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整体框架构想

2022-06-30徐文珍

天津教育·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设计

徐文珍

“双减”政策的落地让教师将视角聚焦在学生作业的优化设计上,着力于“形式”与“控制”两个方面。从“控制”着手,它主要关注学生的作业总量和做作业的时间。从“形式”着手,它更加注重作业的层级性与创新性。这样的作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要想让作业设计更为优化,实现学生的“快乐无负担”做作业,还需要对作业设计的整体框架进行构想,这也是属于顶层逻辑建设的范畴。本文以“双减”政策为指引,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整体框架进行了构想。

“双减”政策的落地其实是重塑全民教育价值观的过程,更是整个教育机制重建的过程,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科学教育规律的意识形态。为了更好地贯彻“双减”政策,实现学生的快乐无负担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构想作业设计的整体框架,要从整体出发,发展学生思维,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一、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整体框架

在“双减”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紧扣四个基本的要素,设计整体的作业框架。因此,文章将以朱永新教授设计的“大语文”课程构想为例,分析“2:8”作业设计的整体架构。

(一)关于课内知识20%部分的作业设计

如上,课内只占据了20%的比重,它依旧是以常规性的作业设计为例,聚焦基本的字、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行的作业设计。那么在这一块,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就应该力求精细化,要尽量避免一些重复性、累赘的作业,为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

例如,教师在设计写作作业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学生所属的学段,对应这一学段的写作要点。比如,写作内容为描写一处景物,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段落训练的基础,所以在习作课上,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精读一篇与写景相关的文章,加以概述,尝试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进行模仿。在学生模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用规定他们,让学生随意选择。在学生任选一个片段模仿完成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写景的内容几乎大同小异,只是不同的段落会描写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手法,而学生在分享中,就能联系自身的写作思路加以反思,让自己有更多的创作点,激活写作思维。这样一来,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他们在交流与融合中,能借助自己创作的一小段文本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逐渐完善自身的写作思路,最终便能让他们在课后快乐写作,减轻他们写作的负担。

(二)关于课外知识80%部分的作业设计

关于这课外作业的80%的比重设计,其实更加注重的是设计领域的拓宽与延伸。从上表可以得知,从低段到高段分别推进的素养为“亲近自然”—“亲近艺术”—“亲近科学”。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就应该凸显“纯真”与“和谐”。针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就应该凸显“高雅”“浪漫”“品味”。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就应该“趋于理性”“善于实践”“具有实证精神”。而这三个阶段都应该紧扣“阅读”与“写作”这两大核心,逐渐外化,实现读写一体化。

例如,针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海量阅读的基础,对此,教师就可以尝试让他们进行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等。比如,在学习完有关于鲁迅单元的知识内容后,教师便可以为他们引入一些课外读物,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文章都是学生在初中学段重点学习的内容,而他们阅读这些文章,就能立足课内对鲁迅先生文本学习的基础,从不同的层面解读他的文本,激活他们的阅读思维。而他们也能在多文本阅读中,进一步体会鲁迅笔下的世界,能尝试将视角聚焦“社会”层面,从社会现状剖析文本内容,领悟其基本的内涵与意蕴。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才能让他们的写作立意更为深刻,拥有更为良好的阅读品味。由此,使整个作业的设计更为科学。

二、基于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整体框架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基础作业——少而精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地减轻学生的作业总量和缩短作业时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做作业的负担。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同样不能忽视基础性作业的设计。基础性作业是立足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关键,需要学生以基础性的作业巩固当天所学的基本知识。因此,在基础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专注两个字:“少”,即把控作业的总量;“精”即对作业进行全盘的思考。而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基础,作业离不开音、字、词、语、段、篇等内容的延展。因此,教师应该怎样在基础作业设计中做到少而精?

