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的文化肖像
——读李欧梵《上海摩登》

2022-06-28施崇伟

青春期健康 2022年12期
关键词:摩登肖像现代性

文/施崇伟

基本信息:

书 名:《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作 者:李欧梵

译 者:毛尖

ISBN:978-7-308-16504-4

装 帧:精装

页 数:500页

定 价:60元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上海摩登》是部学术著作。我本不学无术,却不离不舍地与这个大部头相伴了两个月。吸引我的是李欧梵先生严谨、深邃又不乏趣味的文字,漫读全书,就像是沿着一张时空错落的文化地图,欣赏一幅惊艳传奇的文化肖像。

李欧梵是城市文化的研究者,他更是一个上海都市文化的漫游者,是一个带着读者漫游在旧时光里的导游。他把自己融进研究对象,融入历史时空,带领大家游历其间。这正是《上海摩登》吸引我的地方——所以,这部学术著作读起来很轻松。

漫游其间,似乎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摩登并未远去。外滩建筑、咖啡馆、电影院、百货公司、跑马场等公共空间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标记,而是一种物质文明的象征,“象征着几乎一个世纪的中西接触所留下的印记和变化”。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邵洵美眼中的风流唯美与叶灵凤笔下的纨绔的肖像以及张爱玲笔下一个个大都会中的传奇,这些曾经轰动上海、后又淡出、现正在回归的作家作品,它们似乎天生就是上海现代性的文学阐释者。我们还能常在影视中看到的老上海样式与现代作家的作品中的“现代性”连缀为一个整体,赋予它们一种隐喻性的张力,展示出“上海摩登”广阔的现代性空间。

李欧梵先生重新绘制了上海都市文化的背景。公共建筑、出版业及电影的传播,共同构成了上海现代文化的发展及现代性话语。都市文化就是上海的历史,也是上海的今天,这正是它的文化特征。几十年过去了,上海现代性在轰轰烈烈之后,淡化为用于“怀旧”的老照片和旧史料;但它实际从没离去,历史与回忆总有许多相通之处,当它直通到如今的上海现代化,我们轻易就能找到“老上海”的新存在。走在上海街头,随处可以见到“老上海”曼妙的身影。走进名叫“一九三〇年”的咖啡馆,各式各样的旧器物陈列其中,仿佛置身于三十年代的上海。怀旧物品中的“月份牌”成为广告画面、杂志封面、家庭装饰和伴手礼。外滩的万国建筑焕发的新生机甚至超过了从前的繁华,古雅得仿若穿越时光的汉源书店、不断刷新视觉高度的钟书阁,或带有浓浓欧式气息的西西弗书店、朵云书店,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上海印刷文化的遗存,转而成为阅读的圣殿。

书中用了大量篇幅,让我们重读张爱玲和一批新感觉派作家的人生和作品。他们是典型上海城市中人,他们的作品也以上海为出发点和依归。这些作品中的细节引导我们从整体的上海都市生活进入私人生活的领域,带给读者清晰的对照。近年,上海从官方到民间都举办了一系列的张爱玲纪念活动。当今上海对张爱玲的怀念,是对摩登上海的怀旧,也是复苏与延续,风韵犹存,可亲之至。

摩登上海,依然摩登。东西方的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形成的上海“魔性”从未改变,它依然是未来中国的一架引擎,吸引着世界的注目。

猜你喜欢

摩登肖像现代性
地毯肖像
摩登之家
叙利亚肖像
去世66年后,他的肖像上了钞票
对着母亲的两幅肖像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米花之味》:现代性焦虑的现实书写与文化表达
回到摩登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