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工程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2-06-30李娟娟

天津教育·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竹子支架劳动

李娟娟

工程劳动在人类生活中随处可见。对成人来说,工程是以最短的时间、人力及物力做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更多关注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幼儿来说,工程劳动是为了满足幼儿需求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的聚焦真实问题,注重动手实践,调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工程设计为核心,以发明创造为主线,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工程项目。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的工程劳动最终都会生产出一个对生活、对他人有用的产品。幼儿的学习是不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主题探究活动能有效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在探究过程中深度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幼儿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工程劳动教育更能凸显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更好引发幼儿探究,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如何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更好实施工程劳动教育,结合研究,笔者梳理了以下几点思路。

一、工程启动:追随幼儿的问题需要

开展工程劳动项目,首先是问题的聚焦,教师将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可探究的工程性问题。工程性问题必须是真实性、探究性、兴趣性、开放性;工程劳动内容由来可以是在主题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劳动意愿及日常需求;也可以以《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托,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挖掘工程劳动的教育价值,思考工程劳动内容的适宜性。在工程劳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是解决真实问题的劳动、充满儿童味的劳动、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培养未来人才的劳动。在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研究了开展工程劳动的具体内容。例如,在大班主题“有趣的植物”的开展过程中,因木耳菜种子播种过多,导致发芽后的木耳菜过于密集,急需移植,幼儿决定建一栋植物大楼给植物做新家,由此而衍生出了“植物大楼”的工程劳动;之后又因爬藤植物长的过快,动手给爬藤植物做个爬藤架迫在眉睫,由此 “植物爬藤架”的工程劳动也诞生了。这些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工程性问题都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兴趣性和开放性。工程劳动项目开始前问题的产生,有可能由幼儿、教师或双方共同提出在主题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需要教师追随幼儿的问题线索,共同商量、讨论研究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制定方案、设计资源等进行相关的经验资源准备,在此过程中不断对原有研究内容进行调整,沿着幼儿对问题的持续探究,开启工程劳动的旅程。

二、工程实施:支持幼儿的探究需要

(一)建构初步经验,探索设计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坚持让幼儿先探索材料和工具,建构初步的感性经验,其中设计工程项目的图纸是重点内容之一,幼儿可以通过绘图及其他的表征形式,直观地呈现方案设计。这也是教师在工程项目推进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之一,到底是绘画作品还是图纸?怎样的设计图纸是有用的?例如,在“植物爬藤架”工程劳动开展时,幼儿根据爬藤植物的多少,绘制了爬藤架的设计图,通过设计图计算出了需要用到的爬藤支架数量以及拱形门数量。当决定要做跟教师一样高的爬藤架,通过测量教师的高度并在设计图纸上记录这个数据,也为幼儿购买多长和多少数量的竹子提供了帮助,设计图纸在爬藤架建造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确定开展工程劳动“自行车赛道”后,幼儿通过投票,“自行车赛道”的最终设计图诞生了,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图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幼儿将整体分为局部,又将局部嵌入整体,建立大班幼儿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最终对设计图进行细致拆分,分为3部分:1号起伏车道、2号隧道车道、3号水上小桥车道。在这过程中幼儿尝试根据设计图进行不同视角的还原搭建,最终达到合理、美观的场景搭建目标,“自行车赛道”在建造过程中就是通过对设计图的拆分落实到建造现场。

