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骨水泥渗漏类型的关系
2022-06-29蒋人杰
蒋人杰
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 骨 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50岁以上人群OVCF发病率为11%~50%,且好发于女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微创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瞬时固定,即刻止痛和恢复快等优势,已经成为OVCF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2]。但PVP术后发生的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s,AVF)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3]。骨水泥渗漏是PVP术的常见并发症,根据相关文献[2]的研究结果,PVP骨水泥渗漏主要发生在椎旁软组织、椎间盘、血管内及椎管内。有研究显示骨水泥渗漏是AVF发生的影响因素[4]。但关于不同类型骨水泥渗漏患者中AVF发生情况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为了进一步丰富临床证据,本研究探讨OVCF患者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类型对AVF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柳州市人民医院行PVP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8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OVCF的诊断符合文献[5]《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指南》,经影像学确诊为胸椎或/及腰椎OVCF;具备PVP手术指征,且均已行PVP术;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术后至少随访2年,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继发性骨质疏松导致的OVCF;伴有骨代谢性疾病、脊柱感染性疾病、伴有恶性肿瘤等;既往脊柱手术史;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其中男28例,女52例;年龄50~85岁,平均(69.39±5.16)岁;骨折部位:胸椎(T4~10)骨折22例,胸腰段(T11~L2)骨折38例,腰椎(L3~5)骨折20例。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1.2 方法
1.2.1 PVP 按照文献[6]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2014年《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专家共识》内的方法进行操作,选用PVP椎体成形工具包(山东冠龙医疗用品有限公司,201型)和骨水泥(Heraeus Medical GmbH,OSTEOPAL®V)。收集所有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骨水泥注入量。
1.2.2 骨水泥渗漏分型 PVP术后3 d内行X线检查,并按照文献[7]根据解剖位置方法对骨水泥渗漏进行分型:椎间盘内渗漏型;椎体周围渗漏型、椎管内硬膜外渗漏型、椎旁软组织内渗漏型、椎间孔内渗漏型,见图1。其中,椎间盘内渗漏型又可分为间隙内-盘外型和盘内型。
图1 骨水泥渗漏解剖位置分型
1.2.3 随访 PVP术后至少随访2年,采用电话随访及门诊随访的方式,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AVF通过X线和核磁共振检查进行诊断,统计不同类型骨水泥渗漏患者AVF发生率。比较发生AVF与未发生AVF患者的临床资料。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P术后AVF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水泥渗漏及AVF情况
80例患者中椎体周围渗漏型、椎间盘内渗漏型、椎旁软组织内渗漏型、椎管内硬膜外渗漏型及椎间孔内渗漏型发生率分别为40.00%、35.00%、20.00%、3.75%、1.25%。80例患者发生AVF共19例,发生率为23.75%。椎间盘内渗漏型发生AVF的16例患者中,间隙内-盘外型4例,盘内型12例。不同骨水泥渗漏类型患者AVF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14,P<0.001),椎间盘内渗漏型患者的AVF发生率明显高于椎旁软组织内渗漏型及椎体周围渗漏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骨水泥渗漏及AVF情况
2.2 PVP术后AVF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发生AVF患者年龄和骨水泥注入量均明显大于未发生AVF患者,合并椎体周围渗漏型占比低于未发生AVF患者,合并椎间盘内渗漏型占比高于未发生AVF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PVP术后AVF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表2 (续)
