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效果
2022-06-29黄美英
黄美英
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FP)的主要治疗原则,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见方案,该方案虽然可缓解面神经功能障碍状况,减轻口眼歪斜、口角下垂等症状[1],但是崔炜等[2]的研究中表明该疾病病情漫长,症状缓解缓慢,因此需长时间服用药物,而该方案中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长期使用易产生药物耐受性,且不良反应多,难以达到期望效果。中医认为正气不足、络脉空虚是PFP的主要病因,导致外邪入侵于面部经络,由于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因此当外邪入侵头面部而致经脉失养,出现肌肉迟缓不收,诱发一系列临床病症。因此中医治疗该疾病以通经活络、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针法是指将针遵照一定的角度和力量刺入体内,运用针刺提拉捻转等手法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将其用于该类患者的治疗中可能会更有效。故本研究对针灸联合药物治疗PFP患者的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建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55例PFP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3]PFP诊断标准;(2)单侧发病;(3)面神经麻痹程度为Ⅲ~Ⅴ级。排除标准:(1)不能耐受电刺激;(2)伴有严重肝脑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3)依从性差。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7)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20~60岁,平均(40.24±15.57)岁;病程1~10 d,平均(7.01±1.98)d;面神经麻痹程度:Ⅲ级17例,Ⅳ级7例,Ⅴ级3例;发病部位:左侧17例,右侧1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 20~63 岁,平均(41.06±15.98)岁;病程 1~9 d,平均(6.92±2.12)d;面神经麻痹程度:Ⅲ级16例,Ⅳ级8例,Ⅴ级4例;发病部位:左侧16例,右侧1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面神经麻痹程度及发病部位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院伦理及学术委员会已对该研究予以批准,且本研究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由同一医护团队予以治疗及干预。
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更昔洛韦(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826,规格:0.25 g/支)静脉滴注,0.25 g/次,1次 /d抗病毒治疗;甲钴胺注射液(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55382,规格:1 ml∶0.5 mg)静脉滴注,0.5 mg/次,3次/周,以及维生素B1注射液(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2221,规格:2 ml∶50 mg)肌内注射,100 mg/次,3次/d营养神经治疗;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924,规格:1 ml∶5 mg]静脉滴注,5 mg/次,1次/d抗炎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取穴:以头维、颧髎、上星、丝竹空、攒竹为主穴;以健侧合谷(泻实手法)、风池、阳白、下关、鱼腰、睛明、翳风、牵正为配穴。除合谷外其余穴位均采用平刺手法进针,留针30 min,1次/d,5次/周。
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面神经功能麻痹程度。(1)临床疗效:治疗后,所有的临床症状消失,面部表情恢复正常状态,眼睑可正常闭合,吹气和鼓腮正常为痊愈;部分临床症状消失,患者可正常控制面部表情,口眼歪斜症状明显好转则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面部口眼歪斜程度有所改善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即上述状况无改善甚至加重则为无效[4]。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免疫功能:治疗前后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5 ml,运用免疫扩散法检测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3)炎症因子:治疗前后,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5 ml,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4)面神经功能麻痹程度:治疗后运用House-Brackmann量表评价面神经麻痹程度,其中Ⅰ级为正常,等级越高表明面神经麻痹越严重[5]。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70.37%)(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IgG、IgA、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g/L,(±s)]
表2 两组免疫功能对比[g/L,(±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IgG IgA Ig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8) 20.31±3.64 11.34±3.01* 6.34±1.24 3.44±0.84* 4.57±0.64 1.84±0.35*对照组(n=27) 20.67±4.01 13.21±2.97* 6.58±1.09 4.17±0.74* 4.62±0.54 2.14±0.45*t值 0.348 2.319 0.763 3.423 0.314 2.753 P值 0.729 0.024 0.449 0.001 0.755 0.008
2.3 两组炎症因子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hs-CRP、IL-6、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对比(±s)