(二)提供学习支架,实地建造

在实地的建造阶段,教师提供真实的场景和材料,解决真实的问题,允许幼儿尝试错误,并提供适时的学习支架。幼儿在实地建造的过程中系统思考、分析问题,不断调整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发展工程思维,所以工程思维是在工程的设计、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是一种筹划性的思维,其核心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例如,在“植物爬藤架”支架固定上,幼儿想直接把竹子插在废旧的桶里,让竹子站立。幼儿想出了在桶里装水、装土、装沙、装石头以及用水泥把竹子固定在桶里,通过尝试,发现桶里装水无法固定失败了,装沙、石头和土都可以固定,沙、石头和土装越多,就固定得越紧,而用水泥固定,因为缺少和水泥的经验也失败了,教师让幼儿尝试失败后为幼儿提供学习支架,上网搜索和水泥的方法,最终用水泥也成功固定好爬藤架的支架,发展了幼儿的工程思维。不管是建造、和水泥等教师都让幼儿动手劳动,当然在进行工程劳动教育时,要排除危害幼儿身心的隐患,加强保护措施,保证幼儿安全。同时,工程劳动教育也应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内容、方法和组织方式都应符合幼儿在现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幼儿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

学习支架还包括师幼聚焦工程劳动经验的集体活动,以及师幼聚焦工程劳动经验共同设计生成与工程劳动相关的区域活动。例如,在“植物爬藤架”工程中,因为购买不到刚好长度的竹子,所以通过测量需要锯掉超出部分的竹子,由此木工区就产生了;在“自行车赛道”工程中需建造水上车道,由此“桥世界”的区域就产生了,幼儿在“桥世界”中进行桥的承重实验,并将实验中的经验进行迁移。这些区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工程劳动只有部分幼儿参与的局限,让更多幼儿能参与进来,共同体验工程劳动。

(三)支持幼儿挑战,测试调整

在工程建造过程中或建造完成后都会涉及测试调整,以便让工程产品更具创造性和使用性。例如,幼儿在 “玩具遮雨棚”的木工工程建造完成后,对遮雨棚进行了测试,观察到遮雨棚的结构不太稳定, 经过测量、比较,发现是因为四边的柱子支架高度不同,需要调整。这时候幼儿将短的那一块木板使用胶枪补齐,然后在柱子与横杆用四块木板钉出三角形的造型,提升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就保证了遮雨棚结构的稳定性。再如,幼儿在 “植物爬藤架”工程建造完成后,幼儿对爬藤架进行了测试,观察到爬藤架上用竹片做的拱门有些倒塌下来。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原来是竹片太薄,拱形立的高一些的竹片都倒塌了,而拱形低一些的竹片都还稳稳立着。幼儿通过讨论决定给倒塌的竹片做支架,其中就涉及支架要做多长?支架要固定在哪里?该如何固定支架才受力?这就迭代推进又回到了探索设计与实地建造环节。最终因为有了支架的支撑,问题得到解决,倒塌的竹片又重新站立起来。因此,项目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活动的进展、问题的出现,在教师和幼儿的讨论中不断调整与完善的。由此可见,在工程建造过程中或建造完成后进行测试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调整后的“玩具遮雨棚”“植物爬藤架”都更具创造性和实用性,所以工程劳动是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过程,目标是解决问题、制作产品、满足需求,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工匠精神”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整合领域经验,促进发展

工程劳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各个领域本身的知识,及其与其他领域学习内容的关联性。在工程勞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幼儿不断与教师互动,在互动中教师不断根据幼儿的反应,整合领域经验,对主题做出调整、修订,同时关注幼儿的多样化表现,关注幼儿将自己的经验与收获同他人进行分享、交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成长。例如,在“植物爬藤架”支架材料的选择上,幼儿想用竹子做爬藤架,于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需要购买竹子。在挑选竹子的过程中,幼儿见到了许多不同长度和直径的竹子,知道购买竹子要明确尺寸,获得测量经验。“植物爬藤架”最初的规划是设计图纸—选择材料—固定支架—制作竹子顶棚。但活动进展后,活动的脉络发生了改变,幼儿想用美工区的绳子编织顶棚,由此艺术领域也自然融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幼儿学到科学、艺术、语言、社会等不同领域的经验,同时获得与真实世界的联系。