2.3 PVP术后AVF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以年龄、骨水泥注入量及合并骨水泥渗漏类型为自变量,以AVF发生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间盘内渗漏型、高龄、骨水泥注入量多均是PVP术后AV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PVP术后AVF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OVCF的病理基础是骨质疏松,该疾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OVCF的治疗目的是重建椎体稳定性,缓解疼痛,改善患者活动能力,避免骨折的再次发生[8]。PVP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通过注入骨水泥对伤椎进行固化,恢复椎体部分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具有创伤小,止痛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9]。骨水泥的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入后能够对整个伤椎进行弥散并凝固,对伤椎起到很好的稳定支撑作用。骨水泥集中于椎体中央部位且分布均匀是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多种因素会引发骨水泥渗漏,产生一些不良后果[10]。骨水泥渗漏的分型方法较多,尚无统一标准,按照解剖位置分型是临床常用的分型标准,本研究中分型以椎体周围渗漏型、椎间盘内渗漏型、椎旁软组织内渗漏型等为主,与以往的研究报道基本相符[11]。
PVP术后有可能发生AVF,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临床的重视。关于PVP术后AVF发生率的报道各异,本研究中,AVF的发生率为23.75%,与李业成等[12]报道的24.0%基本相符。椎间盘内渗漏型、椎体周围渗漏型、椎旁软组织内渗漏型患者发生AVF分别为16例(57.14%)、2例(6.25%)、1例(6.25%),椎间盘内渗漏型的AVF发生率最高,与蔡金辉等[13]报道的骨水泥椎间盘内渗AVF发生率(41.83%,23/55)基本相符。以往研究显示,PVP术后发生AVF的相关影响因素较多[14]。本研究显示,椎间盘内渗漏型、高龄和骨水泥注入量多均是PVP术后AV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激素水平明显降低,骨代谢障碍越加明显,骨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折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规范性抗骨质疏松治疗能有效延缓骨质疏松自然病程,改善骨代谢,使骨密度提高,减少AVF的发生[15]。本研究中,骨水泥注入量多是影响PVP术后AV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骨水泥注入量过多会导致骨水泥渗漏的风险增大,同时大剂量的骨水泥会增大伤椎的刚度和强度,而邻近椎体仍为低强度单位,使得椎体间的生物力学失衡,邻近椎体所受到的应力明显增大,从而导致AVF的发生率增加。但也有研究表明,骨水泥注入量过少不能为伤椎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受力点会偏移,增加邻近椎体作用力,也同样会增加骨折发生的风险[16-17]。故骨水泥注入量对PVP的手术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合适的骨水泥注入量能够增强伤椎的强度和稳定性。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PVP术后1年,AVF的发生率为14.1%,且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是其重要影响因素[18-19]。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通常是由于椎体骨折形成骨裂隙,骨水泥通过骨裂隙流溢至椎间盘内,椎体骨折导致椎体内压力较大,椎体内空间小,骨水泥会在高压下向裂隙内渗漏至椎间盘[11]。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因骨水泥会出现短暂性发热,对椎间盘的理化性质进行改变,破坏其结构,导致负荷传导发生异常,骨水泥强化的伤椎及骨水泥渗漏的椎间盘共同形成一高刚度单位,增加邻近椎间盘和邻近终板的局部应力,削弱邻近椎体终板强度,限制小关节活动,从而增加AVF的风险。同时,渗漏至椎间盘内的骨水泥由于“支柱作用”对邻近椎体的集中性应力效应增强,也进一步增加了AVF发生的风险[20]。本次研究中,椎间盘内渗漏型发生AVF的16例患者中,间隙内-盘外型4例,盘内型12例,可能是由于:(1)盘内型骨水泥的剂量较间隙内-盘外型骨水泥更多,其对椎间盘的生理结构破坏更大,椎间盘退变更严重,椎间盘功能变差,同时其对邻近椎体所造成的应力负荷也更大,导致椎体间应力不均,更容易诱发AVF。蔡金辉等[13]研究通过术后X线片获取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间接反映骨水泥渗漏量,结果显示,AVF组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骨水泥渗漏量越大,PVP术后发生AVF的风险越高。(2)盘内型骨水泥较间隙内-盘外型骨水泥更不均匀、形态更不规则,更容易形成“曲拐作用”,引发矢状位脊柱受力不均,进而导致脊柱在屈伸旋转活动时局部应力集中且失衡而导致AVF的发生。
综上所述,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AVF的危险因素较多,椎间盘内渗漏型是AVF发生的主要骨水泥渗漏类型。针对危险因素,应当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填充材料,改进手术技术等,尽量避免或减少骨水泥的渗漏,同时注意规范性抗骨质疏松治疗,以降低PVP术后AVF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