1.基于难点,设计链条式巩固性作业

基础作业是以“音、字、词、语、段、篇”为依托的,主要集中学生的字音、字形、词语、语段等内容。针对这种基础性的作业,教师就要适当地变换作业难度,直击重点,以链条式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巩固。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課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一个豌豆里的五粒豆》时,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作业链条:

链条一:抄写生字。会写的、易写的生字只需写两遍,组一个词。难写的、易写错的生字需要写四遍,组一个词;

链条二:一字多变(以重难点生字“豌”为例)。借助课外书,如字典,查阅与“豌”相似的字,如“碗”“婉”“宛”“腕”“惋”等,理解这些字的含义,强化字形;

链条三:复现造句。结合课本找出重点词语(两个),并尝试自行造句,在具体的语境下进行朗读。

如上,整个作业的设计链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能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得以参与,最终便能达成“减负增效”的目的。

2.基于常规,作业设计“心”与“新”

对一些常规的作业,比如,对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教师就应该围绕固定的内容做设计,创设一些较为新颖的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专题的学习活动:

专题一:“我学古人写大字”。以课、周、月为单位,模仿古人练大字,在空余时间专门练习书写,甚至可以创设自己的“大字集”,教师定期进行评比;

专题二:“博古论今斥方遒”。在语言交际课上让学生将自己平时所积累的字词语段进行分享交流。可以是积累的古诗词,可以是文章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等,将自己的积累成果加以运用。

如上,这些作业并不是每天都需要学生做,考验的是学生的自觉性。而教师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检查作业的平台和机会,激励并引导学生,让他们的基础作业变得更加富有趣味化、进程化和系列化。

(二)单元作业——活而专

单元作业的设计是契合“双减”理念的,与“大语文观”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就要专注单元作业的设计,保证“活”而“专”。由此,本文将以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知识内容为例,分析单元作业的设计,具体如下:

1.依托教材确定目标

单元作业的设计其实是很难把控的,它需要教师把控精准,这样才能让作业达到“高效”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依托单元语文要素,秉行“教学评一致”的思想,确定教学目标。例如,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乡村生活”,里面的语篇语句十分优美,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与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教师就要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方向设计本单元的作业目标。具体如下:

2.基于教材搭建支架

在搭建支架的时候,教师应该紧扣课本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紧扣这一核心,为学生搭建做作业的框架,使他们能有意识地融入作业设计和习作支架中,让整个单元作业能在大框架内进行设计与优化。整个框架内容具体如下:

如上,教师结合单元要素,从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着手,为学生确定了不同的作业框架。这样每一课的作业便可以以这一框架为引,逐层渗透、逐层设计、逐层优化,让学生的课后作业更为高效,实现他们阅读与写作效能的双重提升。

3.遵循整体循序渐进

当然,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因为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素养的提升都是属于“递进”的关系。因此,教师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就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结合本单元的目标,开发二级支架,然后将这些二级支架融入每一课的作业设计中,最终便将指向单元总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首先,教师应该基于整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二级支架,具体如下:

其次,在确定了二级支架后,教师便可以根据每一课设计不同的写作作业内容,具体如下:

《乡下人家》主要写了三个季节,前面三个季节已经做了很好的铺垫,那么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描写冬天,这便是一个很好的练笔契机。因此,这一课的作业设计可以确定小练笔,目的是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天窗》所围绕的是“感受”,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时间点,并对应心情,引导学生能自行总结课文中孩子的感受。时间节点有“冬天”“下雨时”“想象”“睡觉前”“想象”等。而学生的作业则是结合文本,分别对应各个时间点,找到孩子们心情加以总结和描述。

《三月桃花水》主要是让学生以补充旁批的形式调动多种感官,让他们描述并表达优美的语言,最终为他们的单元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这三个课文最终指向了真正的“写作”,也便将整个作业的设计从“阅读”递进到了“写作”层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依旧可以以前置性学习中的融合支架为抓手,让学生抓住脑海中的乐园(什么样子)、心里的想法(最喜欢在那里干什么)、心情的变化(做事时的感受)等。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层层递进,让学生写清楚乐园的样子和自己在乐园中的活动,最终阐述自己的快乐,实现高质量、轻松、快乐的写作。

