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监督与高校公共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2022-06-30朱东玲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审计监督高校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高校公共管理模式也面临着质量绩效需要优化的巨大挑战。一些高校目前尚未形成与办学规模相匹配的公共管理策略,管理效率比较低,可能会同时触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无法及时解决,会阻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高校需要在审计监督背景下探索公共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从而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审计监督;高校;公共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9.4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2.02.00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发挥了高等教育的应有作用。办好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优质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保证其各项事务管理公开透明高效地运行。只有将高校公共管理与审计监督机制联系起来,大力培养各类人才,才能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在审计监督背景下的高校公共管理模式优化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高校审计监督的内涵分析

高校审计监督主要是对内部公共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并发现问题,以此来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行,同时为管理者提供改进方案,提升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一般来说,我国高等院校的审计监督工作会涉及到公共管理制度的合规性与合理性审查,对于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满足运营目标的结果性审查,对于高校各项资源配置情况的审查,对于收入来源与支出的流向进行监督检查,以及日常经济活动与学校未来发展的适配性进行监督审查等等。针对高校公共管理模式开展审计监督需要落实到审计工作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首先,在前期准备阶段,需要成立审计小组,对审计对象获得初步认识和基本了解,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并确定审计内容,同时对管理不足的现象进行重点关注。只有掌握上述情况,审计监督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次,在中期階段的实施审计监督过程中,应当对审计对象的公共管理活动进行梳理,发现和全面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最后,在审计报告阶段,需要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发现的管理问题进行集中展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科学解决方案,为高校公共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指导性建议。

二、审计监督背景下高校公共管理模式优化的意义

发现和解决高校管理模式现有问题的必然要求

相对而言,我国高校办学体制仍滞后于现代化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在学校的布局结构和公共管理模式上仍然具有一定差距。在后勤管理上,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员的不断增多,人力资源的开支也自然增多,学校面临的经济负担明显增加。这就需要探索后勤管理的市场化,成立后勤服务企业,减轻学校负担。旧的高校公共管理缺乏较强的成本效益理念,在进行投入产出项目的决策时不够谨慎,可能会出现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此外,高校公共管理还存在用人机制不规范、竞争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于高校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患,只有不断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才能够发现问题并推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因此,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相结合,高校公共管理模式优化策略必须不断强化审计监督功能,通过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把审计监督融入到公共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不断增强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科学、治理有效的高校公共管理模式。

控制和降低高校发展风险的必然要求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当紧随时代变革的潮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是不足以支撑学校未来的发展的。为了长远发展,高校在组织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组织参与各种项目投资活动,通过其他各种渠道来筹集资金,提升教育资源和公共管理的竞争力。健全相关经济活动的公共管理机制,对资金的流向有明确的规划和把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对各项活动进行把关,有利于降低高校经济活动和公共管理的潜在风险,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计监督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就需要优化创新高校现有的公共管理模式。审计监督工作需要分析高校经济资源是否最大程度上得到合理利用,成本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实现审计监督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的审计人员,还需要负责监督后续整改工作是否得到落实,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公共管理模式优化后,能够透明化审计的基础资料,使得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审计监督成果又进一步提供了高校公共管理方式的优化路径,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审计监督背景下高校公共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审计监督机制

高校的内部审计监督需要拥有严格并且规范的工作流程,这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水平参差不齐,在审计操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方面存在不足。实践当中,一些工作人员对于高校审计监督的重要性仍存在一些认识偏差,内控监督制度往往流于形式,也没有设计出清晰的未来规划,从而很难发挥内部审计的实际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流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程序,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优化本校内部审计流程。要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加强计划管理,制定不同阶段的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需要考虑本校的实际状况,严格落实上级审计部署要求,对于不适合本校实际的内容要及时舍弃,确保审计计划得到最高限度实现。另外,目前各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适用的审计方法及制定的审计标准并未完全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高校公共管理模式不同,审计对象也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照搬照抄或一刀切,需要结合审计对象的特征量化管理评价标准,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以此来制定出能够满足本校公共管理目标的审计监督机制。

