发生彻底的改变。这样的投入很值得,性价比特别高。”
这种情感的联结也是双向的。“自从我把学生当作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群体,我就觉得他们给我提供了另一个丰富的世界,让我看到了年轻人成长的轨迹。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滋养,我也更理解‘教学相长的意义。”
Q:您的学生中,有没有哪个年轻人的故事特别适合分享给中学生?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里写到的李沐光挺适合的。他家里特别穷,自己高考完以后就到深圳打工,赚了几千块钱。结果入学不久,就被骗了。这种情况下,有些内向的孩子会选择一个人憋着,不告诉任何人,但李沐光立即告诉了辅导员,老师就帮他想办法,安排他勤工俭学。我觉得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你一定要打开自己,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你跟同学、老师多说一下自己碰到的困难,总是可以获得回应的。很多事情,你没有那个力量就扛不过去。但是当有别人,尤其是成年人,来帮助你一起扛的话,就会好很多。
Q:中学生在青春期会面临自我意识的觉醒,您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问自己?
黄灯:我觉得中学生要树立志向,要问自己:我到底能够给这个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我觉得对一个孩子来说,内心理想的牵引、光芒是特别重要的,一定要明白,你来到这个世界是肩负使命的,而不是纯粹找一份工作、有饭吃就够了。
(采写:许淑瑶 整理:姚冰欣)B45724C8-E2E9-435C-A8F0-0CCE0B29B7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