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地尔联合巴曲酶注射液对中重度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2022-06-29刘金萍
刘金萍
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中是比较多见的疾病,部分患者单侧耳朵患病,也有部分患者两侧耳痛一同患病,其中以中老年患者居多[1]。目前医学界对该病的发生机制尚无确切了解,但是普遍认为疾病的出现与血管纹功能障碍、迷路窗膜破裂、病毒感染、内耳微循环障碍等因素相关[2]。该病发展迅速、发生突然,中重度患者还会伴随眩晕、耳鸣等症状,如果没能及时就就医,易留下永久性后遗症,即:神经性耳聋,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3]。经过研究发现,致聋发展进程中内耳微循环障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治疗中需要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纠正耳蜗缺血缺氧状态,防止病情继续发展[4]。前列地尔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但是单一用药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有学者建议将其与巴曲酶注射液联合使用,北京怀柔医院为了验证这一用药方案的有效性、掌握药物作用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92例研究对象选自北京怀柔医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中重度突发性耳聋患者,纳入标准:(1)突然出现听力降低症状,并伴随不同程度呕吐恶心、眩晕、耳堵塞感、耳鸣等症状;(2)经过听力检查,临近的两个频率听力降低20 dB;(3)病发时长不超过 2周;(4)无研究所用药物禁忌证。排除标准:(1)内耳病变导致的耳聋患者,包括: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化脓性迷路炎、窗膜破裂、梅尼埃病、听神瘤等;(2)异物、耵聍栓塞等外耳原因引起的耳聋;(3)中枢病变导致的耳聋患者,包括梅毒、血液或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等;(4)药物中度所致的耳聋患者;(5)第八对脑神经受损。根据系统抽样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3~73岁,平均(53.12±4.65)岁;女19例、男27例;病程2~14 d,平均(7.48±0.93)d。试验组患者年龄46~77岁,平均(53.62±4.51)岁;女20例、男26例;病程2~13 d,平均(7.12±0.84)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和家属同意加入研究,签订书面协议。本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通过并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先进行基础治疗,用药方案:甲钴胺注射液(生产厂家: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30076,规格:500 μg),0.5 mg/次,与 100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注射,1次/d;地塞米松(生产厂家:哈尔滨绿行医药,国药准字 H22022889,规格:1 ml∶5 mg),10 mg/次,与 100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滴注,1 次 /d,3 d 后降低至 5 mg。持续用药 10 d。
1.2.1 对照组 基础治疗的同时使用前列地尔(生产厂家:本溪恒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175,规格:1 ml∶5 μg),剂量 10 μg/次,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滴注,用药周期为 7~14 d。
1.2.2 试验组 与对照组患者相同方法用药,再联合巴曲酶注射液(生产厂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30295,规格:1 ml∶10 BU),首次用药是 10 BU,加入 250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药后复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升至1.0 g/L以上再用巴曲酶,剂量减半。在治疗1周后对比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治疗效果判定 (1)无效:耳鸣、眩晕等症状为改善,听阈值提高不足15 dB;(2)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听阈值提高 15~30 dB;(3)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听阈值提高超过30 dB;(4)痊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听力恢复正常水平。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3.2 临床症状 记录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听力恢复时间、耳鸣消失时间、眩晕消失时间)、听阈提高值。
1.3.3 不良反应 记录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头痛、腹胀、注射部位红肿、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例(%)]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和听阈提高值对比
试验组恢复听力时间,耳鸣消失时间、眩晕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听阈提高值也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和听阈提高值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和听阈提高值对比(±s)
组别 临床症状恢复时间(d) 听阈提高值(dB)听力恢复时间 耳鸣消失时间 眩晕消失时间试验组(n=46) 9.36±2.25 6.32±1.46 5.24±1.19 35.36±4.27对照组(n=46) 11.64±2.48 8.43±1.57 7.36±1.45 21.65±4.02 t值 4.618 6.675 7.665 15.855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用药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对照组为8.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有着比较复杂病因的疾病,内耳血管水肿、痉挛,都会堵塞血管,减少耳蜗螺旋神经节、螺旋器毛细胞血流量,细胞因为缺血而变形,失去原有的功能,最终突发耳聋[5]。此外,如果机体受到病毒感染,一方面会改变血液流变学,提高血小板、红细胞黏度,降低血流速度,形成血栓,也会发生内耳血管堵塞;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内耳毛细血管内膜上皮细胞水肿,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损伤细胞功能,降低听力水平[6]。另外,因为红细胞变形能力弱,如果存在血脂代谢异常、血液黏度高、血液流变学改变、凝血功能异常、颈动脉解剖异常、贫血等情况出现,都会影响组织正常的供血,降低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或是增加氧自由基量,引起内耳水肿,无法正常地进行物质代谢,组织逐渐发生病变,损害听力[7]。总而言之,突发性耳聋的出现,与内耳供血障碍相关,为了促进病情恢复,改善内耳血液循环至关重要。
前列地尔是一种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作用机制是:(1)通过调节磷酸二酯酶、腺苷酸环化酶(cAMP)活性,以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细胞中的环磷酸腺苷(CAP)水平,将蛋白酶激活,成倍地提高血管平滑肌和血小板中的CAP浓度,可以对免疫复合物、动脉粥样脂质斑块形成、血栓素A2产生、血小板凝集等产生抑制作用,达到扩张血管的目的[8]。(2)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提升一氧化氮浓度,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提高cAMP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含量,扩张阻塞处的血管,缩小血管阻力,改善缺血区的微循环[9];并提高神经细胞中cAMP水平,降低血栓素A2浓度和血小板高反应性,提高Na+-K+-ATP酶活力,让神经内膜获得更多的血流量,营养神经,增强红细胞变形性,纠正组织细胞缺氧状态,防止发生再灌注损伤[10]。药物特点:该药的载体为脂微球,直径200 nm,能够将列腺素E1(PGE1)转送到病变位置,靶向治疗受损的器官和组织[11];药物有效成分缓慢释放,让药效可以持续24 h;另外,脂微球有着屏障保护作用,可以避免经过肺循环时PGE1灭活,而且该药对病变血管亲和力强,所以具有高效、低毒、不良反应少、作用时间长、用量少、分解慢等特点[12]。
巴曲酶注射液是提取自矛头蛇蛇毒的一种新型药物,能够溶解血栓、抗血栓形成、分解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液黏度。其作用机制是:(1)通过分解纤维蛋白原,网状内皮细胞可以将形成的降解物吞噬掉,抑制血栓形成[13];(2)通过刺激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增强纤溶系统活性,起到溶栓效果,抗红细胞凝集,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和血管通透性,减轻阻力,增加血液流速,改善内耳循环,增加供血量,促进听力水平恢复[14]。
前列地尔和巴曲酶注射液是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两种药物,在单独使用时均存在一定局限性,联合应用后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所以临床中已经开始使用这一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成效[15]。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也采用了联合前列地尔和巴曲酶注射液的治疗方案,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听力恢复时间、耳鸣消失时间、眩晕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听阈提高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与单一用药效果相比较,联合用药可以在多种药理作用机制下,更好地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纠正供血障碍,避免器官和组织继续受损,促进听神经功能恢复,让患者更快地提高听力水平,同时清除各种伴随症状。另外,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在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前列地尔用药的基础上,再增加巴曲酶注射液,可以发挥协同作用,但是药物之间不会因为相互作用而增加毒性,所以不良反应少,能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6-17]。
综上所述,中重度突发性耳聋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联合使用前列地尔和巴曲酶注射液,有助于增强疗效,缩短病症恢复时间,有效改善听力水平,有进一步提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