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曲而“思” 唤情于“境”

2022-06-29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小学音乐新课标

摘要:音乐学科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练习”四类艺术实践,“欣赏”作为艺术实践的第一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发现,音乐课堂容易出现 “河东狮吼”的课前样态。为了让学生快速平静内心,高效投入课堂,教师尝试将“冥想式”音乐欣赏引入小学音乐的课前导入环节,对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内涵进行分析,探索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整合分析,加以实践后提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冥想式”;音乐欣赏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应从满足小学生各年龄段心理和认知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段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为主旨,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课堂的专注力,以期达到学生音乐课堂快速导入的目标;应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题材与风格,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

一、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的价值探寻

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是指小学中、高学段班集体音乐课堂中,教师借助课前3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教学筹备、酝酿、表现展开一系列音乐“冥想”活动,借助“冥想式”教学,帮助学生放松身心,由内而外激发音乐听觉,提升音乐课堂效率,让学生与音乐课堂共情。针对“冥想式”音乐欣赏教学成功有效开展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意境“冥想”,完善音乐准备

相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易外显的特点,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异常兴奋,常被外界情境所影响。在音乐课堂中,通过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方式的巧妙灵活运用,能够启发学生产生音乐共鸣,帮助学生快速平复躁动不安的学习情绪,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石。在音乐意境的表现上,通过“冥想”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自己仿佛置身于山间,需要向山对面的人大声喊话:“你是谁呀?”稍停片刻,对面也会传来同样回音“你是谁呀?”此外,提醒学生回声时与前者正好相反,声音要小。教师利用指尖做动作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体会声音的控制力度与方法。如何得到像指尖一样的感觉,虽然此时是无声的动作,但在意境的律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力量。

(二)音乐形象“冥想”,提高课堂效率

音乐形象是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欣赏者通过听觉这种感官体验所感受到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在听觉感官下的一种审美体验。如《空山鸟语》欣赏课,刻画的是静谧的森林中,鸟儿鸣叫的形象,其采用的“课前”冥想就可以结合小鸟的形象,或者是森林中任意一种自然的音乐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阿细跳月》是极具典型性的。此曲借鉴了彝族地区民间歌舞,刻画了彝族人们曼妙轻盈的舞姿。学生在课前“冥想”时,教师引导他们随着乐曲的律动去舞动、细心地去体会,感受乐曲中所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都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环节也是按照逻辑思维顺理成章。音律流淌,如同一个“链条”,所有环节紧密相扣。教师通过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课堂“卡壳”现象,进一步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参与程度,有效提升音乐课堂的效率。

(三)音乐情境“冥想”,提升音乐素养

教师利用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融入情感引导,教会学生多角度体验感知欣赏作品,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提升其音乐素养,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三只小猪》这首作品旋律轻快,属于管弦乐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冥想”创设小猪造房子的情境,激发学生音乐兴趣,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课堂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可以在欢乐的歌曲情境当中展现自身的肢体、声音等。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满足学生这样的心理。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感受快乐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面推进和实施新课标教学的过程中,欣赏课在音乐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加强音乐学科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将正念冥想融入音乐课前教学是我校音乐组开发实施的拓展性课程之一,团队成员们就正念冥想教学做了不少尝试,总结经验的同时也梳理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理解能力弱,欣赏缺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智和心理发育并不完全,而且活泼好动,很难做到静心聆听。教师一开始在课前如果没有激发起孩子的兴趣,课上又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讲解创作背景、作曲家等枯燥的音乐知识上,学生就无法深入理解,这样走马观花式教学作为音乐作品欣赏的初步体会尚可,可作为音乐欣赏听觉经验的建立就显得机械牵强,很难达到以美育人的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

(二)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欣赏缺梯度

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在前期也进行了一定选择,但是欣赏内容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使得教学模式也比较固定,教师对音乐的分析会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之以体验,难以突破“平移推进”的瓶颈。对学生个体而言,缺少音乐的亲身体验,自然而然缺乏深刻感知、理解、表达音乐的能力。孩子的想象力是开启心灵的钥匙,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欣赏教学,循环往复的内容和模式让学生很难做到身临其境地在音乐欣赏中想象音乐,领悟音乐真谛,重视艺术体验。

(三)学生主体被忽视,欣赏缺思考

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丰富其想象力,促进学生理解音乐要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夯实学生音乐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教学的指向较为模糊,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滿当当,留给学生细细品味、独立思考的时间所剩无几。这种被动式的教学,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音乐欣赏应当提倡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让其身临其境,走进音乐、体会音乐,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的创新策略

(一)精心整合素材,激发学生音乐潜能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我们紧扣课标要求,以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开展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实施的过程中,我对音乐课堂中的各个时间段统筹对比后发现,“冥想式”音乐欣赏安排在课前3分钟对一节课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课前3分钟“冥想式”音乐欣赏的开展,可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平复学生情绪,使其将注意力投入到音乐学习的环境和情境中,推进音乐课堂的有效开展。

