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格物穷理,在实践中悟理

2022-06-30何敏怡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5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何敏怡

【摘要】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出现很多教育理念,翻转课堂、跨越式学习、自主探究等,各种理念的交织导致部分老师忘记物理教学的初心。笔者主张物理教学不忘初心,回归物理教育本源,坚持在本源上“格物”,在实践中凸显知识的建构过程,着力科学思维和创新创造精神培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知行合一 ;实践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在想方设法地去呈现一堂精妙绝伦的课堂,但多数学生却反映,物理课好像很简单,又好像很难。常常上课好像听懂了、看会了,但一到做作业就不会了,一到考试就不及格了。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学生没有掌握。因为不管老师讲课讲得多好、板书多漂亮、归纳多完整,这些都是老师的,不是学生自己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起来。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上设计一系列的实践体验,花多点时间给学生亲身去体验感悟。只有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对物理规律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一、坚持从本源上“格物”

很多老师设计《功》这节课的时候,都认为“功?很简单啊!就一道公式。”而且“理论”说的,学生要自主探究,教师一节课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是前面十分钟老师介绍功的概念和公式,后面三十分钟学生做练习。这导致学生根本就什么都没有掌握知识点。

物理悟理,格物致理。物理教育应坚持“以物为本”,教会学生“求真求实”的本领,教师应避免直接给出定义,应让学生基于“物”经历一番分析。功和能作为物理学里一个区别于力学的系统,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让学生明白、感受为什么要引进功这个概念?功到底是什么?而不是单刀直入地说这就是“功”。

功是一个过程量,物理符号是W,来源于英文work的首写字母,从符号里就表征出它是一个动作,是一个行为。这个“行为”,教师需要让学生去亲身实践一下,去经历一番,唯有亲身尝试过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功”这一课,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引进功这一概念。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下麻省理工大学Walter Lewin教授的课。他在讲到功和能时,他将书包从地上拿起放下拿起再放下,“我很累,但我没做功!”同样的,教师上课之前,就可以让学生把书包拿在手上,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感受到很累,这就说明了学生用力了。而什么是功呢?教师可以再设计一个情景,要求学生将书包从1楼拿到5楼,问道“累吗?”当然累,但这次的累是有成效的——书包拿到了5楼,而刚刚的累是没有成效的——书包一直没动。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出一个新的物理量“功”。刚才书包一直拿在手里没动,很累,说明有力作用在书包上面,但没有成效,即这个力没有做功;第二次,书包从1楼拿到了5楼,也很累,说明还是有力作用在书包上面,也有成效,即这个力有做功。

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亲自感受到“出力”和“成果”之间的联系,从而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功”这个物理量到底是什么。

二、掌握在实践中“悟理”

“悟”意味着要给学生时间,要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体验。这个经历和体验就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个劳动实践去给学生领悟。

“功”的公式非常的简单,就由3个字母组成功W、力F、距离s,那为什么学生最后落实到解题时却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归根到底,还是没有理解“功”这个概念,教师讲课流于表面,没有去引导学生深挖功的内涵。

还是刚刚的那个情景,将书包从地面拿起,老师可以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串给学生,让 学生一边实践一个感悟。“书包的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哪个力将书包提起来?”“哪个力在这里起着阻碍的作用?”此时,学生很容易得出,书包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拉力,在书包上升的过程中,是拉力让书包上升的,重力在这里起着阻碍作用。当学生弄明白给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后,老师最后回到功的本质“让书包达到上升效果的,是哪个力在做功?”此时,学生很清晰就得出是拉力在做功。教师再让学生举着书包向前水平走动,一边走一边让学生思考“在水平方面走动的过程中,举着书包的力有没有成效?这个力能帮助书包前行吗?”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书包从桌面上轻轻地放下地面,同时思考在这个放下的过程中,是哪个力让书包下来的?是哪个力做了功?这样让学生去实践感悟一个一个情景,慢慢地整个功的体系学生也就自行地构建起来了。等学生都厘清了功里面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再让学生去练习巩固,学生就不容易出错,不容易混淆各个物理量。

三、主张在探究中“穷理”

在“功”的一章后面紧接着是机械效率一章,机械效率是历届中考的常驻题型,但也是学生得分率很低的一道题。是学生不记得公式吗?肯定不是。机械效率的公式也很简单,就是有用功除以总功。学生之所以丢分,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只是说“这机械有用的那部分功就是有用功,真正做的功是总功,明白了没,好,现在开始做题。”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什么叫“有用的”,什么叫“真正做的”?

其实,在这里教师不妨引进工程项目的思想,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劳动任务“地面上有很多纸屑,你们想办法把它们打扫干净。”可能很多学生一看题目觉得很简单,用扫把扫起来就好了。此时,教师不妨进行追问“为什么不直接用手捡起来?”“老师,这还用说的嘛,用手捡累啊!”这里真的只是累这么简单吗?用扫把就不累吗?累和不累是主观感受,涉及到用力的问题,省力了就没这么累。但学生如果去尝试捡纸屑的话,会明显感觉到用手捡是没这么耗费力气的,如果我们把扫把弄得重一点,效果会更明显。那明明是用手捡省力点,为什么多数人还是选择用扫把?学生在这里就会进行探究和思考。对哦,明明用手捡省力,我们为什么一直都是用扫把扫啊?——学生经过思考与探究,很自认而然地就引出了“功率”这个概念。虽然用手捡省力,但一片一片的捡很耗费时间,功率很低,用扫把扫虽然费力,但功率高,一下就扫干净了。等学生明确了“功率”这个概念后,我们用同样的情景,让学生自行探究分析出何为有用功,何为总功。

还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刚刚不管是用扫把还是用手,我们的最终目标任务是什么?”——把纸屑清理干净。也就是说,清理干净是劳动目标,用手和用其他工具是劳动手段,劳动目标是唯一的,但手段是不唯一的,而所谓有用功就是不利用任何工具来实现劳动目标时所做的功,在刚刚的劳动情景里就是用手把纸屑一片片捡起来时手所做的功。总功就是利用工具或机械后实际做的功,在刚才的劳动情景里就是用了扫把后,人对扫把所做的功。等学生明确有用功和总功后,教师再进一步追问,利用扫把后,是有用功比较多,还是总功比较多?多在哪里?当然,这里我们可以用更为通俗的问法,用扫把扫地,我们还对谁做了功,即劳动过程中除了纸屑动了起来,还有谁动了?学生很快就反应到时扫把动了。然而,人对扫把做的功对劳动目的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我们称这种过为额外功。层层追问下来,学生亲自经历了劳动体验,就非常清晰地分清楚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的区别,之后再进行练习,准确率就提高了。

可以说,高效课堂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師在备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规划和组织上,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究,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让学生亲自体验,继而形成个性化理解和个性化表达。在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强化素养,提升能力,这不是任何人包办代替所能完成的。

参考文献:

[1]林明华.慢悟理——回归高中物理教学常态[J].物理教学探讨,2016年第7期1-3.

[2]林明华.重视过程性教学的意义与方法[J].物理教学探讨,2006,24(8):1-3.

[3]林明华.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慢”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0(3):2-4.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