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的CGTN冬奥国际传播
2022-06-30杨福庆
杨福庆
【内容摘要】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文化自信。作为中国外宣旗舰媒体,CGTN在冬奥会的国际传播中,不仅创新运用微电影、原创音乐艺术融合作品等方式讲述了跨越时空的中国文化故事,还积极传播全人类“一起向未来”的理念,构建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理性自信、开放从容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冬奥会;文化自信;传播规律;中国与世界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大幕已经完美落下,但这场世界体育盛会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将历久绵长。通过举办冬奥会,中国倡导“三亿人上冰雪”,燃起更多国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可以预见这将对世界冰雪运动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各国运动员在多个项目创造的新纪录令世界惊叹,同时他们不以奖牌论英雄、专注于挑战自我的表现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体育精神的深入思考。此外,中国不仅向世界传播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更展现出了强大的文化自信。无论是开、闭幕式的精彩表现,还是吉祥物、竞赛场馆、火炬、奖牌等别具匠心的设计,无不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新的窗口。对于从事对外传播的中国媒体人而言,除了报道好北京冬奥会赛事之外,如何借冬奥之机讲好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文化自信的中国的故事,如何借力北京冬奥会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理念,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水平,是值得认真思索和深入探讨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在这次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中,一方面紧跟冬奥赛事,讲好运动员、教练员和志愿者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制作了大量获得良好反响的外围产品,特别是许多对外宣介中国文化的原创内容都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在传播中国文化自信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一、顺时而动,顺势而为:
积极利用冬奥会契机对外传播中国的文化自信
北京冬奥会备受世界瞩目—— 由于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作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第一个如期举办的大型全球体育赛事,北京冬奥会不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体育竞技的舞台,也为中国搭建了一个展示自身风貌的舞台。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出于围堵中国的目的而对北京冬奥会实施所谓“外交抵制”。世界在观察,中国会作何反应。可以说,北京冬奥会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契机,同时也蕴藏了巨大的挑战。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前,CGTN就在电视和新媒体两端投放了两个重磅系列文化产品—— 《国风遇见冬奥》(见图1)和《因乐冬奥》(见图2)。
系列微电影《国风遇见冬奥》借助冬奥会在中国举办这一机会,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冰雪运动进行了一次精彩对话、一次唯美融合。该系列由一幅国风长卷《如果古代有冬奥》作为开篇,由《汉唐舞遇见花滑》《甲胄遇见冰壶》《古琴遇见滑雪》三集正片构成,分别对应“为人类祈福”“为荣誉而战”“赛场遇知音”等寓意。片中选取青女(中国传说中掌管霜雪的仙女)、将士、琴师等中国传统人物符号,结合汉服、甲胄、古琴等中國传统文化元素,极富创意地将它们与冬奥竞技跨界融合,在呈现冰雪运动之美的同时,传播了华美的中国服饰、优雅的古典舞姿和中国文化中关于竞技体育的理念—— “贵和”“礼让”“刚劲有为”。《国风遇见冬奥》通过微电影的形式,用古今穿越的视角和呈现方式串联起表演者和比赛者。“遇见”成了一种跨界的媒介手段,中国文化内核通过丰富的视听元素和叙事细节得以外化。
CGTN还推出了原创《因乐冬奥》三部曲,包括冬奥场馆音乐艺术融合作品《幻境》、全球音乐人诠释奥运精神的接力作品《拥抱》以及致敬运动员和体育精神的冬奥说唱歌曲《值得》。其中,原创音乐《幻境》从北京冬奥场馆获得灵感,将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古琴、中阮,传统打击乐器排鼓、梆子、小镲、小锣,与现代音乐的电子合成器融合在一起,奉献了一场以冬奥为主题的“音乐盛宴”。综观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它抓住了音乐与建筑追求和谐、均衡和线条美的共性,把暗含中国文化符号的“冰丝带”“雪如意”等高科技场馆的建筑之美与刚柔并济、深沉悠远的音乐风格相结合,从而传递出饱含激情的奥运精神和独特的中国气韵。可以说,这部作品通过音乐连接中国与世界,连接传统与现代,用音乐这种人类共通的语言,讲述了跨越时空的中国文化故事。
当然,中国文化并不仅限于传统文化,还包括近年来形成的现代理念和生活方式,如“拥抱科技,勇于创新”“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等。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以及举办过程中都对这些新理念、新文化做了充分的表达和呈现。鉴于此,CGTN在冬奥报道中策划了18期《解码科技冬奥》特别报道,对北京冬奥会在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应用的最新科技和创新成果进行全面报道。CGTN还推出了两期《绿色前沿》特辑节目,其中专访了“冰立方”总设计师邓方,讲述北京冬奥会所使用的低碳制冰、太阳能发电玻璃等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讲述中国的普通人为追求绿色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所以,当中国迎来高光时刻,当关注中国成为大势,中国的对外传播媒体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时”与“势”,借时顺势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积极有为,开拓创新,用精品力作与北京冬奥会这样的中国时刻、世界盛事相匹配。
