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2022-06-30吴海边
吴海边
高中历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组成,其学科特点赋予其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高中新课改历史课程中加强史料教学既是有效且重要的教学方式,也对落实并推进学生历史学习中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即史料更容易唤起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在还原的历史情境中分析历史、深化历史认知;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延伸;有利于培养情感认同,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史料导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角度探究史料教学策略,以供教学参考。
梁启超先生说:“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石,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素材。近年来,一线历史教师不断重视并加大史料教学的落实,并将其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并在历史课程史料教学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维度。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史料的价值,并围绕史料加强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史料教学是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学生推理、论证历史的重要方式。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加强史料教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兼具故事性、历史解密性和客观性的史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建立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導下,学生于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全面发挥与发展逐渐受到重视。高中历史教师导入史料的教学不仅只是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历史史料的搜集能力、甄别能力,结合历史知识下的分析能力以及由此建立的客观辩证的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为此,高中历史史料的教学要做到历史教材、史料和核心素养的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教师要立足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转变、创新教学观念,学生在史料的引导下,可以发现历史不仅仅是静止的知识点,而是真实动态的发生演进过程,它包含了人类社会思想、情感、文化等的各个方面,这可以让历史更具吸引力,学生历史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并兴趣十足。
其次,基于历史课本导入的史料不仅能更好地丰富和补充历史、还原历史,还有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分析和认知深化。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媒介,是史学研究的基石。我们与历史之间隔绝着时间的高墙,虽然我们总是对历史充满好奇,想要知道历史上出现过怎样的人物,发生过怎样的事件,形成过怎样的文明,完全还原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依然能从前人留下的一鳞半爪的痕迹中窥探历史,这些痕迹就是史料。因此,对历史的学习与探索、分析与思考离不开史料。在高中阶段,建立在史料架构基础上的历史分析,有助于学生历史的思维和唯物观形成,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历史客观推论,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搜集、鉴别与解读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并学会以史为鉴。
最后,结合史料开展的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民族和文化等的情感认同,建立和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承担着以史料为基础切入历史、还原历史、分析历史开展德育培养的教育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唯物观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服务的理想抱负。借助结合史料的历史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让学生认清当前中国的发展与历史的关联以及存在的客观必然趋势;让学生从民族崛起的时代任务中形成自信自豪的群体认同;提高学生在新时代中定位新青年的使命;利用历史渗透人文教育,利用历史塑造学生的人格品位,发展学生的爱国、家国情怀。面对历史学科在新时代的教育使命,教师借助结合教材的史料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客观详尽了解和感知历史真相和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理解和掌握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因果关系,把握历史发展演变的脉络,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本质。
二、高中历史教学在具体引入史料内容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选择引入的史料与教材内容关联性不足
史料教学体现着一个高中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因此,史料的如何选择就尤为关键,影响着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中,由于高中历史可选择利用的史料较多,而教师往往选择的史料不仅在内容上相对晦涩难懂,选取上缺乏教学前的提前设计和深思熟虑的甄选,导致所选与教材关联性不足,难以成为历史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无法对教学知识进行有效拓展,这就导致高中历史教学前期所设计的问题与史料内容难有效的整合与对应,影响史料教学的方向以及整体质量。
(二)史料的引入与高中学生的知识积累、经验和认知不相符
高中历史教师在史料选择时,为了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拓展和延伸,更好地诠释新课改教材的教学要求,更好地达到主观上提高教学效度的目的,会忽视或错估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而选择超出难度的史料,这削弱了高中生历史学习的动力,导致对课堂教授的知识理解不深入,无法形成历史思维,无法在历史中得到核心素养相关的培养,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各朝代历史知识为例,教师为了保证史料的真实性、深入性,会选择一些文言文,这就是原本就相对枯燥的历史知识内容,在讲解时更加费时费力,学生也在理解上不够深入和深刻,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对史料背后历史知识的挖掘和拓展便无从谈起,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教师在运用史料开展历史教学的能力上欠佳
