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德识双馨的国家栋梁之才:《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有感

2022-06-29舒良树茆雅凤

高校地质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学生

舒良树,王 博,茆雅凤

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以下简称《普地》)是一门百年老课,课程教学起源于1921年,由当年地质系创办者兼系主任竺可桢教授开设并讲授的《地学通论》课程发展而来。这是一门集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基础知识以及野外考察于一体的综合课程。1924年,单设《普通地质学》(以下简称普地)课程,沿袭至今。课程建设历经竺可桢、徐韦曼、李学清、孙鼐、郭令智、夏邦栋等数代人的辛勤建设与拓展进取,已经成为一门全国知名课程和南京大学的一张教学名片。本文第一作者1986年起担任《普地》野外教学任务、1998年起执掌课程主讲,通过长期连续的一线教学和课程建设,积累了较多实践经验,取得丰富教学成果,得到学生们的喜爱。

定位于985大学地质学研究创新和服务社会发展双重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李向东, 2018,2019),《普地》课程既是引领新生了解地球科学知识、进入地学殿堂的一门专业启蒙课(孙鼐,1945;夏邦栋, 1984),也是新形势下地学通识教育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内容几乎涉及地质学全部基础知识中的最必要部分,具有衔接和统领地学各门专业基础知识的特点(舒良树,2010)。充满了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性和趣味性。在国内外著名大学中,此课程是地质学类新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备受重视,多由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

借2020年教育部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地学院校普通地质学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及其会后“基础地质学教学”专辑在《高校地质学报》出版的契机,把我们有关教学和课程建设的一些体会总结成文,与全国地学教育同行分享,期盼大家指正。

1 传承进取,心系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一门好课往往影响学生的一生。自百年前竺可桢开设《地学通论》课程开始,一代代地学人薪火相传,创立了彪炳我国地学教育史册的辉煌业绩。1945年孙鼐编写的《普通地质学》由商务出版社出版,是我国最早的基础地质学教材之一。嗣后,夏邦栋编写的《普通地质学》分别于1984年和1995年出版,其课程建设成果荣获1989年国家优秀教育成果特等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竞争日益趋于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发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措施,倡导精英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举的培养模式(丁胜利,2010;李硕豪,2010;舒良树等,2012)。在此背景下,笔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与时俱进,继承中不断进取,在适应国家教改新形势的同时,开启《普地》教育的新征程。

在教育方向上,强调两个面向的教育引导。面向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需求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地质学教育必须具备全局观点和创新理念,起点高,视野广,注重前沿知识的融入和国际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介绍。为此,在近年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石墨烯、新材料、大数据、深空—深海—深地探测、板块构造启动时间、黑洞等国际前沿知识以及地质灾害、干冰、干热岩、稀有金属等国家急需的新内容,籍此培养学生宽广视野与国家情怀。同时,与时俱进,编写高质量的新教材,实现精英教育与通识教育相互兼顾与促进的效果。

在教学团队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心系学生、热爱教学、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本课程主讲舒良树长期坚守教学一线,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连续23年全程担任课堂主讲并参加实验课教学,连续31年担任野外实习带班老师,认真编写讲义、教案和教材,严以律己,踏实工作,教书育人,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被学校评为“本科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获“南京大学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类)”。王博教授2014年开始担任本课程平行主讲,他年青实干,锐意进取,连续8年全程主讲基地班《普地》课,并担任野外实习队长和新西兰大地学野外教学队长,被评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解国爱博士长期主持《普地》实验课教学,担任野外实践课带班教师,并与舒良树在2011年合作编写了《普通地质学实验指导书及复习思考题》(解国爱和舒良树,2011)。各成员知识背景互补,结构优化,老中青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教学梯队。

在教学内容上,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和创新与应用的结合。在向学生介绍地质学各领域基础知识的同时,介绍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将各领域知识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储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传授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必须精准,不能随意;如果教师把基本概念讲错,学生会记一辈子!通过讲解最新前沿进展与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介绍我国山川湖海特征及其突出研究成果,凝练我国的地学优势和对国际学术创新的贡献,增强学生的国家自信和科研自信。