二、顺理成章,顺其自然:
文化自信的传播应遵循规律、水到渠成
一个拥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对自信的展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一种自然淡定,一种平和坦然,一种由里到外散发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
近年来,一方面,发展的中国更加融入世界;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外部舆论环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是中国国际传播题中应有之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情急心切甚至急功近利,而应该尊重传播规律,做到顺理成章,而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简单地靠大量的概念和信息堆砌来传播中国文化,更不能生拉硬拽、强行灌输。
在每一届奥运会上,主办国和主办城市都毫无例外地成为报道热点,特别是主办城市,更是处于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之下。抓住这个契机,在北京冬奥会期间,CGTN推出了17集融媒体系列报道《走说北京》(见图3、图4),每天一集在电视和新媒体端同步推出。《走说北京》系列通过中外主持人在北京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边走边说,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展现了北京这样一座传统与现代交融、多元文化汇聚、包容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CGTN英语频道《文化速递》栏目播出了“感知中国”特辑,节目采访了北京冬奥会火炬的外观设计师李剑叶,讲述他如何从敦煌飞天、中国书法等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灵感来进行设计。这档节目从文化角度出发,展现了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如何在北京这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城市里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中国文化的创新力和包容度从中得以凸显。9C7D7050-EDAE-49E0-8CE9-181469703361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对待外界的质疑乃至批评时所持有的大度、包容的态度。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了更大影响力,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时,必然要面对全世界审视的目光,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和广阔的胸怀来承受这种审视乃至质疑,而面对某些无端质疑和指责时,应当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
北京冬奥会期间出现了很多话题热度很高的人物,其中之一就是中国运动员谷爱凌。早在北京冬奥会之前,CGTN就开始关注谷爱凌,包括持续报道她在世锦赛、極限赛等大赛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她在训练中所完成的世界最难动作等。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夺得个人首块金牌后,CGTN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她。此后,CGTN对她的每一场比赛、记者见面会等都进行了及时充分的报道。英语频道《中国24小时》栏目还直播连线专访了谷爱凌的美籍教练,请他分享谷爱凌的成长故事。谷爱凌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一方面,她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她的励志故事以及她独立、自信、阳光的性格激励了无数人;另一方面,她选择代表中国参赛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质疑乃至来自部分美国媒体和网民的批评。面对这些质疑和批评,年仅18岁的谷爱凌却展现出了超出她年龄的成熟和自信。
一个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应该具备足够的自信、勇气和胸怀来承受外界的质疑和批评,对于那些不值得回应的指责完全可以不必理会。对外传播媒体和媒体人也应该拥有这种自信。对于某些西方媒体对谷爱凌的指责,中国官方和媒体几乎均没有进行太多的回应,因为这种指责不堪一驳,只要有点常识的人就知道,归化运动员完全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是国际惯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包括运动员在内,有许多人都是在原籍国成长和接受教育之后移民到美国的。美国最没有资格在这个问题上指手画脚,美国某些媒体对谷爱凌的指责暴露了他们的阴暗心理。
从另一个角度讲,谷爱凌的故事引发了许多深层次的思考,如中国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中西方的文化认同等。虽然出生在美国,但由于母亲来自中国,谷爱凌每年都会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中国文化的耳濡目染使她从小对中国文化深深地喜爱和认同。这样的故事值得中国对外传播媒体关注,同时,我们不需要刻意拔高,只要尊重事实、顺理成章地报道她成长的故事和赛场上的竞技表现,受众自然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顺应时代,顺应潮流:
理性自信、开放从容地讲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故事
14年前,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作为世界主要体育赛事转播商之一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进行了创纪录的3600小时的转播和报道。在整个奥运报道的最后一档节目中,NBC以主持人独白加画面的形式对这届奥运会做了时长4分半钟的总结。除了赞叹这届奥运会“更加扣人心弦”,开幕式“难以超越”,“北京奥运会已经成为最难忘的奥运会”,主持人的最后一句话更加耐人寻味:“这届奥运会是一个里程碑,它的故事仍在继续。历史会告诉我们,这届奥运会是否给中国带来了自信,中国是否不仅会用这种自信继续增强它的巨大优势,也会用这种自信来解决它面对的问题。”显然,14年之后的今天,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用小规模表演、小人物、小草、小雪花、小火苗来体现简约,但不缺乏浪漫和精彩。可以说,开、闭幕式由“厚重”到“简约”、由“我”到“我们”的转变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比最大的变化,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引发广泛讨论和高度关注的原因。这种变化与其说是张艺谋及其团队的突发灵感,不如说是全中国人民集体潜意识的反映,也是中国文化自信新的时代特征的折射。如果中国的文化自信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那么这种表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缺乏说服力的,更不会触及人们的思想深处,引发人们的思考。也就是说,张艺谋和他的团队跟上了时代步伐,摸准了时代脉搏,顺应了时代发展,顺应了世界潮流。
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世界不需要也不欢迎“唯我优先,唯我独尊”,世界应该是多彩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通过由代表各国的小雪花组合成的大雪花,通过运动员入场式音乐中各国名曲的选取,通过蒲公英的绽放和“星星之火”等意象来表达全人类“一起向未来”的精神和理念。从“我”到“我们”的表达方式的变化,反映了中国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潮流。CGTN在北京冬奥期间的报道理念也与此不谋而合。
CGTN发布的北京冬奥主题口号推广曲MV《一起向未来》(见图5),以“云快闪”全球接力的方式,隔空邀约多国冬奥体育明星、音乐人、北京冬奥会参赛运动员,用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共同演绎,向世界表达北京冬奥会不只是“我”(中国)的盛事,进而营造了“我们”(全球民众)共迎冬奥、共享盛事的氛围。
在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中,CGTN不仅关注中国,而且把眼光放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关注中国谷爱凌、苏翊鸣、徐梦桃、高亭宇等夺得金牌的运动员,还独家采访了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墨西哥30年来第一位参加冬奥会的花滑选手卡里略、韩国花滑运动员车俊焕、斯洛文尼亚跳台滑雪姐妹花博加塔伊和克里兹纳尔等。北京冬奥会期间,CGTN共专访了数百位政坛、体坛嘉宾,包括7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14家国际机构负责人,137位国际政坛、体坛知名人士以及334位各国运动员。
CGTN一直从“客观、平衡、观点多元”出发,打造一个信息传播和观点表达的全球平台。CGTN对于北京冬奥会的报道策略与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传播理念一脉相承,即不仅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也要讲好世界的故事,讲好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故事,把中国故事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之下来讲述,不是只讲“我”,而是多讲“我们”,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真正的自信如同静水流深。从事对外传播的媒体人也应该具有这种文化自信,特别是要对文化自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知,不需要用过分激昂的语调渲染场面多么宏大,而要用平实的笔触来描述简约的精彩,这样才能对北京冬奥会、对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自信有一个理性、正确的解读,向世界发出正确的信息。
北京冬奥会是中国与世界的又一次对话。通过北京冬奥会,中国不仅向全球展现了在疫情之下成功主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也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如何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表达了中国的世界观、中国的文化自信。回溯来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变。从中国打开国门之初的震撼、惊奇甚至有些手足无措;到国门越开越大,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不断调整与世界的关系;再到近年来,中国在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上更加从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积极地发挥作用,中国对待世界的态度也更加理性自信、开放从容。国家对外传播媒体必须准确把握这种变化,顺应时代,顺应潮流,客观、理性、真实地报道中国,既要对外阐释好中国的文化自信,又要避免盲目夸大这种自信,以免外界误读为“中国对世界构成威胁”;同时,要倡导包容、多元、共赢的理念,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平稳、健康地发展。
(责任编辑:林凌)9C7D7050-EDAE-49E0-8CE9-18146970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