表3 两组炎症因子对比(±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TNF-α(ng/ml)hs-CRP(μg/ml)IL-6(pg/ml)IL-1β(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8) 58.91±2.64 25.78±7.31* 12.13±2.41 7.24±1.27* 2 645.34±328.21 551.34±172.64* 53.24±6.98 25.64±4.24*对照组(n=27) 59.34±3.01 39.87±5.21* 12.45±2.34 8.31±2.01* 2 594.37±348.61 745.34±284.37* 54.37±7.01 29.36±6.83*t值 0.562 8.254 -0.500 -2.350 0.558 -3.045 -0.599 -2.417 P值 0.572 <0.001 0.619 0.023 0.579 0.004 0.552 0.020
2.4 两组面神经功能麻痹程度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面神经功能麻痹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表4 两组面神经功能麻痹程度对比[例(%)]
3 讨论
PFP是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症状,抗病毒、抗炎等药物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案,但是药物治疗方案受年龄、基础代谢等基本情况影响较大,因此治疗效果差异较大,于效果差者而言其发生面部肌肉萎缩、眼睑不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升高,不仅增加治疗难度,亦对患者后期生活造成影响[6]。中医认为PFP多为机体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所致,中医治疗该疾病以祛风散寒等为主要治疗原则。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穴位采用特定疗法进行治疗,具有畅通气血、行气止痛之功效,将其用于该类患者可能会弥补常规药物治疗的不足之处。
患者颜面部在病毒感染、免疫功能降低及神经功能异常等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导致面部部分神经、血管发生痉挛,血液对该部位的营养作用降低,造成单侧面部出现神经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最终致使面神经麻痹的出现,进而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7]。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70.37%)(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麻痹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灸联合药物治疗PFP患者,通过减轻面神经麻痹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可能的原因是首先常规药物治疗方案通过营养神经、抗病毒抗炎等基础治疗,可不同程度减轻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减轻面神经功能麻痹,缓解临床症状,以此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其次头维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足少阳之会,周围布有耳颞神经分支,面神经颞支及颞浅动、静脉额支,针刺该穴可治头部病症,张嫄媛等[8]的研究中表明由于该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的最高点,因此该穴位有助于调和全身气血,改善面部血液循环,进而减轻面部麻痹程度。颧髎属手太阳小肠经,针刺该穴具有祛风消肿之功效,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等症;上星属督脉,其周围布有额动、静脉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及额神经分支,针刺该穴具有清头散风之功效,主治头痛等症;丝竹空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布有颞浅动、静脉的颞支、眶上神经、颞面神经、面神经颞支和颧支分布,针刺该穴可起降浊除湿之效;以健侧合谷(泻实手法)、风池、阳白属足少阳胆经,主大风等疾病;下关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主治面口病证;睛明属太阳膀胱经,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主治目面部疾病;诸主穴配伍可起祛风明目、通络止痛之功效,此外,刺法可同时刺激多条经脉的气血运行,从而促进微循环地改善和加快,达到通经活络活血等作用,可更好地发挥其功效[9]。李尚锋[10]在其研究中表明针灸治疗该疾病其总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同本研究结果一致,支持本研究结果。
李贞玉等[11]在其研究中发现,该类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紊乱状况,其原因为IgG、IgA、IgM的异常升高,可更好的同机体抗原结合,形成免疫球蛋白复合物,而该物质的生成可加快炎症细胞浸润,加重临床症状。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TNF-α、hs-CRP、IL-6、IL-1β、IgG、IgA、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灸联合药物治疗PFP患者,不仅可调节患者免疫功能,还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常规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性浸润,促进免疫功能恢复;另一方面针灸具有理化效应,因此针刺穴位,如风池、头维及攒竹等穴位均可对面部神经元予以刺激,从而提高线粒体生物酶活性及氧化能力,不仅增加痉挛部位氧供给,还可加快代谢,加快炎症渗液吸收速度,进一步减轻炎性浸润,抑制免疫复合物生成,促进免疫功能恢复,而免疫功能的恢复亦可增强其抗病毒作用,以此形成循环[12]。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药物治疗PFP患者,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面神经麻痹程度,进而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