在教学方法上,启发互动与激励并举。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和讨论交流,积极探索和实施启发式教学模式。加强着眼基础、知识面宽、深度适中的教学大纲设计,摈弃狭隘的专业意识,强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课堂上,通过由浅入深地讲解地质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增加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建立批判性思维和敢于提出创新认识的理念,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温习与讲评,课尾要点总结,课下辅导以及学生习题作业的批改与思考题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实验课特别能影响入门新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验课的讲解和指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实事求是,按事实说话,千万不能照本宣科,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信心。例如,对角闪石和辉石的两组解理,要告诉学生,在典型的和标准的角闪石和辉石标本上,是可以清楚观察到两组不同方向解理的,偏光显微镜下则非常明显,很容易区分;但是,在野外岩石和一般手标本中,人们并不容易看清这两组解理。在诸如这方面的实验内容上,老师让学生知道基本原理就行,没必要让入门学生在非典型标本上花太多时间去辨识。矿物的条痕色也是这样:指导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自然界只有几种金属矿物具有明显的条痕色,大多数矿物并不明显,硬度较大的透明矿物几乎没有条痕色。只有坚持事实求是的实验课指导和讲解,才会让入门新生提高学习地质的兴趣。

越是成熟的理论,其表达就越是浅显易懂,普通地质学经过世界各国百多年的反复实践检验,已经达到这个高度。应该强调,基于野外大自然观察与描述以及半定量测试分析数据建立起来的现代地质学理论,本质上仍然属于定性理论,原有的观察描述方法和一些半定量测试分析技术很难促进地质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当今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给地质学的发展带来很大契机。通过典型案例如中国科技大学优秀留美学生曹原21岁就取得石墨烯传导的零损耗重大发现、北京大学留美学生尹安用材料力学原理解决低角度正地层成因世界难题等实例的介绍,要求学生们在后续课程中选修一些数理课程、材料力学课程、数字模拟课程以及边缘学科课程,用边缘学科的原理、知识与方法,定量化地理解和解决地质问题,发展优势学科地质学理论。

教材建设是构筑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材、多媒体教程、讲义、习题集等,在充分了解本课程体系国际进展和现状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一套与时俱进的新教材。该教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包括:2010年第三版和2020年第四版《普通地质学》全彩教材、新编的《普通地质学实验指导暨思考题集》教材、全时课堂现场录制的网络视频教程、多媒体光盘、讲义和习题—思考题集等。在新编教材、课件和网络视频教程中,当代地质学的新理论、新发现、新进展等内容得到充分体现。在编排结构上,体现了本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前沿性、趣味性,适应学生的逻辑思维。新编的《普通地质学》教材由20章内容和500多幅彩色图件组成。每章内容既各具特色,又环环相扣,既体现出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又不失逻辑的严密和知识体系的完整。目的是让学生轻松入门,高效学习,了解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基本规律,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为后续地学课程的深入学习以及今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 科教融合,拓展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笔者的长期教学与科研实践表明:教学与科研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教学中如果不及时融入重大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进展,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反之,科研工作如果没有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进行实时的检验和知识传播,是没有社会价值的,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教学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其科研创新活动的动力就会更足,拓展空间就会更广,成果也会更加出色。只重视科研而忽略教学,甚至对教学工作持轻蔑态度的教师,有愧于学生,愧于国家,也愧对自己,更愧对人民教师的称号。

2.1 坚持科研促教

本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都一直活跃在科学前沿,第一作者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1项,主持国家科技项目课题6项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部),连续多年位列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曾参加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次主持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第二作者主持各类国家科研项目共1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被国际期刊他引四千多次。教学团队重视把国内外重要科研进展和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更新。在实践中,一方面,不断收集国际前沿进展,积累重大科研成果,丰富教学案例库,不断对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网络教学和教材进行更新。例如,《普地》的教学案例、地质现象和原理的图像、第三版和第四版教材中的具体素材等,既有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进展,也有来自教学团队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把国际前沿进展和重大成果及时贯穿于课堂教学、科研实践训练和国际化综合科考活动中,以此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理念,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通过科教融合,促进了教学改革,深化了课程教学,循序渐进地提升了学生凝练问题和归纳总结的基本素质,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坚持野外实践教学

