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江苏省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提升研究
2022-06-29□唐羚
□唐 羚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2020年3月27日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到,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江苏省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是受疫情影响大,是“稳就业”的重点人群之一。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解决了江苏流动人口就业问题,从宏观层面讲,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从中观层面讲,有利于企业的切身利益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从微观层面讲,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安身立命之本、人生价值的实现、家庭的幸福等。
一、后疫情时期江苏省流动人口就业困境分析
2020年初新冠疫情给江苏省就业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流动性强、职业技能偏弱、失业风险较强的以农民工为主要对象的流动人口群体。年后农民工进城返岗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严重滞留在家乡,后来经过政府纾困政策、企业包车、包机服务等,农民工的就业规模逐步恢复。不过,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我省流动人口就业困境依然存在。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全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截止2020年12月30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8,200万例,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随着天气变冷,疫情进入第二波爆发阶段和出现变异新冠病毒感染者。2020年虽然中国控制新冠疫情取得战略性胜利,但是仍然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艰巨任务。2020年全球经济遭遇新冠肺炎打击,表现疲软乏力。虽然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是作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员,江苏省很多中小外贸企业面临中美贸易战、人民币持续升值、海运价格接连涨价等不利因素发展步履维艰。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的压力下,部分从事传统出口行业的外贸企业被迫裁员或者破产,导致许多流动人口失业。
(二)吸纳流动人口就业的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江苏省在制造业有传统优势,所以第二产业对流动人口吸纳力最强。根据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最新公布的2020年度数据,受疫情的影响,江苏省第二产业增加值降幅分别为0.2%。此外江苏省流动人口由于人力资本偏低,主要集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务业、餐饮业、零售业、娱乐业、建筑业等行业。这类行业往往用工数量多,但是受疫情冲击最大。这类行业有些在本地疫情结束后很快就恢复,但是有些行业的用工量至今没有恢复。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二季度亏损企业总数等统计数据来看,因外部冲击造成的经济疲软,江苏省的平均用工人数均有大幅下降。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是45,743家,亏损企业数为13,501家,亏损企业比例是29.51%,亏损企业同期增加24.7%,利润总额累计增长是-5.0%,平均用工人累计增值-3.9%。综合宏观经济指标,无论是现有的用工需求,还是未来的企业投资需求,江苏省处于就业需求不足状态。
(三)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偏低,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展望“十四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政策下,高科技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传统的农业、渔业、畜牧业、采矿业、建筑业等生产模式和用工数量都将发生变化。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十四五”将集中在智能制造、信息产业、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江苏未来需要吸纳大量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为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人才储备。但是江苏流动人口中农民工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其职业技能不能完全满足技术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用工需求,导致部分农民工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
二、后疫情时期江苏省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之下,市场有挑战也有机遇。如图1所示:我国的制度优势、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免、减、缓、降、返、补”的政策“组合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层出不穷的新经济、新业态,为拓展就业新空间、培育就业新形态不断提供养分,新个体经济已成为流动人口就业蓄水池。
图1 后疫情时期江苏省流动人口就业困境原因及提升策略
(一)我国制度优势成为稳定流动人口就业的最大保障。优越的制度是保障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根基,并且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生活,也是流动人口就业的最大保障。中央政府和江苏省政府都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措施来保障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6号)首先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等政策,并且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扶贫办按职责分工负责,协同解决。江苏省政府积极跟进,打出“免、减、缓、降、返、补”的政策“组合拳”。同时,江苏各级地级政府先后发布南京稳企十条、苏“惠”十条、泰州“双十条”、盐城“二十条”、徐州“中小企业21条”、“个体工商户11条”等政策组合拳,财政、税务、金融等多部门联合发力,一方面给力加码、一方面硬核减负,为江苏经济和发展保驾护航。稳住江苏中小微企业和江苏经济发展是对江苏省流动人口就业的最大保障。从2020年4月份开始,江苏省就业就已经出现了比较好的迹象,无论是城镇新增就业量,登记失业率等指标都是向好的发展。
(二)双循环下的就业驱动战略成为稳定流动人口就业的最大动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全球的经济、贸易、投资等格局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2020年5月14日政治局常委会议首选提出“两个循环”概念,即“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以及完整的生产产业链,具备形成内部大循环的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推动有效投资,维护、健全国内产业链与供应链。”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最重要的就是实施就业驱动战略,保证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平等性,提升就业质量,这样才能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形成有效循环,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全球风险防范中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最大的确定性,实现国家发展风险的最小化。国内大循环将实施就业驱动的内需扩大战略,具体来讲就是要提升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创业财税政策上的支持,借助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建立风控模型,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调整和完善监管规则。鼓励流动人口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自我就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基础上形成了很多创业就业平台,创办小微企业,促进流动人口在新发展阶段的灵活就业。同时要重视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城镇化应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市民与老市民不断融合的过程,消除社会障碍与歧视,加强流动人口权益保护,维护合法权益,保证效率与公平。
(三)提升职业技能成为稳定流动人口就业的迫切需求。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据驱动、平台支撑和线上线下协同的新经济形态呈现爆发式增长,从而带动了大量新就业群体的不断涌现。新就业群体主要有网约配送员、电商直播主播、网约车司机、线上教育培训教师、互联网医疗医生等行业。新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是立身之本,也是就业之基。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是拥有技能以及提升技能水平的前提。江苏省根据本省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以及流动人口自身就业意愿,结合目前的互联网新经济浪潮、新业态,应该从政策主导的顶层设计,联合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培训主体,进行协同管理,切实提升流动人口职业技能,保障流动人口稳定就业。大力开展转岗和失业流动人口定向定岗培训,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为江苏省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源支撑。注重围绕江苏省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大力开展建筑、机械、维修、家政、养老、餐饮、保安、物流等适合流动人口就业的技能培训和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直播销售员、汽车代驾员等新职业新业态培训。
三、结语
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央政府和各级省市地方政府落实“六保”工作,把保就业工作放在首位。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月~10月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预定目标任务。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3%,没有出现规模性失业。中央政府和江苏各级政府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注重以市场化方式稳定和扩大就业。通过实施双循环下就业驱动战略,将受新冠疫情影响严重的部分就业岗位转移至国内新业态形势下的就业岗位,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完善灵活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通过大力开展流动人口技能培训,提升流动人口人力资本和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