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对地区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2022-06-28谢思雨张水平宋雨飞
谢思雨 张水平 宋雨飞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淮南 232001)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从事低碳、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有效利用等一系列绿色经济活动,有助于将资本由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向高新绿色技术产业的转移,以实现我国产业的优化升级,转化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实现经济、生态等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正坚持走绿色道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而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生态经济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一、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和碳金融等,这些指标体系本质上都是用来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关于碳金融指标的确立各学者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借鉴曾学文[1]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鉴于样本区域数据特征,建立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绿色金融指标体系
研究以黄河流域各省市为例,样本区间为2010-2019年份,其中绿色信贷余额数据主要来自于21家主要银行机构公布的绿色信贷余额,根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各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例处理得到;绿色证券、绿色保险数据分别为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与《中国保险年鉴》。部分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
(二)熵权法。
1.数据标准化处理。
2.计算指标比重。
3.计算指标信息熵。
4.计算指标权重。
5.综合评分。根据得到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乘以对应的权重,可以得到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即:
(三)结果分析。利用公式(1)-(5)得到2010-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的综合水平,绿色金融水平整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0.14增加到2019年的0.33,表明该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地区对绿色金融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绿色金融体系逐步扩大、优化完善。
明显看到,中游的发展水平要略高于上游和下游,由于上游甘肃、宁夏等地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绿色证券推行较低,环保企业支持力度不大,绿色金融体系尚不完全,导致该地区绿色金融综合发展水平低。其次,各省综合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高低之差,例如,内蒙、四川、陕西三个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最高,而河南、山西次之,青海、山东、宁夏、甘肃最低。主要原因在于内蒙、四川、陕西这三地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例如内蒙的绿色保险要高于其他等地,四川的绿色信贷余额仅次于山东省,而陕西绿色环保企业众多,致使绿色金融水平也随之较高。山东地区绿色信贷余额虽然最高,但绿色保险与绿色证券尚不发达,导致山东整体综合水平较低。但从近几年看,随着绿色金融政策的推行,各地绿色金融综合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青海、山西、山东绿色金融发展最为迅速,表明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势头较好,但仍然需要不断加强、改进。
二、绿色金融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1.绿色金融指标。绿色金融(gf)包括多个评价指标,鉴于数据的真实完整性,研究基于熵权法以绿色金融综合发展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为探究绿色金融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将绿色金融划分为绿色信贷(gx)、绿色证券(gz)、绿色保险(gb)三个子指标分别引入模型。
2.绿色技术创新指标。参考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本文认为专利授权数量最具代表性,因此选取绿色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授权数量代表各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3.控制变量。由于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纳入模型:(1)经济发展水平(agdp),用人均GDP表示;(2)工业发展水平(gyzc),用工业增加值表示;(3)政府补助(zb),用政府科研财政支出占总支出之比表示,以消除模型的偏差。据此构建如下模型:
lngpit=α0+α1lngfit+β1controlit+μi+μt+εit
(二)描述性统计。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其他数据均来源于2010-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按照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2。从表2描述性统计结果看,指标间差距较大,表明黄河流域各省份之间发展较不均衡。
表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实证分析。本文构建的2010-2019年黄河流域的面板数据模型中包含了9个省份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经过stata15.1面板数据处理以及hausman检验,最后选择的最优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1.核心解释变量方面。绿色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作用,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其影响系数为0.357,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确实是能够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绿色金融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国家对绿色产业、绿色技术发展的大力支持,促使一些企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绿色金融水平的提高更加有利于达到绿色技术创新的目的,因为绿色金融是为符合绿色发展的经济活动而服务的,而绿色技术同样是因为绿色发展而研发,因此绿色金融综合水平的提高必然可以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资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必然会随之提高,从而达到进一步保护环境与发展绿色经济的目的。
绿色金融综合水平包含的三个子指标当中,绿色信贷和绿色证券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绿色保险在10%的水平下显著,可见三个子指标系数都具有较强的解释性。三者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953、0.163与0.148,表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都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绿色信贷的影响作用最大,原因在于绿色信贷是直接将资本投入到绿色技术的研发当中,技术的研发离不开资本的支持,绿色信贷的提高必然会极大影响着绿色技术的创新;其次,绿色证券的影响系数为0.163,绿色证券主要来源于绿色环保企业,而环保企业的发展除了必要的资本支撑以外,必然离不开技术的运转,可以说技术的不断研发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绿色环保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最后,绿色保险的影响程度最低,因为绿色保险更多的是为绿色发展路上提供的一种免遭经济损失的保险,以促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对于绿色技术创新更多的是体现在一种间接影响。
2.控制变量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技术创新有着促进作用,且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人均GDP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该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资本对人力的吸引程度,因此无论是从物力还是人力的角度,都对绿色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工业总产值对绿色技术创新有着负向作用,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工业总产值的增加确实会影响到绿色技术的研发,工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占比极重,同时所造成的污染也会加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既是协同体也是矛盾体,绿色发展的前提是绿色,但经济的发展必然消耗资源、损伤环境,所研发的技术可能更偏向于产量、经济的提高,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所以当前工业的发展对绿色技术创新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政府补助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促进作用,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发挥其在科技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在绿色金融综合发展水平方面,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综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0.14增加到2019年的0.33,且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各地区也存在明显差异,中游的发展水平要略高于上游和下游,其中内蒙、四川、陕西三个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最高,而河南、山西次之,青海、山东、宁夏、甘肃最低。
2.从2010—2019年9个省的样本回归估计来看,绿色金融对绿色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通过增加投入、推动环保企业发展提高绿色技术水平,达到产业向绿色转型,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3.其他影响因素方面,工业总产值对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各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对生态环境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绿色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确实存在正向的作用。
(二)对策建议。
1.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加大绿色金融投入。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知,绿色金融确实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尤其是绿色信贷和绿色证券。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力度,支持环保企业发展,早日促使绿色金融体系健全,加快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使绿色金融市场早日趋向成熟。同时,丰富绿色金融工具,增加绿色金融投入,使得绿色金融更好服务于绿色科技,促进绿色发展。
2.加强绿色金融发展,引导资本流的正确流向。绿色金融服务于低碳、环保、可持续经济活动,绿色金融资本区别于其他金融资本本质在于“绿色”二字。因此,金融机构应该要不断深化绿色金融发展,将绿色资金合理引向绿色环保企业,以期待企业可以不断创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保证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坚持对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创新的长期扶持。中央政府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政策,以确保各地政府能够积极实施,落实到实处,以激励各企业能够积极响应,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各地区金融机构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利用金融杠杆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升。
同时,我们可以看见人均GDP也是能够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而人均GDP的提高的本质还是在于资本的投入和对人才的吸引。因此,国家还是应该从资本和人力的正确引导,如加强激励政策、全面的法律规制、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的不断扶持、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罚措施迫使他们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来促进绿色技术的不断开发。
其次,虽然政府补助对绿色技术创新虽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这可能在于各地区对于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投入的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国家还是需要不断加强科研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