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治疗用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6-29陈登海
陈登海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 镇江 212000
外科创伤属于急诊科比较常见的病症,从发生原因上来看,主要是因突发事件造成的,而且患者病情非常凶险,所以说医院急诊科必须要对其实施及时治疗,如果不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诊断治疗,势必会对患者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具体来说,外科创伤患者开展手术治疗期间,必须要坚持无菌操作原则,注重感染的科学预防。为了探讨抗感染治疗用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8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4例,男性2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37.1±2.9)岁;对照组44例,男性24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37.0±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1)所有患者的创伤类型都属于急性开放创伤;(2)患者在送诊前没有出现感染问题;(3)患者在参与试验前一个月没有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抗感染治疗;(4)所有患者及家属都同意参与研究。(5)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严重心、肝以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与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妊娠期以及哺乳期患者;排除过敏体质患者。
1.3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处理,即首先清洁伤口,然后再利用生理盐水以及常规消毒液实施消毒与清创处理,当伤口处理结束后将其送入手术室,然后再实施术后正常护理。给予观察组抗感染处理,在常规组处理前提下经过医师专业检查后,确定创伤程度,然后实施科学化的抗感染处理,需要给予患者口服四环素,剂量为每次0.25~0.50 g,且每隔六个小时一次;口服吡哌酸片,剂量为每次1.0~2.0 g,也可以注射吡哌酸注射液,实施肌内注射,每次1~2 ml。在此基础上,进行正常手术与正常护理。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1)观察感染情况,切口感染标准界定:①切口位置存在肿胀现象、发红现象以及发热现象;②出现疑似脓性液体流出,对患者进行菌群培养之后结果呈阳性,只要符合其中1项就可以界定为切口感染。(2)观察愈合情况,愈合分级情况为:甲级愈合表示初期愈合指标良好,没有红肿发热等反应;乙级愈合表示初期愈合情况不佳,且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红肿发热反应,但是没有疑似脓状液体出现;丙级愈合表示初期愈合差,已经有疑似脓状液体不断流出,必须要进行拆除重新包扎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切口感染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在切口感染上的比较(n,%)
2.2 两组在伤口愈合上的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伤口愈合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急诊外科创伤类型是多样性的,比如外伤以及骨折脱位等,必须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手术治疗,而且整个手术期间,对于手术检查以及清创等方面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当患者被送往医院过程中出现了细菌侵袭问题就容易造成伤口感染[1]。大部分患者伤口感染后会表现出疼痛症状,甚至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伤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多种脏器损伤,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2]。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上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切口清洁程度相对较差,非常容易引发细菌感染,直接关系到术后切口换药与手术技巧等;第二种是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机体免疫力会大大下降,从而导致切口感染发生率高;第三种是手术期间[3],受到组织牵拉以及切口长时间充分暴露等,使其发展为切口感染高危发生因素;第四种是急诊患者往往需立刻接受手术治疗,若是术前准备欠缺以及病情危重,则容易出现感染症状[4-14]。针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而言,预防切口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15-27]。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治疗后切口感染与愈合情况有着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患者实施行抗感染治疗,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大大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从而降低术后感染实际发生几率。对急诊患者来说,医生在手术处理中应特别注意,精确操作,降低感染,最大限度选择操作简单的方法,缩短操作时间,减少血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