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
2022-06-29韦兰月
韦兰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脑梗死及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的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症状为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记忆障碍等,其发病原因包括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栓塞等,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立即陷入昏迷。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新增150-20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超70%为脑梗死患者,同时数据显示脑血管病变已成为我国国民死亡第一位疾病原因,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及后期护理一直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1]。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及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已形成较完善的治疗体系,其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已逐渐取代传统治疗方法成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首要治疗手段并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预见性护理也逐渐取代常规护理在临床广泛应用[2]。鉴于此,本次研究甄选出50例样本,对比常规治疗+常规护理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预见性护理两种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筛选,甄选出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实施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模式分组(实验组、对照组),25例/组。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78(60.25±8.46)岁;实验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6-78(60.35±8.44)岁。数据差异小(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在临床相关诊断后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患者相关资料完整度满足本次研究需求;(3)家属/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4)纳入样本内患者均符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标准。
排除标准:(1)溶栓治疗禁忌者;(2)拒绝参与本次研究者;(3)合并严重精神障碍者;(4)有高度脑出血发作风险者;(5)患有其他系统危重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常规护理,其中治疗方式:给予病人对应的补液治疗,保持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对于颅内压增高患者及时给予其降颅压治疗;护理策略:给予患者常规病房护理;指导患者用药;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日常护理期间的注意事项及护理技巧;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批准文号S20110051;20毫克/支)静脉溶栓+预见性护理,其中治疗策略如下:常规治疗与对照组同,溶栓治疗大致过程:治疗开始前检查患者血液,排除血小板减少、凝血异常等溶栓治疗禁忌症;其次还需检查患者血糖,排除患者血糖过低或者过高导致的禁忌证;同时要完善头颅CT排除脑出血以及大于1/3大脑半球的低密度灶;当患者无以上治疗禁忌症时,给予患者体重精确的测量,阿替普酶的使用用量按照每kg体重0.9mg计算。另外,在治疗开始1min内要用1/10的药静脉推注,剩下的药物需在1个小时之内全部滴注完毕。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相关指标,若患者指标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治疗,给予患者对应的治疗;阿替普酶溶栓均在发病4-5个小时内进行。
实验组护理策略如下:(1)常规护理与对照组同。(2)治疗实施前的护理:按照临床标准,完善患者检查并给予精确的判断;将患者血氧饱和度控制与94%以上,观察患者心电监护仪数据;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加强健康宣教,采取介绍过往成功治疗案例的形式向其介绍溶栓治疗的原理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情况。(3)在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是详细监测患者相关指标,并对患者溶栓时间、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当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是需立即报告医生并停止溶栓,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4)溶栓后的护理策略:在患者完成溶栓治疗后需严格关注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并发症进行预防;为患者设置合适的气垫床,告知家属良肢位摆放,定时给予患者翻身处理;给予患者患肢被动运动或轻柔按摩,功能状态较好的患者可自行完成踝泵运动等主动运动;指导患者家属给予合理的饮食,在辅助患者用餐时需采取正确的体位,避免误吸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根据神经缺损程度量表[3](NIHSS)评估,评分标准:总分0-42、<4为轻度、5-15中度、15-20中重度、>20分重度,分高则提示神经功能越差。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出血、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继发性梗死。
运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ES)[4]对比护理介入前后两组精神状态。最高得分30分,正常27-30;认知障碍低于27分。
通过问卷方式收集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总分10分:非常满意(7-10分),满意(3-6分),不满意3分以下[5]。(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对比[n=25,±s,(分)]
表1 两组NIHSS评分对比[n=25,±s,(分)]
组别 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 17.56±2.89 25.14±2.63实验组 17.55±2.88 27.02±2.82 t 0.012 2.438 P 0.990 0.019
2.2 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4.00%、28.00%,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25,例)
2.3 两组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ES)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MMES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干预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认知功能对比[n=25,±s,(分)]
表3 两组认知功能对比[n=25,±s,(分)]
组别 护理介入前护理介入后对照组 20.12±2.49 24.22±2.54实验组 20.13±2.47 27.26±2.04 t 0.014 4.666 P 0.989 0.001
2.4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程度对比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92.00%、64.00%,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25,例)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疾病具有较强的突发性且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故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6]。
有研究提出对比脑梗死的常规的治疗及护理方式,在其基础上运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预见性护理在实际应用中更具效力,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同时在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7]。本次研究对比上述两种治疗及护理方式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如下:干预前两组NIHSS、MMES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项数据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静脉溶栓中阿替普酶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且含有526个氨基酸,该药物可通过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最终达到栓开患者梗阻的脑血管的效果,但对于该治疗后的并发症依然是临床待解决的重要问题[8]。预见性护理是对常规护理强化,能给予患者更具针对性的护理,减少溶栓及疾病带来的并发症。护理策略中溶栓前的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程度,提升其治疗信心;完善的治疗前检查能有效排除危险因素,提升溶栓治疗效率,使患者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治疗[9];溶栓治疗中的护理能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治疗保障,促进治疗顺利实施;溶栓治疗后的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误吸导致的肺部感染、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促进患者康复发挥了主要作用[10]。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预见性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具有良好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