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研究
2022-06-30郭勤谢玉科刘增明赵春清
郭勤 谢玉科 刘增明 赵春清
摘 要: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新要求和新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引领”、“支撑”和“导向”作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为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多学科协同育人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多学科协同育人中的作用,就要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和现实着力点。这对于新时代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多学科协同育人;引领作用;支撑作用;导向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7-0084-03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挥其在多学科协同育人中的作用,是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作用的界定
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这一指示为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多学科协同育人中的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汉代汉语词典》中,指,有“对着、向着,指点、指望、依靠”等意思。导,有“引导、疏导,开导”等意思。指导,是“指示教导,指点引导”的意思。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至少包括“引领”、“支撑”和“导向”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支撑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其他学科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三是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增强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坚持正确办学育人方向的重要保证。
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作用的理论依据
系统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的基本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多学科协同育人中的“引领”、“支撑”、“导向”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重点研究各种系统从无序变成有序时的共同规律[1]。人才培养是一个包括多学科的各个子系统共同运作的复杂工作,协同育人就是要协同各学科子系统间的关系,从而推动整个育人系统有序运行。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貫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与其他学科协同育人。
(二)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存在或自给自足的组织,任何一个组织要生存发展都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在此过程中,组织通过吸收外界环境提供的资源才得以生存和发展,而这种资源是组织发展必不可少但又是自身缺乏的,只能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依赖获取[2]。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各学科共同使用资源、相互依赖的组织体系,需要整合和利用各学科的优势资源,形成育人合力。马克思主义涉及经济、政治、历史等诸多领域,需要主动与其他学科交流,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其他学科也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三)教育价值观理论
教育价值观,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问题以及教育和自身利益与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所持有的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观点,以及对教育目的、功能、方针、活动等做出的评价[3]。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教育最直观的目标就是通过他人讲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让其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自由和个性,让其自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内涵,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4]。
高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观贯彻到“三全育人”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多学科协同育人研究
一是多学科协同育人内涵研究。多学科协同育人是指打破学科边界、大学院系边界、大学与社会边界,充分利用和动员校内外育人资源,以培育“全人”为目标实行的跨学科、跨边界育人模式,将不同学科和不同社会组织的知识组织成为有机、有序的知识体系,并将对社会感知、职业感知和人生感知的价值性认知与适应社会、促进人生协调发展的技能整合至同一体系,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5]。应该包括价值需求、学科知识借鉴和组织方式等三个层面的协同[6]。目前,学科多对象化和对象多学科化的发展趋势导致跨学科研究加强,很多重大的科学研究都是跨学科研究或者“跨界行动”。很多世界一流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都把跨学科作为一种大学理念,渗透到全部活动中。我国高校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打破学科设置壁垒,努力实现各学科全面协同、合力育人[7]。
二是多学科协同育人模式和机制研究。高文兵等认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社会科学因其具有价值性和科学性的双重属性,在立德树人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并着眼于高等教育施教对象特征。他们分析了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学校协同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存在的不足,梳理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繁荣发展与育人功能实现的关系[5]。唐玉琴等分析了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现状、特征和发展变化情况,并根据时代发展特征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要求,明确今后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基本方向,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8]。这些研究成果对创新多学科协同育人的模式和机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育人研究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研究。张雷声认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着从规模式提升转向合理布局、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从自我发展转向开放发展的转变,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布局设计,凸显地位特点,实现科学开放发展[9]。顾钰民认为,要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研究领域和重点内容做出新的拓展[9]。韩喜平则认为,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强化问题导向,要通过解决问题加强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的领导地位,通过解决问题巩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和支撑地位[9]。
二是多学科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艾四林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等方面,能够起到学科支撑、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撑的作用[10]。魏少华提出,要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突出学术化专题教研群、网络化学习机制、过程化教学评价“三维一体”模式,按照科学研究、课程教学相结合要求,着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决问题的能力[11]。徐雷提出,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育人要求,探索适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12]。
(三)现状述评
目前的研究反映出,教育界已经形成了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理念。学科的作用不仅包括使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专业技术知识,还包括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形成等。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多学科协同培养。当然,在育人方面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需要创新多学科协同育人的模式和机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与其他学科协同育人的研究还比较少。
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作用的对策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在坚持多学科协同育人过程中,要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和现实着力点。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是要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目前学生们普遍存在着重视自然科学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等现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一定偏见,导致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的产生。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纳入高校整体教学体系设计中,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阵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融入教学中;要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的“支撑”作用
高校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有力支撑。但是,现在很多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导致马克思主义在有些领域中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有的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因此,要让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其他研究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抽象研究与不同学科具体研究、基本理论研究与各种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促进各学科协同发展;要处理好学科主导和共同建设的关系,找到各学科可以交流共鸣的地方,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具体理论突破的重要影响。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有其专有的概念、判断和命题,但是学生们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间有限,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和理解。因此,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把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规范学生活动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在完成具体目标的同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要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曹雪琴.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2] 马迎贤.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视角的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05,(2).
[3] 张天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的教育价值观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6.
[4] 邵丽.马克思教育观及当代价值[J].基层建设,2019,(11).
[5] 高文兵,等.跨学科协同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 谢有顺.大学人文教育的忧思[J].文学教育,2014,(2).
[7] 罗家祥.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的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8] 唐玉琴,许中美.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9] 张雷声,顾钰民,韩喜平,佘双好,钟明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J].理论与改革,2019,(3).
[10] 艾四林.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11] 魏少华.立足培养高层次人才办好研究生思政课[N].中国教育报,2019-04-26.
[12] 徐雷.专业不减量育人提质量“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EB/OL].教育部网,2020-06-05.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