(五)依据课程需要,挖掘资源

工程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大量的课程资源源于生活,来自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由教师、幼儿及家长共同发现、选择和建构的,共同构成了课程的可用资源。教师需要建立梳理资源的意识,争取成为一名能规划、挖掘、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

1.园内资源的利用。基于资源来源分析,幼儿园首先需要对园内资源进行盘点,园内资源是完成课程目标,实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最基础、有效的资源。教师应该挖掘园内具有发展意义的资源,引导幼儿发现、利用。比如,班级阳台种植的爬藤植物生长极为繁茂,教师可组织幼儿在观察中测量植物生长的长度,合作完成锯木头、竹子,探究如何利用竹子制作“植物攀爬架”,通过师幼合作、幼幼合作,一起建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2.园外资源的开拓。其次是对园外资源进行盘点,利用园外资源填补园内资源的空白部分。在盘点与梳理园外资源过程中,要制定一个范围,距离上最好无须代步工具。因此,教师要提高挖掘园区周边环境资源的能力,不断延伸教学资源的获取范围。比如,“植物爬藤架”工程小组的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幼儿园周边1公里左右的农林园艺资源,以亲子活动的方式,对农林基地进行考察,让幼儿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制作爬藤架的经验。

3.家长资源的整合。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辐射,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家长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并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实现家园始终保持一致的目标,首先,幼儿园可以借助公众号平台,对家长进行理念宣讲。其次,可吸纳更多家长加入课程审议,比如,“自行车赛道”,通过跟家长的反复交流,教师可以获得更多架构桥梁的经验,家长也了解了幼儿园的课程理念,从而达成共识。最后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方式跟家长分享课程相关故事,让家长感受幼儿在园的个性化成长。在这些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家长也开始融入课程,并积极参加课程的各项活动。

4.课程资源的整理。好的课程资源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开展持续的研究,作出谨慎的决策。同时对经历过反复检验、成熟的工程劳动资源作出归类与整理,最终以工程劳动资源库的方式呈现,为后面教学提供帮助。此外,二次利用工程劳动资源时,也并非拿来直接使用,需要教师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作出一些调整,进行二次设计,才能让工程劳动资源不断完善。

三、工程结束:倡导幼儿的多元表达

通过持续的工程劳动探究后,幼儿的内在经验也在不断重组、改造和拓展,获得新经验的成长。如何体现这种内在的成长,在工程完工时教师需要激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征和交流他们在工程劳动中获得的学习经验。

(一)故事分享展示

工程结束后,幼儿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分享工程开展的整个过程。如工程劳动“植物爬藤架”,有的借助视频,有的借助图片,有的借助自己的记录,有的借助自制的故事书讲述他们生动的课程故事。他们可以与同伴交流,也可以与其他班级的小伙伴分享,还可以通过线上家长开放日向爸爸妈妈汇报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幼儿欣赏自己和别人的成就,并相互学习。

(二)成果展示推广

在结束工程劳动项目后,成果在全园的展示推广对幼儿来说是最令人期待的,因为产品凝聚了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学习小组通过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解释小组的想法、观点和理论、在工程劳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可以大方、自信、骄傲地在小伙伴面前展示自己的工程作品,这些品质在未来也会伴随幼儿成长,支持幼儿发展。以主题探究活动为背景开展工程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教师积极探索凸显工程性质的操作样式,及工程劳动教育资源的利用。并尝试用工程思维将聚焦问题、探索设计、实地建造、测试调整、成果分享五个环节循环往复推进,直至问题解决。

总之,利用主题探究活动为载体开展工程劳动,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及劳动能力的提升。在实施中教师要追随幼儿的问题需要、支持幼儿的探究需要、倡导幼儿的多元表达,促进幼儿用工程思维发现并解决制作过程中问题能力的发展,优化幼儿园的主题探究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让幼儿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宋行军)

猜你喜欢

竹子支架劳动
基于ABAQUS的某轻卡车蓄电池支架轻量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大熊猫吃竹子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