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张时代”的“不慌张”先生
2022-06-29胡道豪
胡道豪
《人间值得》这本书,是从《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采写的文化名人稿件中精心挑选出14篇,集结成册的。本书通过描摹中国古代的那些文化名人,从细微处窥探先辈们的品格,思索生命的意义。全书共分为四辑。第一辑写追求浪漫人生的先生,如叶嘉莹、木心等;第二辑写骄傲可爱的先生,如杨振宁、林家翘等;第三辑着眼于时间,有来新夏的笔耕不辍,有周有光的一生思索;第四辑则是感念先生们留下的如阳光一样珍贵的遗产,如田家炳先生捐赠的教学楼、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江村风景等。
本书记载的这十几位先生,或狷或憨,或钝或锐,各有各的可爱,但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骨子里的不慌张。他们都经历过动荡的岁月,大风大浪里,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不慌不忙,要眇宜修。在废墟中展现出优雅,在险境中保持着真我。
旧时代的新人,新时代的旧人——杨绛
【人物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共八卷。
【素材关键词】保持真我;淡泊名利;信仰;见证……
精彩书摘
1.她出生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不仅见过北京大街上身穿竹布长衫的学生举着小旗子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劳工神圣!”“恋爱自由!”也熟悉张勋复辟时空旷的北京街道,以及如何在“噼噼啪啪”的枪响中弯腰奔跑;少年时,她见过苏州老家——杨宅前前后后的电灯同时点亮又霎时变暗的情景;战后,她见过父亲生前心爱的竹根雕陈抟老祖像,被陈列在上海霞飞路一家珠宝店的橱窗里。
她始终与旧式妇女的柔顺挨不到边。她从来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点终生未改。
她说,支撑她驱散恐惧、走过艰难困顿的,是对文化的信仰。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她相信中华民族不会灭亡,一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不相信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会被暴力毁于一旦。
2.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3.钱钟书去世后,她在家中著书、译书,并整理丈夫的遗作。人们赞叹她淡泊名利,竟不愿领导拜访;大书特书她在北京三里河的寓所没有装修,只有白墙与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据说,那是钱钟书在世时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人们更惊讶于她竟将稿费全都捐给清华“好读书”奖学金,支持家境困难的大学生继续学习。
【微解读】
杨绛先生历经百年沧桑,面对苦难她不卑不亢,仍能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平静;面对赞誉她不骄不躁,仍能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她一辈子读书、思考、写作,从未停止。她一生做学问真、做人真、为国家真。因为真,所以率性而为,不轻易为时代、为他人、为地位而改变。
非议背后依然故我——杨振宁
【人物简介】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世界级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他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
【素材关键词】不畏流言;我的校园我的家;乐在其中……
精彩书摘
1.杨振宁则说,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个菜园里人多,就挤进去找个角落,花大力气刨个坑。一定要找一个较空的园子,一刨就出个萝卜。他为研究室设定的“杨-巴克斯特系统”相关的数学物理方向,当年并不被人看重,日后逐渐成了该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2.25年来,这里一贯奉行“不宣传”方针,数理学界之外,少为人知。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无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3.杨先生对物理的热爱、热忱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说他是富有罗曼蒂克的物理学家,他对物理有一种很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
4.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大学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大学。
5.20世纪80年代,杨振宁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文集,收录了他在“文革”期间的一些谈话,有些地方对“文革”某一方面的事物持赞成态度,而他事后也发现了当时的不足。预先看到文稿的葛墨林劝他删掉这些内容,不要引起误会。杨振宁却执意全部发表。他说,自己就是要全都拿出去,让人家可以了解杨振宁真正的心路历程。
【微解读】
在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杨振宁便广遭非议。杨振宁先生主张把“杨李之争”留给后人评价。面对无端揣测,他率性真诚,宠辱不惊,坦荡为人处世;面对金钱与名誉,他淡然处之,保持自我,献身科学事业。凭借超乎常人的学术活力,以及对物理的热爱,他至今仍活跃于物理学界,让人望其项背。
最坚实的纪念——田家炳
【人物简介】
田家炳(1919年—2018年7月10日),中国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截至2018年7月,田家炳在中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捐建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医院29所、桥梁及道路近130座,以及其他文娱民生项目200多宗。
【素材关键词】节俭;多为别人想一想;人生的意义;奉献……
精彩书摘
1.出去吃饭,剩菜他必定要全部打包;穿的鞋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还能再三年。他总爱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2.他平日里爱用手帕,没带手帕时才用卫生纸。卫生纸往往也要苦撑着用一天,擦完嘴之后叠整齐了放在口袋里,留着之后擦手。
3.为了建学校,田家炳曾把自己住了38年的花园式别墅卖掉,从此一直住在1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新居铺着白色地砖,没有壁纸,甚至都没有阳台。那是2001年,田家炳83岁,刚经历了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经济“比较糟糕”。
4.田家炳几乎走遍了全国,从高原走到盆地,从热带走到亚寒带,实地考察有哪些地方需要捐助、需要什么样的捐助。他走到了教育普及的最低洼处,看到了在那里的那些人,然后,向他们伸出手。
5.一个人兜里有了钱,10个亿是个数,10个亿变成了100个亿,也只不过是在尾巴处多加上了一个零,自己能吃多少,能睡多宽?如果把一家独乐变成了让社会众乐,那我的事业不是还在扩大,不是还是我的事业?
【微解读】
他拥有无数的财富,却住在1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过着最“贫穷”的生活,没有私家车,四套西服穿了50年,一双鞋穿了10年,他对自己吝啬至极;他建校舍、图书馆、医院等公共设施,一掷千金毫不犹豫,他将80%的财产投入教育慈善事业,一生捐赠达十几亿元,改变了千万贫困学子的命运;他坚守信念,朴实低调,把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用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用大爱大善,书写了自己传奇的一生,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人”!
【速寫文段】
生活像一片辽阔的大海,而人就是那茫茫大海中漂浮的一叶叶小舟。小舟有时会因大雾遮蔽双眼,迷失方向;有时会因大风大浪,改变航行的轨道。而榜样就像一座高高的灯塔,矗立在我们人生的彼岸,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当我面临挫折磨难时,杨绛先生便是那座灯塔。这位历经百年沧桑的老人,一生承受太多的苦难,可她不卑不亢,始终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优雅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当我遭受他人误解非议时,杨振宁先生便是那座灯塔。这位年近百岁的科学巨人,一生遭受太多的非议甚至诽谤,可他坦率从容,坚持自己对物理的热爱,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当我计较于得失利益时,田家炳先生便是那座灯塔。这位捐赠十几亿元的慈善家,一生过着最贫穷的生活,可他却乐在其中,甘之如饴,用自己的大爱大善,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人”!
这些榜样便是我人生的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让我不迷失、不偏航。在人生这片海洋,直挂云帆乘风破浪,直达属于我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