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单元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动的开展

2022-06-30刘洪玉

天津教育·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素养内容

刘洪玉

新课标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一定的修订与调整,而在课程目标方面,最为突出的变化就是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也可以视为学科教学价值的集中体现。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育人目标,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但在教学中容易使教学内容零散化,从而阻碍教师从更高的高度把握教材,这无疑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教育意义逐渐突显出来。简单来说,大单元教学是指以优化教材结构为着眼点,运用“整体原则”对教材进行编排,沟通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单元内的教学内容不再是一种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变成相关的“知识块”或者“知识链”。选择有共性或者关联性的内容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个大单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重组,能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知识建构,克服知识片面理解的局限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准确把握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一般应用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全过程中,以此保障教学实效。

一、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具有极为突出的教育意义。具体来讲,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拓展。在长期以来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习惯于按照教材编制的课时进行教学,这也造成教学内容比较零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不会站在整体的角度把握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格局”未能打开。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知识面较为狭窄,知识的难度也比较小。而大单元教学则更加重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强调将知识融入真实的情境或者任务,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的建构。利用这种方式,能从横向上使知识的广度拓宽,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也可以从纵向上使知识的深度得到延伸,从而使知识的难度适当增加。在地理学科中,主要涉及自然、人文以及区域等地理要素,若不能完整理解相关知识,只是将重点集中在小部分的知识内容上,则会降低知识的完整性,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第二,有利于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加重视地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部分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更加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毋庸置疑,这容易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大单元教学的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目标,并促使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形成。同时,大单元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需求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学习社会生活中所需的本领。由此可见,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合理开展有利于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而逐步实现优质教学。

第三,有利于逐步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生共创。大单元教学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也就是说,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体,更是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且尤其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相对于“灌输式”的教学,大单元教学可以视为一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变成了知识的发现者,所以学生需要针对基于单元内容的问题进行主动的思考,并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建构。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学习方式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的反思。

二、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现状及组织原则

尽管大单元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极为突出的优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依然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大单元教学缺乏了解。尽管教师对大单元教学模式的重要性逐渐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但由于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与该教学模式有关的理论比较少,导致当前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开展仍然受限。第二,教师过于重视地理学科知识的讲授。“知识本位”对教师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高考的压力依然存在,所以导致教师仍然过多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讲授,而对其他地理素养的培养则是有所忽视的。第三,大单元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比较少。由于教学时间较少、外界条件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实施仍处于观望状态,还没有跨出付诸实践的重要一步。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效果产生了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教师应该明白,大单元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科学的原则,从而逐步促进教学过程优化。具体来讲,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整体性。一方面,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性的设计。另一方面,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时,要对课标内容、教材、教辅资料以及学情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以及整合。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是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重要思想,充分关注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完成学习活动后相应思维的发展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在大单元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況,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并引导学生多多进行思考与回答。同时,要适度给予赞扬,使其学习热情能维持。

第三,循序渐进。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

第四,教、学、评相结合。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要结合相关的资料、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预设。同时,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教学实效,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研读课标要求

“课标”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以及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标对课程的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作出了相关的规定。所以在开展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对课标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整合,以此构建“大单元”教学内容。在“乡村与城镇”教学中,结合自身的理解对课标要求进行加工后,笔者将本单元的内容要求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根據实例对城乡内部的空间结构进行解释,并思考对城乡空间合理利用的价值;思考地域文化会怎样体现在城乡景观中;学习在不同的地区,城镇化的过程有怎样的特点,并思考城镇化会带来哪些影响。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看,本单元的合理开展能使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人地协调观等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此外,在引领学生学习城镇化过程以及特点时,可以引入一些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关的案例。从课标要求角度来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深化学生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整合单元内容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并形成不同主题的“大单元”。教师应该明白,大单元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时教学,也不是对课时内容的简单汇总,而是需要根据课标要求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并且融入一些有联系的知识内容。之后,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设置新的课时内容,从而构建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大单元”内容。比如,教学“乡村与城镇”时,笔者首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简单来说,通过第一册以及本册中“人口”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自然以及人文地理基础,可以利用相关材料一般性的地理规律进行阐述,利用一定的地理思维对一些相关的问题加以解决。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课标的基本要求,笔者将“大单元”中的内容设计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内部结构以及适当使用城乡空间的重要性;城乡景观中蕴涵的区域文化;城镇化的概念和过程以及不同区域城镇化进程中的特征;城镇化的利与弊以及城市管理当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以及实现的路径。通过这一过程,在综合各项要素的基础上逐步架构整体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大单元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指完成整个“大单元”教学内容后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需要形成的能力,并对可能的结果进行预估。从本质来讲,新课改下实施大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在核心素养发展视域下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并从中提炼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学“乡村与城镇”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城乡内部的空间结构存在怎样的差异,并思考为什么要对城乡内部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利用。这一内容中蕴涵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是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第二,了解区域文化的内涵,明确不同地区城乡景观的差异,并对其原因进行适当的分析。这一内容中蕴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能力。第三,对城镇化的概念进行阐述,并结合城镇化的进程图以及遥感影像等相关资料,适当分析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以及突出特征。这一内容中蕴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第四,分析城镇化的过程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中。这一内容中蕴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以及综合思维。总之,在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注重自主探究

正如前文所述,“以学生为主体”是大单元教学中所需遵循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应尽量避免教师的直接讲授,而是需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为此,教师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增强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启发性,以此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这一过程,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地理素养。比如,教学“乡村与城镇”时,笔者采用了小组探究的教学方法。比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内部的空间结构存在怎样的差异,并思考为什么要对城乡内部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利用,笔者首先给学生提供了杭州西湖区、浙江诸葛村、北京市等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并提供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微课资源。之后,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这些资料进行了探究。同时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些探究任务:1.在城市和乡村中,土地利用的类型分别有哪些?2.在城市和乡村中,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面积最大?3.住宅、商业、工业等不同区域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利用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的读图、分析、信息提取、归纳总结等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五)完善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单元教学中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途径。同时,有效的评价也是后续调整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评价模式,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提质增效。在大单元教学中,评价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学生的思维结构进行评价。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之后的思维水平。而学生思维水平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可以考虑多种要素,并建立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第二,制定恰当的过程性评价量表。在制定过程性评价量表时,教师要考虑多种信息,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方面,教师都应该加以重视,以促进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第三,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并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相互评价等多种方式发表意见。利用这种方式,能对学生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

综上,大单元教学是当前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探索该教学模式和地理课程之间的联系,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同时,还需要及时梳理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此保障教学实效。

(邱瑞玲)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素养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