野外地质实践是地质学新理论的源泉,是检验科研成果和认识的试金石。无论全球板块构造还是地球系统科学新理论,其立论依据都来自于野外地质事实。全球知名大学和地质学家都非常重视野外地质观察和野外实践教学(舒良树, 2005; 舒良树等,2012)。在2003年由西北大学和2011年由南京大学召集的全国构造大会上,时任全国地质学教指委主任的张国伟院士多次呼吁全国地学教育界,应高度重视对青年学者野外地质实践和野外教学能力的提升,加强对本科生野外地质技能的培养和严格训练,特别强调野外实践的必要性、野外资料的真实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老一辈地质学家建立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为此,教学团队不仅在《普地》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入学新生开展地学初体验、强化实验课动手能力培养,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的栖霞山、紫金山、燕子矶、采石矶等地进行课间野外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尽早将课本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更加真切地体会地学的特点,认知地球的自然形成过程。与此同时,教学团队成员长期是《普地野外地质认识实习》课程(简称普地实习)的骨干成员,并担任队长、副队长,还开创了法国阿尔卑斯、新西兰地学综合科考实习,通过课堂—实验—野外—综合科考这样完整系统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对地球历史产生了迷恋,对地质学增加了兴趣,激发了他们通过野外地质考察来探究地球奥秘的热切欲望(王博等, 2012)。

2.3 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内外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教育发展唯改革才是出路(杨凤根等,2009; 杨兆雄,2010)。通过多年努力,已经实现了教学资源整合,建设起了课堂理论、实验感知、课间体验、野外实践、综合科考五位一体,线下、线上双轨并举,国内和国外双平台结合的教学体系,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途经的革新与提升(舒良树等,2012;王博等, 2012)。

21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都倡导通识教育,实施精英与通才并举的培养方案。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通过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宽教学知识面、加强野外实践训练等一系列措施,因人施教,努力培养面向国际科研竞争的精英人才和适应社会多领域需求的通识人才(潘懋元等,1993;丁胜利,2010;李硕豪,2010;舒良树等,2012)。根据通识教育需要,2009年,全时课堂录制的《普地》教学视频在“超星”网站全国播放,阅读量达十多万人次。近年,在教育部“爱课程”平台开展了面向全国大学生、科研人员、部分重点中学生和感兴趣社会人员的《普地》新课程视频教学;2018年至今已在线上教学5个学期,听课学员累计3.6万人,发布课程公告130余次,师生答问讨论互动的帖子3600多份,学生自发好评572多份,促进了新形势下《普地》课程建设的发展。

2.4 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建立课程体系教学平台

主动适应南京大学“三三制”教学新体系,借助南京大学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和优势学科平台,鼓励优秀的大学生通过创新项目、针对性的文献检索和阅读,使学生学会了获取信息、分析和辨识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创新思维和能力。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目标,因材施教,将各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有机连接。通过理论提升,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和专业综合训练平台(图1),为新形势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成功范例。以高层次科研素质训练为例,近20年间,教学团队先后参加组织了秦岭、周口店、长白山、大别山、北戴河、新疆、台湾、巢湖、苏州、南京周边等地的基础地质实习、校际综合实习、大地学国际联合教学与科学考察以及夏令营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增进了与国内兄弟院校和国外大学师生的交流与联系。同时,教学团队负责组织的中法阿尔卑斯、中美新西兰大地学国际化综合科考训练,通过特定地质主题和地球系统科学的专题考察,不仅训练、启发了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理解和表达学术观点的勇气和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技巧,培养了学生们多学科交叉和占领学术制高点的意识,同时也增进了与国外高校的联系交流,提升了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图1 《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平台结构图Fig.1 Construction platform structure diagram of General Geology teaching system

3 培育英才,德识双馨

传道、授业、解惑是大学教师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教书易、育人难。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瞬息万变的信息爆炸时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新生专业启蒙课程《普地》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点(李向东, 2018, 2019)。笔者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必须围绕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开展思政内容的融入和启迪(舒良树等,2021),引导学生端正思想,力求做个“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优秀人才。

3.1 通过全身心地传授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地学的热爱

《普地》课程是一门有关地球结构与成分、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学问,涉及山河湖海,风沙冰川,天文地理,沧海桑田,讲的是大自然的来龙去脉,以及充满科学性、普遍性和趣味性的地学问题(舒良树,2010;舒良树等,2021)。教师需要全身心投入备课和授课,要对授课内容及其相关知识有熟练的掌握和深刻的理解,授课需富有激情才能打动学生。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解,才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将前沿性和现代化的地学知识点与其研究意义相结合,穿插有关现代地质学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凸显其崇高伟大和不凡的魅力,使广大学生养成热爱伟大祖国、维护国家尊严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对地质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同时,也让同学们了解了当代地球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一年级阶段就产生了创新进取的热情。

