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06-29戴智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辅导员协同育人

□戴智伟

为了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思政纲要》),《课程思政纲要》明确提出了“专业思政的概念和实施办法”,至此,专业思政作为一种课程思政模式从学术探讨写进了国家教育文件。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必须从传统的日常学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与专业教师合作协同育人。严永旺等认为“辅导员应树立专业思政育人理念,加强与专业教师协调互动,注重课后延伸,形成“专业思政”育人合力,提升育人实效”;于明慧等人通过分析课程思政内涵及协同育人现状,从课程思政设计思路、教学方式,总结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开展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一起开展专业思政育人,对于二者都是一种新的尝试;而对具体办学单位而言,也是一种新的工作机制。为此,有必要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新机制,以规范专业思政育人活动的有效性。

一、理论基础

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各自所受的专业教育背景和具体工作部门的不同,这就形成了辅导员参与专业思政育人的困境。尽管有的学者从课程建设角度探讨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和途径,但若要辅导员真正地参与到专业思政育人上来,仅有辅导员的“个人热情”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构建科学、可操作的参与专业思政育人的机制。由于专业思政自身就是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相融合的整体性课程,在专业思政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就需要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参与,形成了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与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高度融合之势。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互动协同也需要单位管理制度的保证,随着一流本科“金课”建设和课程思政的发展,课程团队集体备课形式也随之有了新的内涵,课程团队不仅只是某门任课教师参与的集体备课,而且也需要辅导员的参与。这样就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员、专业教师参与,以课程团队为平台的专业思政建设机制。依据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辅导员、专业教师和课程团队三位一体参与的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效应要大于“1+1=2”。为此,可以依据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在该机制指导下,实施专业思政有效教学。

二、协同育人机制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我们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的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根据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构成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的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辅导员、专业教师、课程团队既有工作职责分工的不同,也有共同协同要素,正是协同要素的存在,才发挥了协同育人效应。

图1 辅导员参与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图

(一)工作职责。

1.课程团队。传统的课程团队是指由授同一门课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团队成员集体备课,共同解决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专业思政的课程团队需要解决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协同问题,显然,仅靠专业教师不可能解决这两个方面协同问题,这就需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参与,以弥补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同时,通过课程团队一起备课,辅导员也可增加自身所管理的班级的相关专业知识,方便辅导员正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

2.专业教师。在全程育人教育理念下,专业教师参与专业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责无旁贷的责任。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做到专业教学润物无声地育人,专业教师必须挖掘所授课程知识背后的思政要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业不减,育人增加”的专业思政教学效果。

3.辅导员。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主力军,为了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理念,辅导员需要从传统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走出来,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育人。

4.学生。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各级各类教育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是对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旧三中心”教学范式的革命,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新三中心”教学范式。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思政育人,要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进行成果导向教学,以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完整人”为育人宗旨,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

(二)协同关系。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不仅关注其系统构成要素的各自作用,而是更注重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工作效应,其协同工作效应是三螺旋创新理论的核心。为此,构建依据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要高度重视辅导员、专业教师、课程团队三者协同关系,以起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作用。

1.课程团队与专业教师。传统的课程团队就是各门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与专业教师就是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通过集体备课、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一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二是形成集体观念;三是形成共同的课程观念,以使一门课授课形式保持一致,实现课程教学公平。

2.课程团队与辅导员。随着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的发展,辅导员通过参与传统由专任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备课活动已成为辅导员重要工作内容。在辅导员、专业教师共同备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在向辅导员介绍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与辅导员共同沟通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思想动态,以便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由于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受教育背景,这一受教育背景正是专业教师所欠缺的,为此,辅导员也可以帮助专业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以提升其专业思政教学水平。

3.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尽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隶属具体工作部门、工作知识背景不同,但在“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下,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这个育人载体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二者融合在一起:前者主要负责专业思政要素的凝练、后者侧重于专业知识传授,二者的融合实质上也就是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的融合,进而形成专业思政育人内容。

4.学生。学生是课程团队、辅导员、专业教师工作或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之纽带,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学生并不是课程团队、辅导员、专业教师专业思政建设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和机制的建构者。只有聆听学生的“呼唤”,才能使协同育人机制代表学生的利益。

三、对策

专业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为了保障其育人功效得以正常发挥,需要科学、可操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但一切机制的运行都需要相应的对策做支撑,才能保证机制正常运行。对于高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而言,也是这样。

(一)转变观念。尽管专业思政已得到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教师高度重视,但目前进行专业思政更多地是专业教师的事情。形成这个局面既是管理体制问题,更主要的是观念问题。为此,通过培训、自学等形式,转变辅导员、专业教师观念是实施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先决条件。应转变辅导员、专业教师工作职责观念,传统的辅导员、专业教师条块管理体制也造成了辅导员、专业教师“各自为政”的育人工作观念,这种观念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开展专业思政育人实践活动。为此,在开展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专业思政协同育人实践之前,要转变观念。在观念上先形成合作育人思想,并以此引领协同育人工作。

(二)教学管理向教学治理转变。随着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学校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的是至上而下的科层管理制度,现代化的高职院校教学治理是指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要素,都要遵照民主协商机制进行“教学管理”。由此可见,根据高职院校教学治理思想,影响专业思政育人质量不但涉及专业教师,而且辅导员、学生也是重要的因素。这样就要求在实施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专业思政协同育人过程中,不但观念要转变,而且教学管理模式也要发生根本转变。

(三)管理向服务转变。为了在教学管理向教学治理转变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辅导员管理学生模式需要向服务学生学习模式转变。服务学生学习不但体现了新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通过此模式转变,也可以实现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学业指导,促进学生学业健康发展。

(四)强化课程团队建设。正如协同育人机制中所指的课程团队是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要素。为了真正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融合起来,必须利用好课程团队这个建设平台,使得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一起备课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专业思政育人理念,并依此开展育人实践。

四、结语

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赋予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新的教育历史使命,只有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工作,一起承担起新时代教书育人责任,才能胜任新的专业思政育人工作要求。

猜你喜欢

辅导员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他们用“五招”育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