此外,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自然美作为课标内容,我在课前“冥想”环节中也将其充分考虑其中。如果说音乐源于自然,那么从乐音到乐律,都可以追溯到自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在课堂中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提供场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全方位感知,在交互中共享协作,构建立体化音乐联想思维,精心设计自然式空间环境,引导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教师可以高效地在意境中开展音乐教学,提升学生音乐想象能力。

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性格特点,结合课标中不同学生以及不同的学段目标要求,我将课前“冥想”素材曲库进行重新整理和挑选,在每一个年级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都尽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静入动。学生从生活中最常用的熟悉话题着手,寻找教材内容与主题的契合点,更利于互相渗透,做到进阶式素材整合,构建有梯度的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

(二)优化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音乐欣赏是培育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音乐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将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紧紧围绕聆听、体验、情境、代入等多种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养成听赏音乐的习惯,体验音乐艺术的美的目的。一部音乐作品就是一个听觉的对象,音乐欣赏教会孩子学会如何聆听音乐,是记忆灵感的摇篮。

在整个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在乐声的此起彼伏中,學会倾听感受。在“冥想法”音乐欣赏中加入图片视觉唤醒训练,学生代入联想,感受旋律起伏,进一步唤醒音乐记忆,赋予音乐自由灵感。让学生用简单的静坐、闭眼、聆听、呼吸等方式,以宁静真诚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

课标中强调音乐欣赏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用心聆听音乐并展开联想的能力”。为提升学生自主欣赏能力,将课前“冥想”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可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快乐时光,展开联想代入,再根据图片展示,结合视听为欣赏作品做好铺垫,营造共情课堂。通过联想启发多元创生,激发孩子们内在感悟,提升音乐想象,将看到、听到、想到,带动感官全方位地去激发感悟,找寻音乐本真。教师在引入新作品时需要抓住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更快把握音乐情感,让学生在旧树上发新芽,寻找共性,充分凸显音乐学习“结构体系化”。

(三)有效情境创设,打开学生欣赏思路

根据欣赏作品的需要,教师可提供一个场景、道具、一个简短的科幻故事、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童话、传说等用于引导,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空间,挑选一个喜欢的角色代入,营造共情课堂。这样带有较强的趣味性主动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更容易进入意境,激发共性,唤起学生情感,为音乐作品欣赏奠定基础。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融合听、动、演、唱、创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调动学生的感觉,使其能够全身心地学音乐。我在教学过程发现,在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中融入多觉联动,自由创生环节,可以激发学生丰富音乐想象力。

(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音乐表演乐趣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达到“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目标。我以提升小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力为目标,运用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展开教学,通过对“奥尔夫声势”教学法的运用开展课前“冥想”欣赏。所谓声势,是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能带出声响的人体动作,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基础工程”,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音乐,在冥想法与音乐课堂的融合中,教师可利用声势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触觉感受,运用手指动作刺激体感皮层传入信息,用触觉辅助学生们建立内心听觉,促进音乐思维。其次,也可选择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表现音乐。课堂中学生可以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分作为表达音乐的乐器,把音乐的各个要素用动作表现,强调音乐在动觉以及听觉方面的情感体验,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经验,激发其音乐潜能。

(五)意趣图谱直观教学,激发音乐创新能力

意趣图谱,就是利用点、线等图形成各种符号,将抽象的音符、旋律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体现节奏长短、力度的强弱、旋律线的走向等音乐表现要素,让学生做到耳有所闻、脑有所思、手有所动。学生们的想象力以及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运用意趣图谱能够加深学生们的音乐理解,使其获得听觉经验,听之有趣,享之有味。

学生的思维直观形象,视觉效果强烈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有趣的“图形谱”绘制就适合作为音乐欣赏起步教学的手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有效图形工具,也是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音乐作品的知识结构。教师以引导为主,辅助学生搭建完整的结构框架后,学生可以用不同的色彩勾勒线条和图框,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从创意绘图的角度而言,学生看到的直观形象的图像可以诱发其灵感的产生,促进音乐欣赏的同伴换位体会情感。

四、“冥想式”音乐欣赏的效果反思

将课前“冥想式”音乐欣赏融入音乐教学,教师要采用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学生和教师都在清晰的难度梯度中循序渐进,充分保证冥想式音乐创作该有的热情和创新性。但冥想式音乐创作教学还是处于边思考边实践的初始阶段,实践思考至此,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提高: “创”是课程实施立足的根本,活动开展时教师在教学形式上需要进行开创,做到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音乐课程本身更具活力;冥想的内容选择还需要不断地审视和拓新,以达到更明晰的层级区分和更多的内容补充,从而做到在音乐欣赏氛围中,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媛.“冥想”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对音乐意境处理的效用——以《巴蜀之画》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21(12).

[2]曹雅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探索[J].新智慧,2021(24).

[3]丁翀,吴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小学生(下旬),2021(11).

(责任编辑:李晶)

作者简介:戴佳益,浙江省杭州市竞舟小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小学音乐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