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主张 用语文的方式“看见”生活与温润生命
2022-06-29陈美玲
陈美玲,广东省林明名师工作室入室学员,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高中语文一级教师。主要奖项:课例获部级“优课”,广东省第二届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2021年高考下水作文比赛省级“特等奖”,2021年专业阅读征文比赛省级“一等奖”。任《人文主题背景下学习任务设计案例》副主编。
用语文的方式“看见”生活与温润生命——这是我的教学主张。它本质是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打通文本与现实,文本与生命观,使得语文教学保持文学真味与生活地气,为学习者创造、保持、享受语文真趣与青春鲜活。那如何达成?
一、主题聚焦、文本整合,群文设计灵动飞扬
王君有言:“语文教学资源是最丰富也最芜杂的,不经整合的后果是或者让学生坐井观天,或者使学生的学习偏离语文的轨道。”这是真言,更是险道。因为它是勾连、是渗透、是提炼、是萃取,藏有“内线”。这内线就是“单元贯通”,其要义是融合学习资源,确定单元贯通主题,形成由整体教学目标统领下的“单元大文本”,在各课时的“贯通点”之间建立有效的逻辑关联。
不过这远远不够。好的教学设计需教师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思路。比如以“青春飞扬”来统整第一单元,以“读懂青年毛泽东的诗情诗心—领会新诗者的青春之声—梳理‘他们的青春故事—精研‘他们的青春细节—诗化‘他们的青春风味—抒写青春诗行—吟唱青春诗情”思路设计,激扬他们的青春活力和精气神;第三单元聚焦“生命的诗意”主题,“诗路·诗脉—诗法·诗径—诗心·诗意—诗吟·诗画—诗评·诗论”型的统整设计也让课堂不再繁复臃肿,新简模样眉清目秀。其间穿插思维导图设计、八位作者名片设计、诗歌鉴赏沙龙、诗配画创作、诗评写作等活动。或许这就是做教材的二度“开发者”,以本手为基,向妙手进阶的“三新”课改方式。
二、设置情境、深度融合,“读写秀”落地生根
有人说:“万丈红尘才是语文的归宿。”万物互联的时代,从循规蹈矩教语文走向圆融开放式教情境语文已然是落实“学习者中心”的良策。在新理念推动下,我也玩转“情境任务”——“编辑文集式”“报刊征文式”“旅游研学式”“文艺表演式”等。如在《边塞战争诗四首》一课中,我设计“屏风印诗”方案,让学生为“China迷”Lucy推荐文中的一首诗;也如带着第二单元“讴歌劳动”的任务,以通讯报道形式,我校某班以小组為单位,走进办公室、食堂、宿舍、校园维修处,聚焦一群可亲、可感的美好劳动者。“记者”从一望尽知的教材抽离,借生活情境实现了由课本到课外,从“学会”到“会学”。
必须提及,这种任务活动会涉及“读写秀”。“秀”即“展示”。我想:只要把评价决定权还给学生,学生就能在互评中收到惊喜与感动;只要耐心培养,学习力不够优秀的学生也能获得发展……情境任务下的“秀”场,师生间呼唤与应答热情发生,学生读写能力随之落地。
三、从语文知识教学走向语文生命教育
我时刻提醒自己:语文课要用人的眼光看作品,让学生找到生命美好的启示。正如必修上第一单元可以“意象、时代、青春”为统整方向,就“《沁园春·长沙》青春启蒙之责任担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青春力量之摧毁旧世界,《红烛》青春觉醒之奉献祖国,《峨日朵雪峰之侧》青春理智之理想坚守,《致云雀》青春渴望之仁爱公平,《百合花》青春礼赞之军民情深,《哦,香雪》青春有梦之追寻文明”来启发学生青春要“燃”,力争成为生命拔节的人。
此外,伴随大语文时代真正来临,引入丰富的资源会激起孩子有趣、有用、有意义的思维碰撞,从而带来明亮的精神场。比如《家乡文化生活》项目中融合了语文和历史学科,既要了解自己的家乡,明白自己来自何方,又要知晓家乡风俗文化。
四、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明亮学生的生命精神
再经典的教材也无法让学习者完整地实现知人观己、阅世晓意,阔境成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才是培养终身阅读的远径。比如阅读《看见》能够理性看待社会的荫翳,阅读《白说》知晓新闻人的客观与睿智,阅读《青春之歌》找到成长勇气……我以为,语文是大音希声的教育,一切能触碰心灵的东西都是好语文。
当然,重组课内外材料,精心设置有趣、有用的语文专题项目,让成序列的精读作品像磁石一样吸附着学生。以常见题体裁为例——
诗歌:活出田园的意义——陶渊明作品选读
小说:以教材为例,看鲁迅小说中的“我”
传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看《苏东坡传》
文学论著:揭秘文本细密的智慧——《名作细读》
……
伴随读写边界拓宽,学习者就小专题资料进行细密爬梳,坚持“阅读有痕”——做海量阅读笔记、讨论选题计划、撰写小论文,甚至读书汇报、诗鉴沙龙随之而来。试想,语文阅读课走向了辽阔而深邃,提高欣赏水平还是奢望吗?
专家有言:“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作为主体的深度学习。”因此,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打通壁垒,融通一切,点亮教师的语文教学,也疗愈学习者的精神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