提高高校审计监督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高校规模的扩张,对高校公共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审计监督背景下,高校审计人员应该具备更加专业的素养,这是保证审计监督质量的基础。但是,目前一些审计人员对于高校公共管理模式的理解不深入,难以发现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及风险,制约了审计对优化公共管理质效的功能发挥。因此,这就需要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首先,要适当对工作人员加强知识技能培训,强化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针对审计专业知识和公共管理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能跟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其次,为了更好地应对审计监督转型,高校审计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制度。对人员的招聘、录用、奖励与培训等重要环节,都要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加以保障,以此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为实现审计目标助力。要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聘用及考核标准。审计人员不但需要掌握审计的专业知识,也要熟悉高校公共管理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并发现公共管理风险。学校在搭建审计监督工作队伍的时候,不但要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激励其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而且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定期招聘年轻力量和专业人才,不断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增强审计团队的活力。要健全人员考核机制,严格考核标准,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民主征求群众意见,对于绩效考核出色的员工给予奖励,及时兑现承诺,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还要加强员工的道德观念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缺乏责任感,可能会在某一审计环节出现漏洞,从而影响整个内部监督系统的有效性。高校领导要明确人员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加强内部沟通,抵制形式主义作风,合理统筹学校内人力资源的配置,使得人员各司其职,共同促进学校公共管理模式的优化提升。

简化权力运行程序,促进高校管理职能转变

首先,政府应当为高校的运行提供指导,监督其公共管理服务,简化权力运行程序,讓高校在内部公共管理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愿意积极探索优化公共管理模式的策略。其次,高等院校的内部公共管理模式应当进行扁平化的改革探索,精简层级设置,提升管理效率。将管理重点放在教学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上,改变当前行政部门管理职权过于集中的状况。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职能机构的设置大致集中在行政及教学两个方面,应当合理进行区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和宏观政策的制定,将具体职权分配给各个学院,使学院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适合的公共管理模式。对于教学方面也不能放松,毕竟高等院校最主要的办学宗旨就是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重视教学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关注高校重大活动的跟踪审计

高校审计部门对于学校的重大经济活动应该进行全流程审计,不但关注到投前阶段,也要关注投后的资金运用状况。高校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对外投资、资产采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要对各个环节进行适时追踪,把握项目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此外,内部审计部门也要与其他部门进行配合,增强信息沟通能力,在进行各项审计工作时能得到应有的配合,使得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当然,这都要建立在审计独立性的基础之上,必须保证审计的客观公正。另外,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监督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合理的审计方法,最大限度进行现有风险和潜在风险的识别,并进行风险评估。审计人员应该针对公共管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对工作的各节点进行适当性和合理性评价,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优化作用。充分发挥审计机制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整改需要揭示审计问题,以此减少同样错误再次发生,从而避免更大的风险。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理并总结经验,做到相同或者类似的公共管理问题不再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不断优化高校的公共管理模式,为高校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监督管理效率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及审计监督均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工作方式手段。在公共管理方面,高校管理者要将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关注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带来的现代化改变,借助信息化技术争取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为师生的教学内容及模式升级提供便捷途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进行信息技术管理模式探索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建设。要根据学校的需要和软硬件设施的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在充分布局的基础上再实行,避免盲从导致的资源浪费。另外,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与公共管理相匹配,严禁形式主义的面子工程。在审计监督方面,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的优势,进行高校的全面审计。审计对于基础数据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基础数据准确且完整,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数据分析,才能具备有效性。利用电子信息的形式存储数据,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电子信息的容量大,可以减少人工录入系统造成的差错,还能够进行交叉核对,检查出不合理或者错误的数据,畅通信息交流,减少信息滞后造成的偏差。因此,只有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才能为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和审计监督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切实提升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在审计监督背景下,高校公共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降低高校经济活动和公共管理的潜在风险。具体而言,首先,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的内部审计监督需要拥有严格并且规范的工作流程,这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其次,在审计监督背景下,高校审计人员应该具备更加专业的素养,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审计方案,这是全面提升审计质量的基础。再次,政府也应当为高校的运行提供指导,监督其公共管理服务,简化权力运行程序,让高校在内部公共管理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愿意积极探索优化公共管理模式的策略。最后,要关注高校重大活动的跟踪审计,并且把高校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借助信息化技术为公共管理服务。

作者简介

朱东玲,辽宁财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审计监督、公共管理。

责任编辑 张忠义

猜你喜欢

审计监督高校
前移审计监督?预防腐败滋生工作机制研究
浅谈独立审计招投标制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电网企业小型基建项目的审计监督和改进对策
基于我国国情的COSO报告应用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