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的“减量增质”
2022-06-28邹春玲
邹春玲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初中各教师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进而减轻他们过重的课业负担;另外一方面也要优化作业设计,发挥作业的价值与功能,使其成为他们成长与进步的阶梯。因此对于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在作业的设置上就需要“减量增质”,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减少家庭的负担;提升作业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家长的满意度。总之,只有实现作业上的“减量增质”,“双减”的精神才能落地生根,学生才能从被动做作业提升到爱上做作业,才能更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双减背景;减量增质
当前初中物理作业在设置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数量偏多,二是形式单一,三是难度偏大。这样的作业设置不利于学生高效地巩固认知、迅速地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基于“双减”设置作业,一方面要降低作业的难度,减少作业的数量;另一方面要优化作业的质量,比如改变作业的形式、丰富作业的内容、调整作業评价的机制等。显然地,教师需要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去设置作业,使作业成为他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不再是负担。教师需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将有趣的作业,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将接近学生生活的作业展现给他们;同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给他们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但收获认知、能力,也收获快乐。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的“减量”控制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首先要想到的就是作业的数量是否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是否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作业设置上教师一定要控制好数量,一方面要减少自己学科的作业数量,能不做的作业尽量不要让学生做 ;另外一方面也要与其他教师协调,在作业的总量上也不要超标,以免影响学生的睡眠时间。
(一)把不能“减”但能够“移”的部分作业调整在课堂上完成
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巩固认知同时再进一步提升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教师也不一定非要将作业放到课外,有部分作业就可以放到课上完成。放到课上的作业往往是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的,难度也不是很大的一类作业。这类作业放在课上,教师能观察到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与质量,进而在下节课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调整。最主要地,教师还可在学生做作业的同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以让他们也能顺利完成作业。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的教学为例,教师设置这样的课外作业,如图一中的左图所示,用粗细均匀和重力可以忽略不计的细绳系住一个体积为0.002m3的石块,从水面上方竖直向下保持匀速且缓慢地全部浸入水中,此过程中细绳的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一中的右图所示。教师要求学生感知这个实验,再提出一些问题来。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上就完成这样的作业,主要想看看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实验的能力,再看看他们思维的特点。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就大抵能判断他们思维的深度,也就能在课堂上对他们的学情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发现这一章节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要能基于生活提出问题,再用所学的认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就要求学生就着作业的情境提出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石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多少,因为这是这一章节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学生猜想能不能求出石块浸没在水中细绳的拉力。最后他们进一步猜想与浮力相关的一些因素,即,能不能求出石块的密度有多大。当学生在课上能提出这些问题,教师也就知道他们已经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二)设计富有弹性的物理作业
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其实也可以布置有弹性的作业,就是学生作业的数量不是固定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也不是固定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置选做的题目,以给他们在时间上的自主 ;同时教师也可将第二天上交的作业改为两天内或者一周内上交,给他们迂回的时间。
还以《浮力》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这样的弹性作业,让学生利用“曹冲称象”的原理,在回家之后,用量筒、碗、透明水槽、油性笔等器材,测量出一个小铁块的密度。学生需要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对学生来说,这样的作业需要他们先计划,后实施,再改进,因此教师就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一学生先是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再温习一遍,将整个称象的过程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再接着,他将小铁快看成大象,将碗看成舟,将水槽看成了河。换言之,他将曹冲称象的过程转换为他计算铁块密度的过程。也许这是他第一天的思考,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反复地尝试,最终也能得出结果。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弹性作业能让学生从容不迫地思考。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的“增质”措施
教师在设置作业时,要有这样的大局观,就是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学科。因此教师在作业设置上要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让他们多元思考,以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与生长为目的。
(一)创新形式,设计开放型作业
教师可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可设置让他们自由思考的作业。还以《浮力》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这样的亲子作业,让家庭成员也参与进来,开展一次造船比赛。具体来说,就是学生与他们的爸妈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不同样式的船,再在船上装一些货物,可用家里的图钉代替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看能不能从获胜者的船展开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又如,让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如何让鸡蛋上浮?从另一个角度展开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这样的作业,能让学生融洽与父母的关系,能让他们体验童年的乐趣。同时又给他们不设限制的思考。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说出浮力的大小具体跟哪些因素有关,只是要求他们思考,能想出多少就说多少,这给他们完成作业带来足够的自信。
(二)提升能力,创设操作性作业
传统的物理作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就说学生花费的时间多,但是他们获得的能力却比较单一。这样的作业形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不利的,教师需要做一些改变。换言之,教师需要创设能提升他们多样能力的作业。比如说,教师可设置更多操作型的作业,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也让他们的思考更深入。毫无疑问,当前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物理素养的发展。如果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他们就可以在做中思考,这扩展了思考的维度,促进问题的解决。
还以《浮力》为例,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后的深度的关系。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样的器材以及如何操作,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动起手来,边做边思考。他们在做的同时,自然就会思考不同的情境,进而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来。有学生回家用一根细线将一个石块绑起来,挂在弹簧秤下面。当石块开始浸入水中时,他看到弹簧秤上示数发生了变化,但是当石块没入水中,再往下沉时,他又发现示数不再变化了。学生将观察的现象写下来,再对着这些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显然地,在做的过程中他们对相关认知的思考逐步深刻,作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结束语
初中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与应用的学科,教师在设置作业时一方面要遵照学科的特点,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提升机会;另外一方面也要让学生爱上作业,只有学生喜欢的作业,并愿意完成的作业才是有效的。教师需要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进而找到需要学生巩固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内化的重难点以及培养的能力等。教师需要研究学生,进而设置最适切他们成长的作业。所谓适切,就是作业的“量”刚刚好,作业的“质”又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韦强.“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实践思考[J]中学物理,2022,40(06):8-10
[2]张红,曹颖.“好作业”视域下教师的素养挑战与实践应答[J]江苏教育,2022,(14):7-10