3.2 通过展示名山大川,讲解物泽天华,润物无声地进行爱国情怀的熏陶

我国拥有无尽的名山大川,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教师将专业知识点贯穿在授课图片和视频等素材当中,通过课间野外实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结合教师自己在祖国山川的工作实践以及遍及世界各地科学考察的亲身经历,生动形象地讲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对幅员辽阔的祖国及其名山大川的热爱,提高广大学生创新进取的热情。通过介绍我国各地的世界级地质公园、地质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地学科研教学基地和国际公认的研究热点地区,如大别—秦岭超高压变质带、数量排名世界第一的地球纪年“金钉子剖面”、引领国际古生物学研究的云南澄江动物群和辽西热河动物群以及规模巨大、矿种丰富、储量盖世的华南花岗岩等,让学生认识我国独有的地学研究和战略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方式的教学,既是一种系统的地球科学启蒙教育,也是一个熏陶学生爱国情怀的过程,使广大学生获益匪浅。

3.3 讲述我国学者领先国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提高学生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健康的价值观

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切入点,重点突出和目标明确地介绍我国独有的地域特色、研究优势以及我国地学工作者取得的创新研究成果及其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告诉学生,这些重大成果和实例,凸显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地学研究日益增加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已经构成了当代地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吸引了全球同行(包括欧美学者)的关注,纷纷寻求机会,竞相来华合作。通过讲解和介绍,消除了部分新生原先的“美欧科技强大、中国落后”的认知误区,改变了他们盲从欧美、缺乏自信的意识。通过课上课下的师生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逐步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主讲教师将课本知识与最新研究进展和典型实例相结合,事实求是、图文并茂地介绍中国学者引领世界地学领域的成果、贡献和国际影响,以及这些著名学者的成长历程和励志故事,启迪大学新生确立崇高的理想追求,明确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地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之间辩证转换,一方面,科学研究上由原来邀请欧美学者来华帮助研究中国地学问题,转向中国学者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研究地学问题,另一方面,从原来派员出国学习深造转向现在国外(包括欧美国家)学者申请来华深造与合作。同时,从原来出国后留洋不归变为纷纷回国求职。这些新常态也很好地教育大学新生准确认识新国情和世界格局的转变,避免延续盲从欧美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国家自信、民族自信和科学自信,认识到国内开拓创新进取的广阔空间和光明前景。

3.4 引导学生明辨学问与道德的关系,崇尚德识双馨的价值取向

学问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做学问必须遵守基本的道德和学术规范,严守做人做事的底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随着改革开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认知和扭曲的价值取向,并不断朝大学校园弥漫,致使部分学生迷失了人生方向,产生了精致利己的错误言行。鉴于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为了守住校园道德底线,实践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主讲教师利用课上课下和野外实习的机会,深入到学生中间,采取拉家常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谆谆善诱地告诫学生,品行道德是为人的第一要素,体现在一个人的日常修养、日常品行和素质上,是一个人做好学问谋求发展的基本保障。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循学术规范,建立良好的学术品格,正确处理好学问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在日常教学期间,还经常和教务员、辅导员沟通了解学生其他课程学习情况和思想状态,通过给学生讲述诸如李四光、郭令智、王德滋、孙枢、张国伟、杨树锋等地学前辈和杰出校友的感人事迹(舒良树,2005),为同学的人生方向树立起德识双馨的榜样和标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美德意识,提高道德情操和综合素养。引导学生要目标远大,意志坚定,踏实做事,老实做人,顾全大局,懂得感恩,团结同志,尊重他人,谦虚谨慎,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一定要坚守基本道德,要有敬畏之心,在做学问的同时,注意道德素养的提高,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4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4.1 建成了一个起点高、内容新、衔接紧密的地质学基础课程体系

基础地质课程体系由《普地》课堂教学、实验课和野外认识实习组成,近年还增加了面向全国的《普地》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团队包括2名课堂主讲教授兼网络课程主持、2~3名实验课老师和6~8名基础地质实习队带班老师。普地教学三个阶段各有特色,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授课对象不仅包括地球科学学院各专业学生,还有地球系统科学与资源环境大类班(包括地理与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的本科生、跨大类选课的物理学、天文学、数学、生物和化学等专业的大学生、中科院南古所的硕士研究生,以及西北大学交换生等。