最后,整个单元的作业除了要聚焦课内之外,还应该聚焦课外。因此,在学生打牢课内阅读和课内写作的基础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外阅读作业。比如,可以让学生阅读《爱海的孩子》,这一文本既与本单元的主题相挂钩,是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桥梁,又因为它是由多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构建作者童年的回忆,这是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通过这种以“单元要素”为引,逐层渗透的作业设计,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大大提升了,整个作业的设计不仅契合单元教学目标、科学发展观,也更加契合“双减”的理念,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4.根据学情分层设计

单元作业的设计比起普通的作业设计更有难度,所以为了全面贯彻“双减”理念,教师就应该紧扣学生的学情分层设计单元作业。对此,教师可以借鉴布鲁姆的能力目标分类层级,为学生设计“筑基练习”和“拓展练习”等两个层级的作业。“筑基练习”主要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作业练习,分别为“识记”“理解”“应用”和“分析”,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和语言建构运用能力,它指向了学生的低阶思维。而“拓展练习”则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这一类作业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综合”与“评价”两个层面,它重在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就要按照这样一个模式,逐层设计作业,让学生能力得以拓展。

总之,“双减”的核心在于减负提质,因此,教师就应该依托单元整体设计作业。从四个大方面着手设计作业,能有效避免学生出现重复性、机械性地书写作业,切实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素养,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筑牢根基。

(三)融合作业——专而巧

融合性作业更加侧重跨学科元素的呈现,是一种开放式、融合式的作业设计。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就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联动其他学科的元素,为学生设计融合性作业,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维,让他们的作业完成过程更为丰富与高效。

1.与艺术类学科相融

教师在教学《西门豹治邺》时,这一单元所涉及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其实就是学生对文章故事情节的主要概括与掌握。对此,针对这一课文的作业设计,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复述故事、改写故事的模式,可以尝试引入美术元素,让学生针对本篇课文的主要情节,绘制故事插图,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美术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制作,将两个学科相融合,这能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作业实践中完成对文本主要故事情节的积累与概述。同样的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入“古诗配画”“古文配图”“绘画书诗”“课文导读”等作业内容,这些作业内容均与美术学科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借助美术学科的支撑,布置富有声色的语文综合性作业。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情感渲染的方式,开展一些“配音朗读会”“云端最美朗读者”的活动,将作业与音乐学科相串联,延展学生的情感,升华他们的思维意识。

2.与综合实践类学科相连

教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这种说明文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文章中所蕴涵的科学学科思维,设计一些观察类的、推演类的、实验类的、调查类的作业,让学生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探索。除此之外,关于一些游记类的作业,教师还可以设计“跟着课本去旅行”,让学生展开社会体验类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设计“手札”、绘制线路图、拍图配文等环节,以这种方式驱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作业更加多元、富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

当然,融合性作业的设计不能仅仅只是注重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与优化,还需要做到“教”与“学”上的统筹与协调。从课前教师的精心研究设计到课中的精准教学实施再到课后的靶向设计,要对应相关的评价体系建构。整个设计的过程要环环相扣,要兼顾全程的学业生态链,科学、合理、有效地做“减法”,做到“精细”与“专业”,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提质”,才能将“双减”真正落地。因此,在“双减”政策落地中,语文作业的设计不仅仅要让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实践反思,还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质,逐渐完善一些独具特色的作业设计想法与路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应该立足这一理念,对整体框架进行科学、合理的构想。对此,教师就要在对作业整体框架有了整体认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并加以落实。整个框架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课内教材系统的20%和课外大语文系统的80%。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落实基础性作业的设计、单元性作业的设计以及融合性作业的设计,纵观全局,逐层优化实施,最终才能在作业设计中将“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设计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BUBA台灯设计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有种设计叫而专
作业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