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
2022-06-30席瑞
席瑞
本期主持人
席 瑞
《奇葩说》辩手
在最近播出的《春日迟迟再出发》节目中,傅首尔聊到12岁的儿子居然在朋友圈屏蔽了自己,让一向自以为和儿子关系还不错的她感到震惊和不解。“如何看待朋友圈屏蔽父母”这个话题总能激起大家的热议。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吧!
你会和父母分享开心事/烦心事吗?你希望父母分享他们的事吗?
沐橙:我会分享大部分的开心事、少部分的伤心事。因为父母工作很辛苦,希望他们能吸收我这个小太阳传递的能量。
赵昱洁:父母很难站在我的角度理解问题,我觉得天大的挫折,他们觉得不过毛毛雨;我喜出望外时,他们只会淡淡地说“不要骄傲”。我不太希望父母分享自己的事,因为我们的经历、立场不同,无法彼此理解,我也没法给予他们有力的支持。
戴震霄:不太分享。从小我的负面情绪多来自和父母在教育观念上的不一致,没机会也没可能向他们宣泄;而当我分享开心事时,他们总把话题扯回学习。但我并不对他们心存恶意,我明白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希望他们和我分享自己的情绪。我体会过无处宣泄的无助,愿尽我所能帮他们。
袁嘉琳:想到我和父母之间相伴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就觉得隐瞒自己的生活会伤了他们的心。所以我会和父母分享身边的事。他们会和我分享开心的事,其实我也想听听他们的烦恼。
诸子睿:上初中后,我就不会主动把心事告诉父母了。有时拗不过他们,我就说些无关痛痒的事。因为如果我说认真的事,他们会一直问下去,会被他们越说越烦……但他们对我的QQ动态一点也不感兴趣,说想给予我充分的隐私。他们知道,真的发生了大事,我一定会毫无保留。
知道你的开心事/烦心事后,
父母的反应是什么?
Meet:烦心事予以理解,开心事共同欢喜,有时还会和我一起吐槽生活中的事。
张雅婧:开心事,他们会替我感到开心;伤心事,他们会有点惊讶——我竟然会那么伤心。
曲雅清:每次听我说有趣的事,妈妈都笑得很开心,而且当我模仿时,她会觉得我很有表演天赋。有时,她不懂我们的语言,我就给她解释;有时,她好像知道我更想说什么,也能提些意见,不过我更喜欢她听听就好;焦虑烦心的事通常是学业,她会让我不要多想,先好好睡觉,总有办法解决,我会觉得她看起来挺有办法的。
戴震霄:面临大考,父母比我还要紧张,他们时刻担心我,又怕过分的关心变成我发怒的导火索,他们过得很纠结。拿到十佳歌手,篮球队取得好成绩,这些对我来说的开心事在他们眼中相当于“罪过”,他们只会一次次地告诉我要把精力放到学习上。而他们一旦知道了我的烦心事,就会愧疚和自责,进而变得焦虑,乃至隐忍的暴躁。
袁嘉琳:对我的开心事,爸妈总是耐心地听我说完,即便不好笑,他们仍然会努力地寻找和我的共鸣。我很少讲烦心事,因为他们多半会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告诉我应当怎么做。很多时候我只想找人倾听。
你的朋友圈屏蔽父母吗?如果屏蔽,你觉得他们会伤心吗?
曹泽宇:如果是家人聚餐、生活剪影之类的内容,我不会屏蔽;如果是游戏分享、同学聚会或私密性较强的信息,我会屏蔽。一次听歌时,我突然伤感了,就在朋友圈发了一些负面情绪。很快,我妈就在微信上问我怎么回事,还说要到我的卧室来谈心,当时我又感动又无语。从此,我发一些“特别”的朋友圈时,一定会屏蔽父母。面对善意的屏蔽,我想父母不会伤心,反倒会尊重我们情感表达的自由和必须要有的私密性。
胡美睿:我有一次和小侄女玩耍时,将两片海苔放在了她的眉毛上“化妆”,我俩开心极了,还发了朋友圈,没想到我爸立马打电话过来,对我劈头盖脸一顿训。我想可能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不同吧。此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执,我就屏蔽他了。
小瑜转甜:我从来不屏蔽。有时候我会发情绪化小文案或者自拍,更多时候是分享生活趣事。我一直把他们当朋友,这可能是遗传我爸的,他也经常分享美食、旅游、趣事。
陈铭杰:不会屏蔽。父母是最有权利了解我人生的人。而且,有时难以开口,反而可以通过朋友圈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父母吐露心声。
浮光跃金:我觉得屏蔽父母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随着我们的长大,和父母多少会有代沟,屏蔽能够让他们活在舒适区里,不用因为听不懂我们的语言而感到失落。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是有交集的独立个体。
戴震霄:回想年幼时,你的父母从来都不是有问必答的,就算工作很劳累,回家时他们总是活力满满。他们是不爱你,不想让你知道更多事情吗?其实父母已经用自己的行为替我们做出了选择——屏蔽。有人会说,他们只是想了解我们的生活,这都不行吗?和父母间的隔阂从来不是打开朋友圈浏览权限就能解决的。朋友圈展现的只是我们想让外界看到的一面。相比于让父母对着你发的伤感文案疯狂猜测,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们你好或不好呢?
这一次,我们聊的是亲子关系。第一问,我把消息简单分成了好坏两种类型,看看同学们对于不同消息的看法。第二问,问的是父母对待这些消息的反应。第三问,问的是不同亲子关系的互动模式,一个小小的朋友圈是否屏蔽的问题可以作为考察亲情的切口,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选择。
有朋友型父母的同学回答这三道题会非常顺,因为他们的互动模式是无话不谈,而朋友型父母的特点就是善于倾听。倾听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倾听者首先必须投入、专注,不能敷衍;其次杜绝评判,杜绝建议;最后是不能表现得比当事人还要焦虑,不然分享者会有负担。很多同学之所以分享,不是在向父母寻求帮助,而是在交流情绪。但很可惜,很多父母关心则乱,打断了情绪的交流,把孩子的分享变成了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我们在分享时,感到的不是輕松,反而是麻烦,于是渐渐地就不愿意跟父母分享了。
这个问题在坏消息方面更加明显。因为好消息,大家只分享喜悦,它没有问题,只剩下情绪,所以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坏消息很容易让父母看不见情绪,只看见问题,从而忘记了倾听。不仅是孩子,父母也报喜不报忧。这种互动模式的优点在于免除了很多麻烦、误解、压力、解释成本,但它最大的问题是回避了关系的深度。喜悦是很难促进相互理解的,只能被即时享用,问不出一个“为什么”。只有那些看似是问题的坏消息,才可能促进双方深入了解,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麻烦,甚至有冲突。而且,失去了坏消息,好消息就会显得“虚假”。你一定知道父母对你隐瞒过糟心事,只是我们彼此不说破,可惜,不说破,就是在错过。
能够分享情绪,且不让别人的情绪成为自己的负担,不把别人的情绪误解成问题,是一种能力。我想跟大家分享在《被讨厌的勇气》里阿德勒提到的“课题分离”,他认为我们之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分清“这是谁的课题”。每个人只需要也只能对自己的课题负责,插手别人的课题,就会造成彼此的不舒服。判断是谁的课题,有两个标准:其一是TA现在的状况是我导致的吗?其二是我有办法改变吗?若回答都是“是”,则为我的课题;若回答皆为“否”,就不是我的课题,我也不需要为此负责。
也许我们是不被倾听的孩子,但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懂得倾听的大人。3CE9BC42-4A6E-415B-996C-0BE41FB777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