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和校区搬迁为契机,建成了南京大学仙林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由于近年园博园建设工程影响,原有湖山基础地质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剖面普遍受到影响,教学团队在保护该实习基地的同时,拓展了徐州一带的实践教学剖面,建成了苏州—徐州—连云港“三点两区一线”野外教学新基地。实验教学中心和基础地质实践教学基地的完善和拓展,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本教学团队先后发表了与《普地》有关的教学研究论文9篇。实现了教学资源全国共享,教学功能辐射全国。十多年间,《普地》教学得到了全国兄弟院校广大同行的厚爱,本课程先后被评选为国家精品课程(2007)、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南京大学百层次优质课程(2018)、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在线课程(2020)等。

4.2 完成新教材编写出版,获全国同类高校广泛使用和普遍好评

近10年来,新编出版了全彩版《普通地质学》教材(2010年第三版、2020年第四版)和《普通地质学实验及复习指导书》(2012年),以及配套的授课多媒体光盘、讲义、习题—思考题集。2009年起,在给在校生开设《普地》课堂教学的同时,还面向全国地学爱好者,在超星网站和教育部爱课程网站开设线上教学,通过播放《普地》课堂教学录像、在线实时互动交流、线下答疑等形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

这些系列教材和教辅材料,具有定位明确、起点高、内容新、知识结构合理和普适性强等特点,因而在国内反响强烈。其中,全彩版《普通地质学》教材在10年内印刷14次,已发行16万册,被广泛征订和推广应用,全国80多所地学相关高校已采用本教材。据地质出版社评定,“全国已有50%以上地球科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使用本教材进行教学”;“教材底蕴深厚、体系完整、特色鲜明、质量优异,辐射面广、行业认可度高,得到广大师生好评”;“是一本地学类专业教材中的精品之作”。荣获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2014)、国家级首批优秀教材一等奖(2021)。

4.3 多元化、国际化的科研训练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课堂理论、实验课、野外地质实习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研训练活动,尤其是在实验中心和野外基地开展的地质技能与方法训练,成效显著,得到广大同学的认可,得到其它基础专业课程任课老师的称赞。在国内外地质立典之地和地学理论圣地进行延拓性实践教学和科学考察,让学生在直观的地质现象面前切身感受地质奥秘的探索之路,训练学术思维和探索精神,显著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人文素质。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成果和经验被法国奥尔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推广采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戴顿大学、爱荷华大学等主动与我校联系,联合开展了多次国际野外地质教学与考察。受其影响,南京大学近年来将地学领域国际化综合实习与科研训练的成功经验延伸到其它学科方向和跨学科的国际综合科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4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集课堂与实验教学、野外实践、科研能力训练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为本科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展示才能的舞台,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自发组织了各种学习沙龙、学术讲座、报告会、论文竞赛等活动。由大学生自发主办的学术刊物“求石”延续了近20年,刊登介绍大量生动有趣的地质现象以及相关的专业解读和学生自己的认识体会。在全国和江苏省本科生地学知识比赛和地质技能竞赛中,南大学生屡获佳绩,成绩名列前茅,体现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娴熟的实践技能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多年来,南京大学地质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包括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保送研究生资格,获得欧美国家顶尖学府(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西澳大学、巴黎大学等)奖学金的比例也很高,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南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普通满意。此外,南京大学地质学本科生选择直接就业的对口单位(如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自然资源部相关单位和各省地调院、中广核电、水文与工程研究院或公司等),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评价也很高。来自往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表明,广大学生对大学阶段《普地》课程的教学印象深刻,受益度高。

选择继续深造和从事学术研究的本科毕业生,在进入学术生涯后,得到快速成长,崭露锋芒,大多已成为所在单位(包括海外学术机构)的科研业务骨干,以及相关学术领域的知名学者。近10年间,南京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已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和Science及其子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际一流地 学 刊 物(Geology、EPSL、GRL、JGR、ESR、GCA、Tectonics等)发表署名南大为第一单位的学术论文150余篇;3名本科毕业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近20年来南大地学本科毕业生成长为本领域国家级高层次(杰青、长江、四青)人才的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学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