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在RFCA术后应用药物维持与电复律对房颤晚期复发的影响对比
2022-06-29钟耀棠李诗成李忠荣程飞
钟耀棠 李诗成 李忠荣 程飞
房颤是心内科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全球发病率约为2%,且逐年提升,可引发患者心悸、乏力等不适症状,严重可导致血栓栓塞等急性疾病[1]。目前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多选择手术治疗[2]。但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复发房颤的概率较高,术后复发患者恢复心律的方法常见的有药物复律、电复律,且有报道称术后早期降低复发率有助于减少晚期房颤的发生率[3]。故合理有效的控制术后复发率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胺碘酮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心率控制药物,其副作用较大,是目前临床控制心率的二线用药,其对术后早期房颤控制效果明显,而对术后晚期房颤控制效果缺乏相应研究[4]。因此笔者通过分析患者的治疗结果,探究其与电复律对术后患者晚期房颤复发率的影响,结果满意,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3月-2020年3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收治的房颤并采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9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5]2020年ESC房颤管理指南中房颤诊断标准;(2)术前未在心内发现血栓;(3)无手术禁忌证;(4)心功能NYHA分级Ⅰ~Ⅲ级。排除标准:(1)有出血性倾向疾病;(2)伴有其他内脏(肝、肾等)功能严重不全;(3)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4)伴有其他心脏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5)治疗后不能按时随访。回顾性分析本研究中患者病例,依据其术后复律方法分为药物组49例和电复律组44例。其中药物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37~72岁,平均(53.16±16.82)岁,平均体重指数(24.74±1.65)kg/m2,患者中合并有高脂血症12例,高血压病21例。电复律组患者男28例,女16例,年龄39~73岁,平均(54.85±17.53)岁,平均体重指数(25.02±1.58)kg/m2,患者中合并有高脂血症10例,高血压病1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抽血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彩超检测LAD及LVEF数值并记录。
患者均采用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治疗,术后予以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控制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术后3个月,药物组采用盐酸胺碘酮片(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125,0.2 g)口服治疗,第1周口服剂量为600 mg/d,第 2 周口服剂量为 400 mg/d,第 3 周口服剂量为200 mg/d,后按第3周剂量持续口服满3个月,随访共12个月,期间复发房颤采用胺碘酮口服治疗,初始口服剂量为200 mg/d,如心率较快则继续增加胺碘酮剂量至400 mg/d或600 mg/d,目的是控制患者心率在50~60次/min。电复律组术后患者复发房颤采用电复律治疗,电复律时患者取仰卧位,静脉推注力月西(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31071,5 ml∶5 mg)3~8 mg 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采用双向波同步直流电复律,设置初始能量为200 J,至多放电2次。所有患者复律成功后持续观察2 h,若血压、心电波形无异常则准予出院,若存在异常心电图则住院观察至异常心电图消失24 h后准予出院。手术后前3个月,每个月电话随访一次,门诊随访一次,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一次。手术后4~12个月,每个月电话随访一次,每3个月门诊心电图检查一次,每6个月动态心电图检查一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12个月房颤复发率、术前与术后3个月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左心房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内经(LAD)。(1)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清晨,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IL-6及hs-CRP水平。(2)术前及术后3个月于门诊采用彩超检查患者心脏功能,记录LVEF及LAD数值。(3)术后3~12个月,统计两组患者房颤的复发数,各组复发率=各组复发数/各组患者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房颤复发率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IL-6、LAD等水平采用(±s)的形式表示。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晚期房颤复发率对比
术后晚期药物组患者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电复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晚期房颤复发率对比[例(%)]
2.2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IL-6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药物组患者IL-6及hs-CRP水平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电复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对比(±s)
*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组别 IL-6(ng/L)hs-CRP(mg/L)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电复律组(n=44) 149.53±5.98 141.22±5.16* 9.17±0.85 7.54±0.87*药物组(n=49) 151.37±6.59 132.26±4.88* 9.21±0.88 6.78±0.71*t值 1.412 8.578 0.223 4.584 P值 0.162 0.000 0.824 0.000
2.3 两组手术前后心脏功能指标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LVEF及LA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LVEF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且LAD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心脏功能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心脏功能指标对比(±s)
*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组别 LAD(mm)LVEF(%)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电复律组(n=44) 47.52±3.43 40.33±4.82* 48.27±7.41 59.69±4.72*药物组(n=49) 47.49±3.86 39.68±5.07* 48.46±7.73 59.37±4.45*t值 0.040 0.633 0.121 0.335 P值 0.968 0.528 0.904 0.738
3 讨论
房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心房快速且不协调的搏动导致其丧失正常舒缩功能,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6]。针对部分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临床治疗中常用射频消融术,创伤小且治疗效果显著,但部分患者术后仍会复发[7]。常见的控制复发方式有电复律法和复律药物控制法,其中电复律成功率高且见效快,但对患者局部组织损伤较大,药物复律见效缓但疗效持久稳定,且患者容易接受[8-9],故如何有效控制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房颤对改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胺碘酮是一种临床二线心律失常控制药物,主要通过延长心肌组织的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减少折返激动,从而达到复律目的[10]。电复律主要通过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心肌细胞,使其大多数同时除极,造成短暂的心脏电活动停止,然后由窦房结再次主导心脏节律,从而达到复律目的[11]。
本次研究中发现药物组患者晚期房颤发生率显著低于电复律组,提示胺碘酮有利于降低射频消融患者远期房颤发生率,且效果优于电复律。分析其原因,胺碘酮可减慢患者窦房、交界区、房内区域的传导,从而维持窦性心律,故持续应用胺碘酮能在术后早期有效控制患者的房颤复发率,有相关报道称,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早期房颤发生越少则晚期房颤复发率越低[12]。而电复律能快速帮助患者恢复窦性心律,但无法减少患者术后早期房颤的复发,因此胺碘酮患者晚期房颤的发生率更低。
研究中还发现药物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电复律组,提示胺碘酮有减轻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的作用。有学者研究认为,胺碘酮可阻滞细胞钙离子通道,从而减轻心房的炎症反应[13]。射频消融术后由于患者心肌细胞受损发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心肌细胞处于易激动状态,从而出现房颤复发[14]。故胺碘酮减轻炎症反应更有利于房颤复发的控制。
研究中两组术后LVEF显著高于术前,且LAD水平显著低于术前,且两组患者术后LVEF及LA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射频消融术后电复律及药物复律均能有效改善改善患者心肌功能。有报道称,房颤患者由于心房的无效收缩,导致心房搏出量下降,心房内压力升高,心肌细胞受到牵拉,导致心房结构重构,LAD增大并进一步促进房颤发生[15]。通过手术解除房颤,并进一步通过药物或电流控制房颤复发,则患者心房内压力下降,心肌细胞受牵拉减少,从而促进心房逆构,与胡铭晟等[16]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胺碘酮维持治疗与术后复发房颤采用电复律治疗相比能有效降低房颤射频消融患者术后晚期房颤复发的发生率,降低体内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