高中历史课程所设计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就对教师使用史料结合教材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教学实践中,高中历史教师普遍存在史料运用意识不强,运用史料教学的能力欠佳的问题,加之学校对历史教师史料运用方面欠缺培训,这就导致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够丰富、全面和深入,历史史料的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考点要求和分数论的现实问题限制,历史教师难免在教学上会脱离实践教学的本意,倾向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忽视历史实践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拓展能力等的培养与发展。教师相对落后的史料教学观念,不利于正确而全面地思考如何使历史学科指导核心素养,不利于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历史学科有效结合,不利于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一)引入史料,展现历史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缺少一个良好的开头,会难以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削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而史料就是开展历史教学的良好开端,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基于此,在高中历史课程上,教师可以采用追根溯源、直观呈现、趣味讲述、图文并茂等多种教学形式并举开展基于史料课程方面的教学,通过整合课本+黑板+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穿插并用的方式,为学生展现某一历史现象的史料,在声情并茂的感官刺激和有序生动讲解中并将学生带回到那段历史情境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不由自主地設想自己成为历史中的角色,使其主动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拓展历史、归纳历史,并运用课本中的理论内容结合史料建立历史思维观,从而不仅能形成分析历史教学内容的能力,还能由此逐步内化成思考和分析现实的能力。
例如,高中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教学,由于学生从小就通过身边的故事、书籍、影视作品、文物古迹等途径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碎片知识了解、积累和观点认知,因此,教师就可以导入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类书籍、小说、影视作品、故事等史料内容作为开展相关历史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内容讲述、历史推演等形式唤起学生在认知、经验、情感等方面的共鸣,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浓厚兴趣,进而对课堂教学问题和重点知识展开思考与辩论,从而在史料中寻找出问题的答案,总结归纳课堂学习知识重点,并延伸出对当今世界、国家和社会发展至此的多种历史原因,进而发现并掌握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更好地用历史思维解答现代问题。这对学生以后形成正确理解、热爱自己的国家,理解民族历史发展中的自强精神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也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思想要求。
(二)分析史料,深入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已发生的事实。要想探究历史的本质,发现历史的规律,掌握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就需要选择典型的、有客观说服力的、有公信力价值且又能符合学生学习经验积累的史料作为支撑。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启发学生自主研读史料,结合史料分析每一个历史课本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其所发生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等,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从而更加清晰、具有层次性地对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发展形成系统认识。
例如,高中历史课本中有相关三国魏晋南北朝、宋唐元明清等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课程内容,每一个历史时期文化的兴起、特点、发展、演变再到最后的消失等过程,这些都有其所在具体朝代的思想、信仰、经济、内外文化冲击等多方面因素导致,都有其各种原因,都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对史料方面的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课前先指出几种学生生活熟悉的物品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引入点,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寻找相关史料,深入发掘史料内容进行下节课内容的准备。之后在课堂中教师将自己搜集的史料内容与学生的加以选取,再整合并用。通过带领和引导学生对这些史料的深入研读,使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内容的产生、发展等形成更为客观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因何会出现在不同的朝代?四大发明对当时的中国以及欧洲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学习与讨论、研读与思考,高中学生更加对中国民族文化有全面甚至扩展和补充性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其思想精髓的认同以及发扬与传承,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理想。
(三)总结反思,理解历史
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历史能为个人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借鉴与反思。基于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且充分地利用发掘的史料,为学生全面展现历史,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后,全面总结历史,深入反思历史,以端正并完善历史学习的态度和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同一时期和不同时期的史料作为案例,通过对比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总结两者在文化、经济、人文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特性,关联与不同等进行总结,分析,反思其中每个历史事件偶然与必然、因果关联、作用等,并将该历史思维、观点和规律引入现代史以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现状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总结、推理出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机遇与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帮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建立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认识到学习历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内涵要求。此外,历史上有许多正反面的人物,教师通过引用教材中以及课外读物中有代表行的历史人物,借助史料,给学生进行正反面的故事讲述,再积极鼓励学生对这些人物进行观点探讨、交流与反思,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认识到个人道德修养、文化基础、精神追求对自身发展乃至社会、国家所具有的或大或小的关联与影响,从而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从而为以后适应社会、理解社会,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人,奠定基本的文化基础。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符合新课改教学思想的要求和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基于此,教师应更多搜集史料,不断拓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导入新课,加强课程研究,进一步深化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对史料进行搜集、甄别、解读、运用,让学生在史料的引导下,深化历史认知,并运用于实践分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